首页期刊导航|西域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域研究
西域研究

刘国防

季刊

1002-4743

xyyjbjb@126.com

0991-3837937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246号

西域研究/Journal The Western Regio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新疆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专门研究新疆及中亚历史文化的学术季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军府制的创立、发展与深化——以西汉、唐、清三朝为中心

    王希隆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创立的西域都护府制,是一种以军统政、军政合一的军府制,此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改西域都护为安西都护,改一都护府制为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制,不仅传承都护之内涵,且治理目标更为明确,制度体系更为完备.清朝新疆军府制,则是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伊犁、乌鲁木齐设立两个军府.两军府驻军与陕甘驻军对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两军政区构成辐射防卫,多类型军民屯田的兴办为驻军提供了军粮与兵源,这都进一步深化了军府制.清朝新疆军府制存在重北轻南的问题.军府制在新疆长期推行,为府县制度在新疆全面实行奠定了基础.

    军府制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伊犁将军

    法权伸张:晚清新疆建省的法律因素

    白京兰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地理与行政区是王朝国家划分空间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是国家领土观的重要体现.天下观念与天下体系下,新疆历史上长期以军府制治理为主,直至清末改建行省.作为历代治疆的一个重要事件,学界给予晚清新疆建省较为充分的关注,但长期以来忽略了新疆建省的法律维度及作为法律实践的新疆建省.晚清政府将边疆建省作为对内整合凝聚、对外塑造国际形象,重塑国家行政地理的重大改革举措,新疆以前所未有的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晚清首个边疆省份及清代第19省,建省具有突出而深广的法律意涵及政治意义.本文将晚清新疆建省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外的法律领域,尝试探索在更大广度、更多维度及更深层面理解晚清新疆建省这一 19世纪末期近代中国追求更广泛的国家统一性的努力,并以此为切入具体而微地思考近代以来以"大一统"为指向的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与开放性.

    建省新疆晚清法权大一统

    书讯

    28页

    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与社会影响

    赵卫宾
    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依据奏折档案等多语种文献,对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及其影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清军收复新疆后,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新疆官员,在改置行省的同时,积极施行以礼治为核心的社会教化,通过兴办学校、刊发书籍、礼制建设、圣谕宣讲、戏剧演出等途径,推动新疆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影响下,程朱理学思想及其价值观念藉由学校教育和书籍颁发,在新疆得到广泛传播,其中正统论史观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学者书写中国王朝历史时所秉持的史学观念;新疆各地民众特别是南疆地区的百姓,通过惯常性的礼仪展演与戏剧演出,不仅熟悉当地庙宇建筑及其类型,更对周期性的典礼仪式和戏剧表演内容及其价值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认知;朔望宣讲及其文本,则促使新疆各族民众对"出礼入刑"的礼法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识.基于此,以皇帝崇拜为核心的清代礼仪知识及其价值观念成功走进新疆民众的精神世界,深入推动了新疆在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国家认同等思想文化领域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

    礼治教化价值观念新疆建省

    汉晋之时西域简纸文书出土与整理研究概述

    张俊民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晋之时的西域,是汉文文字传播与发展的西尽,此地出土的简纸文书在学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顺应新技术手段的利用与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对汉晋之时西域地区出土简纸文书进行再整理已经很有必要.对已有整理与研究工作的梳理是这一工作的基础,也是对汉晋之时西域文化认识的一个小结.

    西域汉晋简纸文书佉卢文文书

    河陇陷蕃后河西、西域与唐廷交通往来新探

    陈玮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西镇在吐蕃攻陷凉州后,通过回纥与唐廷往来.仆固怀恩之乱期间,河西镇与唐廷阻绝.长泉之变后,河西镇和伊西庭的使者均经回纥前往长安上奏.李元忠执掌北庭时,唐廷敕授伊西庭官员官职,许多宦官抵达北庭宣慰.从河西镇官员被任官以及升迁,可知沙州在被吐蕃围城前,也与唐廷联系紧密.大历十年(775)至建中元年(780),唐廷与北庭的交通中断.建中二年,双方又经回纥恢复联系.朱泚之乱时,双方再次阻绝.贞元二年(786),北庭、四镇与唐廷重新恢复联系.从贞元六年(790)般剌若出使迦湿弥罗国的路线,可知贞元年间北庭、四镇使者是通过长安、太原、振武一线经回鹘往返北庭.

    河西北庭四镇唐廷

    清同治年间新疆协饷的调整与效果

    刘锦增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治年间,为保证新疆的协饷供应,清政府先后三次调整新疆的协饷供应制度.同治二年(1863),清政府将新疆协饷改为专拨新疆南北两路经费银,不再先行解往甘肃再由陕甘总督分发新疆,而是直接解送新疆.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改拨新疆月饷,明确由山西、山东、河南、直隶四省解送,辅之以新疆专款.同治后期,清政府再次调整新疆的协饷制度,新疆各城领队大臣、将军等纷纷直接奏请指拨协饷.此后,除前述指拨的新疆月饷及专款外,清政府多次由户部直接指拨新疆各军协饷,甚至直接由京饷中指拨.总体来看,前两次调整后协饷供应效果并不佳,但第三次调整后协饷供应明显改善.

    同治年间新疆协饷调整效果边疆危机

    波斯文史料所见撒里那颜统军考

    陈希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太宗窝阔台即位之初,派绰儿马罕率军再次西征.除他率领的、最后留驻木干草原的西征主力军外,在后来伊利汗国的东部边境,还有尚未被学界充分关注的两支军队.一支由蒙格秃、斡豁秃儿率领,驻守在巴达哈伤等地;另一支由答亦儿、忽鲁忽秃及哈剌那颜先后率领,驻守于也里地区.蒙哥汗即位后,撒里那颜接管了这两支军队.由波斯文《也里史志》可知,撒里那颜曾在窝阔台统治末年听命于答亦儿,并参与进攻忻都斯坦之役.也里地区最高管辖权由答亦儿转移到察合台兀鲁思,再到代表拖雷家族的撒里手中,是拖雷系与成吉思汗其余诸子支系权力斗争在地方控制权方面的突出表现.由权力斗争带来的现实权利的变动,是大蒙古国产生分裂倾向尚未被详察的另一动因.

    大蒙古国蒙格秃答亦儿撒里《也里史志》《纳赛里史话》

    早期伊利汗国史料《蒙古消息》的文献学考察

    马海若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消息》为少数成书于《史集》之前的伊利汗国史料之一,记载了成吉思汗兴起至阿合马被杀之间的史事.其中可与《史集》对应之处颇多,但也保留了大量独出材料.该文本应当有多种材料来源,其中部分内容可以被视为《史集》的同源材料.但拉施特在编纂《史集》时,并未直接采用《蒙古消息》.对于《蒙古消息》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蒙古时代的史学编纂传统.

    《蒙古消息》《史集》伊利汗国旭烈兀

    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人工变形颅的新发现

    魏东张宇亮田小红吴勇...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2021~2022年度发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发现了 54例人工变形颅.颅骨人工变形,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殊习俗.其出现原因和表现形式,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次发现的变形颅,是新疆地区迄今为止数量最大、形制最多样的新发现.经形态学研究,初步得到以下认识:该人群的颅骨变形模式可区分为枕型、额枕型、环型三种;变形个体与未变形个体的埋葬习俗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起源的审美意识,可能是多种变形模式共存的主要原因,"多型共存"是多来源人群共处交融的具象表现;枕型变和额枕型变的个体,其起源可能与中亚地区古代人群相关.环型变个体的出现,可能是受到了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人群的影响.

    库车友谊路墓群颅骨人工变形龟兹魏晋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