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吴永平

月刊

2096-3882

xzmcxb@xzmc.edu.cn

0516-85748483

221002

徐州市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直肠癌细胞WS480中硫化氢和生物硫醇的检测与成像研究

    王元凡刘天乐缪林熠任晔潼...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设计、合成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用于结直肠癌细胞中生物硫醇和硫化氢的检测与成像,期望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方法 设计的探针WZL-1 通过 4 步反应从商业易得的廉价原料合成而得,并对其光学性能、细胞毒性以及活细胞荧光成像进行了详细评价.在评价中,考虑了探针的荧光特性、对生物硫醇和硫化氢的敏感性,以及其在活细胞成像中的适用性.结果 在生理条件下探针WZL-1 对生物硫醇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硫化氢在 630 nm处的发射强度均显著增强.探针表现出卓越的灵敏度,在仅需 30 s的极短时间内,WZL-1 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目标分子,且荧光强度至少可以维持 50 min.WZL-1 荧光探针的线性范围广泛,其对 GSH的检测线低至 554 nm,探针在 0~30 μmol/L 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超过90%.结论 荧光探针WZL-1 能与结直肠癌细胞WS480 内的生物硫醇和硫化氢发生特异性反应,并释放出红色荧光信号,而其他物质分子则不与其反应,其可用于细胞中各种生物硫醇和硫化氢的实时监测与成像.

    结直肠癌硫化氢生物硫醇荧光探针检测限谷胱甘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黄欢欢胡鸾郭晶晶李德鹏...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4 月—2021 年 12 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 17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C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发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1 例allo-HSCT患者中 19 例发生CNS并发症,中位发生时间为 118(3~826)d,其中 9 例为脑血管并发症(脑出血 5 例,脑梗死 4 例),中枢复发 2 例,中枢感染 2 例,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1 例,代谢性脑病 1 例,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移植物抗宿主病 1 例,病因不明确 3 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核系及粒系重建情况为allo-HSCT后发生CNS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核系未重建为allo-HSCT后发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 1 年和 2 年总生存率均低于未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P<0.001),1 年和 2 年无病生存率均低于未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P<0.001),1 年和 2 年非复发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P<0.001).结论 巨核系未重建是allo-HSCT后发生CNS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发生CNS并发症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生存分析

    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经内镜切除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因素分析

    董峻东裴玉康纪培志苗发安...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经内镜切除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内镜下行垂体病损切除手术的 141 例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 2 周催乳素水平,分为术后早期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采用单因素分析 2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 141 例手术治疗的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患者中,有 121 例(85.82%)患者获得早期缓解,20 例(14.18%)未缓解.早期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在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切除程度、术前催乳素水平、术后首日催乳素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术后首日催乳素水平是影响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的患者中,满足术后首日催乳素水平达到正常值的因素,且肿瘤侵袭性越低,肿瘤直径越小,术前测定催乳素<200 μg/L,通过经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做到肿瘤完全切除,患者术后2 周催乳素水平更易达到早期缓解.

    催乳素垂体瘤早期缓解内镜手术催乳素水平多变量分析

    F-NLR评分评估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研究

    肖耀东张啸虎吴俊逸夏浩...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评分(F-NLR)对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154 例,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n=50)和预后不良组(n=104).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风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评估F-NLR在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 组患者的年龄、血肿体积、是否破入脑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ANC)计数、淋巴细胞(ALC)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FIB)、F-NL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体积、GCS评分、高WBC、低ALC、高F-NLR评分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表明F-NLR评分预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不良的 AUC 值为 0.799(95%CI:0.723~0.874),敏感度为 66.3%,特异度为86.0%.结论 F-NLR评分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进一步临床应用的依据.

    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基底节脑出血预后危险因素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及创面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董娟薛小萍
    18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糖尿病足(DF)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造成创面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2022 年 6 月—2023 年 6 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 110 例D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 2 组,每组 55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VS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P治疗.比较 2 组治疗 4 周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 4 周时病灶症状评分、足背动脉指标(血流量、管腔内径、搏动指数).根据患者治疗 4 周时创面愈合情况,分为创面愈合良好组和创面愈合不良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DF患者创面愈合不良的关系.结果 治疗 4 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病灶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 组血流量、管腔内径、搏动指数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不良组溃疡面积、入院时空腹血糖(FBG)水平高于创面愈合良好组,Wangner分级为Ⅲ级、营养不良、吸烟患者占比高于创面愈合良好组(P<0.05);溃疡面积大、入院时FBG水平高及营养不良、吸烟是DF患者创面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RP联合VSD能够有效改善DF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改善足部血流;溃疡面积、入院时FBG水平、营养状况及吸烟与DF患者创面愈合不良有关.

    糖尿病足富血小板血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创面愈合危险因素

    平坦型和全聋型单侧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和言语识别率分析

    李东王惠康欣乐赵雪...
    18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平坦型和全聋型单侧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特点.方法 选取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的平坦型和全聋型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患者 132 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分别检测并记录患者的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按照发病年龄和听力损失程度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 105 例健康体检者听力相比较,观察组 132 例患者中,轻度 12 例(9.09%)、中度 30 例(22.73%)、重度 50 例(37.88%)、极重度 40 例(30.30%),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言语识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 7 例(5.30%)、青年 32 例(24.24%)、中年 65 例(49.24%)、老年 28 例(21.21%),不同年龄之间的听力损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言语识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的听力损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力损失程度及年龄可以显著影响言语识别率,两者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听力损失越重,言语识别率越低,老年人最为明显;而平坦型和全聋型单侧难治性突聋患者的听力损失与性别无关,多为中度以上听力损失,重度及极重度居多,中年人发病率最高.

    单侧特发性耳聋平坦型全聋型听力损失言语识别率纯音测听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早期用于面部术后瘢痕的疗效观察

    赵祥斌郭康李雪阳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应用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硅酮凝胶对面部术后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 年 9 月—2023 年 1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面部术后 1~2 个月瘢痕患者共 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单用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3 次,观察组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3 个月硅酮凝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形态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 2 组V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 个月,2 组V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硅酮凝胶对面部术后瘢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595nm脉冲染料激光面部瘢痕硅酮凝胶瘢痕治疗温哥华瘢痕量表

    基于mRNA组学构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

    王玉波马东慎骆丹范美婷...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mRNA组学数据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基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NCICCR-DLBCL数据集中 234 例DLBCL患者mRNA组学数据和预后数据作为训练集,从GEO数据库下载GSE87371 数据集中 223 例DLBCL患者相应数据作为验证集,通过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分析和LASSO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结合生存曲线和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免疫组化法验证117 例DLBCL 组织中CD70 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构建包含 14 个独立预后预测mRNA(ANO3、ZNF93、RAD9B、PROC、ZSCAN20、RBBP9、SLC18B1、CXorf21、MUC12、CYP2U1、VSIG4、CCDC178、CD70、GHRH)的预后模型.高风险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风险组(P<0.000 1),ROC 1 年、3 年和 5 年生存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0 和 0.91.CD70 阳性组与阴性组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4),阳性组生存时间较短.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mRNA表达的DLBCL预后预测模型,为mRNA转录组学在DLBCL预后预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并在临床样本中证实CD70 高表达与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mRNACD7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CGA数据库预后模型生存分析

    pT1b期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

    梅静徐四海芮军赵明明...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T1b期分化型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风险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 2011年 1 月—2023 年 5 月江苏省中医院和当涂县人民医院病理科连续入组的pT1b期EGC患者,共 163 例.收集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体类型、肿瘤大小、溃疡、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Tumor Budding(TB)分级、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结果 pT1b期分化型EG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15.3%(25/163).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TB分级、脉管癌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和高级别TB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呈正相关(r=0.239,P=0.005).虽然浸润深度达pT1b-SM2 的分化型 EGC 淋巴结转移风险比 pT1b-SM1 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2.633,P = 0.229).分层分析发现:48 例pT1b-SM1 期分化型EGC仅 2 例发生淋巴结转移(4.2%),而 115 例pT1b-SM2 期分化型EG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20.0%.pT1b-SM2 期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脉管癌栓和TB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级别TB和脉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浸润深度达pT1b-SM2 不是pT1b期分化型EG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绝对危险因素,不伴有脉管癌栓、高级别 TB及溃疡的pT1b期分化型EGC适合内镜下治疗.

    pT1b期早期胃癌分化型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脉管癌栓

    血清sHLAG、PGⅠ、PGⅡ与早期胃癌的关系及与窄带成像技术的联合诊断价值

    史琦玉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与早期胃癌的关系及与窄带成像技术(NBI)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2023 年 4 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 182 例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 80 例,胃良性病变 102 例.在病理确诊前行血清sHLAG、PGⅠ、PGⅡ和NBI检查.结果 胃癌组血清sHLAG、PGⅡ高于胃良性病变组,而PGⅠ低于胃良性病变组(P<0.05).不同TNM、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程度胃癌患者的sHLAG、PGⅠ、PG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显示,sHLAG、PGⅡ与TNM、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0.05);PGⅠ与TNM、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0.05).4 项联合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分别高于sHLAG、PGⅠ、PGⅡ、NBI单独诊断(P<0.05).结论 血清sHLAG、PGⅠ、PGⅡ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呈异常表达,且与NBI联合有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

    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早期胃癌窄带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