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行政管理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行政管理改革
行政管理改革

郝春和

月刊

1674-7453

xzglgg@nsa.gov.cn

010-68929877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国家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改革/Journal Administration Refor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关注我国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新思想和新成果,介绍国外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做法和新经验;突出应用性、咨询性和政策性,以高层次、权威性的言论和成果,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的精神和部署,指导行政管理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推动行政管理改革深入发展;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咨询建议,为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改革体制提供智力支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治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薛澜王净宇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大模型时代.在基础研发加速推进、产业应用加速落地的前沿趋势下,人工智能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不断释放,在产生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收益的同时,也从内生风险、应用风险、经济社会风险等多个维度对个体、国家乃至人类带来不容忽视的安全威胁.在此背景下,技术发展和治理不同步、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成本和效益不对等、机制复合体治理不协调、地缘政治环境不稳定等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难点和挑战进一步暴露.对此,亟须从加大安全投入、健全监管制度、鼓励自我规制、加强国际治理合作等方面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人工智能前沿趋势风险挑战治理路径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的机制及路径

    刘志彪孔令池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了旧生产力格局在时空上的限制,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商品要素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分工和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作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从信息提供、供求引导、激励机制、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拉动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三个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内涵在于,推动供给升级与需求升级相互匹配.促进需求升级应聚焦于扩大有效投资创造新需求、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创新消费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工业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促进产业迈向高端化,发挥优质企业在畅通供需循环方面的关键作用.

    全国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需求侧供给侧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优化的内在逻辑

    李江涛李珊珊仲伟东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三次产业间应当呈现怎样的比例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关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从先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两种经典模式看,结合经典工业化理论的解释困境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合理优化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定性,到2035年我国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优化将保持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至5%左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维持第二产业占比在35%左右;保持第三产业占比在6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60%以上.为此,必须构建目标导向下三次产业间比例结构合理化的系统性措施体系;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不断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水平为抓手,进一步夯实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制造业比重

    过渡期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选择与建议

    仇焕广刘潜润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中央明确提出,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过渡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做好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深化改革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深刻理解有效衔接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衔接的正确方向,及时跟踪衔接进程中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并不断深化拓展,敏锐发现衔接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重视解决,不仅是过渡期的工作重点,也是整个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建议

    推动和保障慈善力量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傅昌波柴宇阳董培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社会企业、志愿者队伍、社区社会组织等是我国慈善力量的主要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力量通过推进社会政策实施和完善、提升服务能力等路径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日渐凸显,同时还存在政府引导体制机制亟待改进、整体能力有待提升、社区慈善发育滞后等障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重大部署,通过建构良性政府与社会关系、强化本土理论支撑、编制基层治理目录、落实法定促进措施、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等,推动和保障慈善力量全面、深入、可持续地参与基层治理,真正构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慈善力量基层治理政策环境

    第三次分配视角下医疗众筹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政府引导策略

    钟玉英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医疗众筹作为互联网慈善的新形式,具有"三次分配"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救助的供给不足,是大病救助新的渠道.但医疗众筹在起步阶段缺乏制度约束,需要通过模式设计树立口碑和提升号召力.现有医疗众筹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模式、基金会主导模式和商业医疗众筹模式等三种,它们在公益性、专业性、可信度、政府参与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三次分配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促进医疗众筹的良性发展,政府可探索积极培育公私合营医疗众筹模式,提高模式公益性,加强医疗众筹运营的法律规制,建立公众信任等措施更主动监管医疗众筹的发展.

    医疗众筹模式政府监管第三次分配

    我国公募慈善组织监管机制的挑战及其应对

    王姝楠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需要代表公众捐赠意愿进行慈善财产处置,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其监管问题事关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行业公信力.尽管我国已建立了一套链条完整的监管体系,监管力度较大、标准较为严格,但仍存在财产募集管理使用不合规、内部治理乱象、信息公开不到位等问题.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为契机,以改革破题,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综合监管机制、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加强组织内部治理,不断织密织牢监管"安全网",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现代慈善组织制度.

    公募慈善组织法律规范慈善法综合监管内部治理

    投稿指南

    《行政管理改革》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