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棉花种植与棉织品的使用在西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晋唐时期便有大量文书予以记载.作为外来物品,棉布最初音译为"叠",不同时期所用汉字和称谓则略有不同.十六国时期,桑蚕业繁荣,地方官府计口税丝,计户纳献丝,棉花种植即便存在,也微不足道.一百余年后的高昌王国时期,棉花在吐鲁番盆地普遍种植.棉布在寺院文书及民间契约中已较为常见.这一时期棉花称为"叠茸",棉布则称作"叠",其下有细叠、中行叠、行叠等种类.唐王朝平定高昌后,棉花种植取代传统的桑蚕业,居于主导地位.唐前期棉布被视为一种丝织品,借音字"叠"写法变为形声结构的"緤",棉花的称谓也由"叠茸"变为"緤花".棉布是唐代西州的正税,庸调在官文书中径称庸緤.当时緤布主要有细緤、次緤、粗緤三种.细緤、次緤价格昂贵,价格与绫罗等高档丝绸相当,粗緤则数量充裕,价格低廉,与练、绢等一般等价物相当.晚唐五代时期,棉布东传至敦煌一带.棉布不再被视同"丝"类,而是视为"毛"类,"緤"的写法也随之改变,多作"㲲"字.宋代传世文献及佛经中"㲲"字已占主流地位,唐代文书中常见的"緤"字则渐至绝迹.归义军时期敦煌的棉布有立机緤、官布等种类.西域所种棉花属非洲棉,受气候、水土、技术等局限,东传较为缓慢,直至元代仅推广至甘肃一带,与宋元以后遍布内地的亚洲棉别是一途,但对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