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域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域研究
西域研究

刘国防

季刊

1002-4743

xyyjbjb@126.com

0991-3837937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246号

西域研究/Journal The Western Regio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新疆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专门研究新疆及中亚历史文化的学术季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奥克苏斯河畔的亚历山大里亚考

    庞霄骁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勒密《地理学》中的"奥克苏斯河畔的亚历山大里亚"实质上是多种信息相互叠加的产物.阿伊·哈努姆、塔赫特—伊·桑金、坎培尔·特佩、泰尔梅兹老城等希腊化城市跟亚历山大实际上关系不大,它们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地理学》成书时,这些城市或者衰落,或者功能逐渐单一化.只有泰尔梅兹老城在贵霜帝国的治下欣欣向荣,所以它被托勒密误认为是"奥克苏斯河畔的亚历山大里亚".

    希腊化丝绸之路亚历山大里亚中亚史城市史

    丝路开通初期木鹿的城市发展与功能演变

    张录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木鹿是希腊化世界东部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之一.丝路开通前,木鹿就在印度、中亚与地中海世界的商贸往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是其商业属性始终附着于政治强力的推动,贸易的形式单一,规模较小.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木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绿洲农业以及手工业生产,成为东西方主要交通网络的交会点,直接促进了其城市发展形态的调整,逐渐完成了从早期的希腊化城市向丝路枢纽城市的转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木鹿不仅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本土王朝,还成为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外来宗教汇聚之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中亚的政治格局与木鹿的文化景观,进一步促使木鹿的城市功能逐渐由此前的行政与军事要地,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希腊化马尔吉亚纳木鹿城市史丝绸之路

    塞琉西亚—泰西封城市群的丝路枢纽作用

    邵大路
    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琉西亚—泰西封城市群指的是帕提亚—萨珊波斯时期底格里斯河中游两岸形成的城市集聚体,由维·阿尔达希尔、泰西封、阿斯潘布尔、沃洛伽西亚斯、维·安条克·库斯老等比邻的城市组成.原希腊化城市塞琉西亚是该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底格里斯河改道以及帕提亚—萨珊波斯相继在此建都推动了该地区城市的重新布局.新兴的城市群仍是欧亚水陆交通网络的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和帝国政治中心,是丝路转运中枢和丝路珍异的汇聚之地.该城市群也是多元族群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舞台:作为犹太人流亡巴比伦尼亚的重要集聚地,是巴比伦塔木德文献诞生的土壤;自基督教初传两河流域之后该城市群成为主教驻跸之地和地方神学中心,在萨珊—阿拉伯时期景教东传过程中提供了支持;此外,摩尼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其他教派也都在该地区留下了踪迹.塞琉西亚—泰西封城市群是丝路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互鉴的典型范例.

    塞琉西亚—泰西封城市群帕提亚萨珊波斯丝路枢纽

    唐朝墩景教寺院圣台和圣堂的考古学研究

    任冠杜梦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2023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中发现并清理出1处唐代至元代的景教(东叙利亚基督教)寺院遗址,由西侧的主体建筑和东侧的生活区构成.寺院主体建筑为开展宗教活动的区域,其中北组中殿内清理出1处结构特殊的高台建筑,判断为景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Bema,根据其功能内涵译为圣台.圣台东侧对应的房间在外文文献中称为Sanctuary,译为圣堂,考古工作中清理出早晚两个时期的圣堂.圣堂的改建和圣台的营建,反映了唐朝墩景教寺院宗教礼仪中心从圣堂向圣台的转移,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寺院规模的扩大和等级的提升.圣台和圣堂的考古发现,显示出唐朝墩景教寺院应是东天山北麓一处区域性的中心教堂,为探讨景教的传播路径和发展历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也再现了丝绸之路新北道沿线多元宗教并存、东西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唐朝墩古城景教圣台圣堂丝绸之路

    俄罗斯米努辛斯克盆地努玛黑尔墓地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特尔巴依尔A.B.帕列科夫И.П.拉扎列托夫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努玛黑尔墓地位于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乌斯特—阿巴坎区东部比加(Биджа)河右岸支流罗德尼奇克(родничк)小河右岸山前宽阔地带.本文概述2019~2020年的考古发掘,初步探讨墓葬结构、文化内涵和遗存的年代等问题.

    米努辛斯克盆地努玛黑尔墓地阿凡纳谢沃文化

    西域文书所见晋唐时期的棉花与棉布——以叠茸、叠布、緤花、緤布、㲲布为中心

    黄楼
    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棉花种植与棉织品的使用在西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晋唐时期便有大量文书予以记载.作为外来物品,棉布最初音译为"叠",不同时期所用汉字和称谓则略有不同.十六国时期,桑蚕业繁荣,地方官府计口税丝,计户纳献丝,棉花种植即便存在,也微不足道.一百余年后的高昌王国时期,棉花在吐鲁番盆地普遍种植.棉布在寺院文书及民间契约中已较为常见.这一时期棉花称为"叠茸",棉布则称作"叠",其下有细叠、中行叠、行叠等种类.唐王朝平定高昌后,棉花种植取代传统的桑蚕业,居于主导地位.唐前期棉布被视为一种丝织品,借音字"叠"写法变为形声结构的"緤",棉花的称谓也由"叠茸"变为"緤花".棉布是唐代西州的正税,庸调在官文书中径称庸緤.当时緤布主要有细緤、次緤、粗緤三种.细緤、次緤价格昂贵,价格与绫罗等高档丝绸相当,粗緤则数量充裕,价格低廉,与练、绢等一般等价物相当.晚唐五代时期,棉布东传至敦煌一带.棉布不再被视同"丝"类,而是视为"毛"类,"緤"的写法也随之改变,多作"㲲"字.宋代传世文献及佛经中"㲲"字已占主流地位,唐代文书中常见的"緤"字则渐至绝迹.归义军时期敦煌的棉布有立机緤、官布等种类.西域所种棉花属非洲棉,受气候、水土、技术等局限,东传较为缓慢,直至元代仅推广至甘肃一带,与宋元以后遍布内地的亚洲棉别是一途,但对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晋唐吐鲁番文书叠茸緤花棉花

    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西州的户曹与仓曹及其相互关系

    谢慧娴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前期户曹和仓曹作为尚书省在府、州一级的重要行政分支,是地方行政运转的关键部门.户曹司户籍,并衍生出蠲符、杂徭、田畴等职能;仓曹司仓廪,并掌管田园、市肆、赋税征收等事务.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来,户曹和仓曹在土地管理、赋税征收、市场管理及过所勘发等关乎社会经济和地方管理的事务上有职能交叉之处,二者基于各自的司职范围,在长官的协调下进行合作.在实际的政务运行过程中,户曹与仓曹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灵活与变通.

    唐前期西州户曹仓曹吐鲁番文书

    从若干回鹘文献的缀合看敦煌吐鲁番文献流散的另一路径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阎婷婷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各地收藏的回鹘文文献其实皆为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其中,北京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等多地收藏的回鹘文文献可以缀合,呈现出其不同的流散路径.敦煌吐鲁番回鹘文文献的缀合研究不仅可以立体地呈现这些文献的具体内容,亦可对全面认识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流散路径提供材料依据,丰富以往敦煌吐鲁番文献流散情况的认识和结论.

    回鹘文文献文献缀合敦煌吐鲁番文书流散路径

    《西域全图》考——兼以清代新疆舆图为示例的地图文献学探讨

    王耀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清代新疆舆图研究现状出发,聚焦于新见《西域全图》和《西域闻见录》图系的考订以及清代新疆地图的综合考察,将文献学研究概念引入古地图研究领域,借鉴西方地图目录学的研究实践,概括提出了地图文献学的概念与方法,尝试为地图学史研究的自觉性和规范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西域全图》《西域闻见录》新疆地图文献学地图学史

    克孜尔壁画"见佛归兵"考

    任平山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孜尔石窟中有一类壁画,描绘身穿盔甲的国王,手举旗帜,佛前闻法.比照相关佛经,图像内容可以辨识为恶生王讨伐释种,路遇佛陀而退兵.

    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佛传毘流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