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农业科技
西藏农业科技

钟国强

季刊

1005-2925

xznykjbjb@126.com

0891-6863861

850032

西藏拉萨西郊金珠西路157号

西藏农业科技/Journal Tibe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区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促进我区农业科技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面向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区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基础理论和业务水平。主要刊登西藏农业科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农业发展新动向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草地生产力与草原生态功能提升发展现状与建议

    王敬龙曲广鹏夏菲史睿智...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西藏草产业发展现状出发,系统归纳了西藏天然草地及草畜平衡情况、人工草地布局及饲草产量情况、栽培牧草品种以及退化草地生态治理修复工作,分析了限制西藏发展人工草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大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相关理论和技术研发,提升草原生态功能提升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质量效益;打造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增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创新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持续稳定;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提高草原修复质量;在"以小保大"理论指导下,发展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等对策建议.

    草地生产力草原生态功能提升西藏

    新形势下西藏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探索

    孙维史雅娟尹鹏星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对推动西藏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国内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研究了西藏农业科技环境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构建新形势下西藏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原则与对策,以期提高西藏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西藏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机制西藏

    青稞养分吸收特征研究

    陈初红索朗旦增索朗多吉袁成立...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08-2023年拉萨市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肥效试验数据基础上,分析了青稞产量、施肥量与收获指数的关系,评价了青稞籽粒养分含量与吸收量、养分内在效率与吨粮养分吸收等青稞养分吸收特征,为更加准确地优化青稞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青稞产量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收获指数养分内在效率吨粮养分吸收

    高海拔寒区水氮耦合对青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时学双王润芝达瓦琼达索珍...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释青稞产量、品质与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关系,以藏青3000为材料,在西藏高海拔寒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水肥耦合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充足的条件下,灌水对藏青3000产量、籽粒淀粉含量、籽粒支链淀粉含量与面筋含量影响显著;施氮对藏青3000产量、面筋含量影响显著.灌水与施氮对藏青3000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与稳定性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灌水1次,每次灌水40 m3/667m2,施氮量为180kg/hm2时,藏青3000产量最高.

    青稞水氮耦合灌水次数施肥量品质

    不同种植区域及品种对青稞品质的影响

    扎西普赤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初步对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及不同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的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青稞品种在不同地点种植时由于土壤、气候条件不同,营养成分具有差异性,且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喜拉系列的青稞品种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品种;不同青稞品种在同一地点种植的营养成分差异性较大,其中彩色青稞的花色苷明显高于其他青稞品种.综合而言,同一品种青稞的营养元素含量不仅跟品种自身特性有关,也与种植地块的气候和土壤养分有关.

    青稞品种种植区域营养元素差异性

    西藏半野生小麦光合特征及农艺性状研究

    林之嵚曲吉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50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和2份本地育成小麦对照品种,通过光合测定仪测定西藏半野生小麦花后0~28d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蒸腾速率(Tr)等光合参数,并对这个时期的叶绿素,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内先上升后下降,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值.相比之下,本地育成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幅度较小,但整体保持较高水平.在气孔导度方面,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变化较为平稳,而本地育成小麦在灌浆期前14天内气孔导度迅速增大,随后略有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在两类小麦中相似,均表现为先升后降,但本地育成小麦的整体数值略高于西藏半野生小麦.蒸腾速率的测定结果显示,本地育成小麦在灌浆期内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此外,还发现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叶面积明显大于本地育成小麦,较大的叶面积有助于更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说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在光合作用能力和营养物质积累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对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本地育成小麦在灌浆期内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参数的系统比较,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探索小麦光合效率调控机制,提高小麦产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西藏半野生小麦农艺性状灌浆期光合性能

    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

    德吉拉姆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年度任务要求,西藏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队通过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相结合,于2021年9月24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开展了实地访问和资源调查收集行动,对类乌齐县加桑卡乡、长毛岭乡、卡玛多乡、滨达乡、伊日乡、吉多乡、桑多镇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类乌齐县共收集到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133份,其中按种质类型包括地方品种资源29份、野生资源104份,地方品种类作物资源最有特色的是青稞和芫根,野生类资源高原香薷丰富;按作物种类包括粮食作物26份、蔬菜14份、果树3份、牧草作物90份;按样品保存方式包括种子29份、标本104份.此次调查以期为类乌齐县农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开发利用与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类乌齐县

    拉萨裸裂尻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黄鹏程曾本和王金林王宁...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拉萨裸裂尻鱼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于2021年3月获得8批拉萨裸裂尻鱼亲本,统计亲本体长、体重及繁殖力;再采用DOM和LHRH-A2组合对拉萨裸裂尻鱼进行人工催产,统计催产率、效应时间、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52尾亲本体长(37.97±2.01)cm,体重(764.38±113.79)g,绝对繁殖力(21667±2864)粒,相对繁殖力(45.56±11.67)粒/g;随着体长、体重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绝对繁殖力呈线性增加,相对繁殖力呈线性降低.测量356尾拉萨裸裂尻鱼,体长(34~38)cm占比最高,为68.28%,体重(500~800)g占比最高,为72.47%;各体长及体重百分比呈正态分布.人工催产8批拉萨裸裂尻鱼雌鱼,共计522尾,总催产率92.27%,催产效应时间为(48~72)h;雄鱼催产效应时间为(24~72)h,催产率为100%.8批卵累计634.2万粒,平均受精率90.57%,平均孵化率70.30%.因此,采用DOM和LHRH-A2组合对拉萨裸裂尻鱼进行催产,可获得较好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

    拉萨裸裂尻鱼野生亲鱼规模化人工繁殖

    大垄双行水平对栽不同密度"商薯19"对产量的影响

    陈鹏博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挖掘甘薯增产潜力,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法,以"商薯19"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处理,考察不同密度对"商薯19"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密度为5 6667株/hm2时,"商薯19"产量最高,达到49 986.11 kg/hm2.此密度下大薯数量、产量最高,中薯数量、产量居第二位,但大、中薯率和平均大薯质量排序靠后.说明在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模式下,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大、中薯数量和产量来实现,而与大、中薯率关系不大.当密度超过56 667株/hm2时,薯块均匀化程度增加,且中薯数量和产量开始占优势.本研究为甘薯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模式找到产量最佳的栽植密度,并为追求薯形适中和鲜食目的的甘薯生产提供了思路.

    大垄双行水平对栽"商薯19"密度产量

    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大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冰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当地主栽品种大青作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优化水肥管理模式与常规水肥管理模式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大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模式有助于降低葡萄新梢伸长,减少新梢发生数,增加叶片鲜干比、促进叶面积增加,可实现增产10%以上.优化施肥模式可有效提高大青葡萄果实中的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有利于均衡糖酸比,改善大青葡萄品质.

    水肥模式大青葡萄产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