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于润洋、吴斌

双月刊

0512-7939

yyyj@rymusic.com.cn

010-58110575

100010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

音乐研究/Journal Mus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全国性大型音乐理论学术期刊。原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1987年底转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出土材料所见秦汉音乐机构"外乐"考论

    王丁诺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年来出土的简牍与器物中,时常发现带有"外乐"的字样,但传世文献的阙载使得对其认知充满了困难.西安相家巷封泥的发现最终确认"外乐"代表某种职官,近期所披露的带有"外乐"铭文的阜平君钟虡使得"外乐"一职的设置至少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西汉初年,《外乐律》与《太乐律》同时并行,证实"外乐"和"太乐"两机构互不统属.传世文献尤其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全然不见"外乐"的任何记载,标志着"外乐"由于某种原因被统治者罢省.

    外乐太乐文舞外乐律太乐律

    "官拍"论

    林桢
    15-20,中插1-中插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愿成双》唱赚谱"ノ"总体上是断句标记,若就前二曲《愿成双令》《愿成双慢》而言,视作曲拍标记亦可.引子(慢词)一句一板拍,过曲(近词)则一句数板拍."官拍"系相对于作为艳拍的手拍这一乐节类型而言,意谓正规乐节,唐宋时期指向板拍.对于法曲、大曲而言,乐句之节(均拍)用板拍,可视为官拍,内中乐顿节(可细分为节制文句的句顿节,及节制词、词组的词顿节)以手节之,可视为艳拍;对于慢曲、令曲等慢词而言,乐句之节(均拍)、句顿节用板拍,成其官拍,内中词顿节用手拍,成其艳拍;至于缠令,用一二慢词带若干近词,其中慢词沿袭传统,近词则词顿节与句顿节一样俱用板拍,而无所谓官拍、艳拍之别,这也是为何《愿成双》唱赚谱只于第二曲末注明"已上系官拍",而不涉及其后五曲的原因.

    官拍艳拍板拍手拍《愿成双》

    清季国歌制定与民众对清朝政权认同的消解

    于贵超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歌是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必备政治要素.清季国人最初借助对外接触、大众传媒、译著等渠道拓展国歌意识."庚子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进一步刺激民众对国歌的需求,但动乱的时局使清廷对此无暇顾及.曾纪泽所作《普天乐》《华祝歌》并非中国国歌的源头,清廷将《普天乐》用于外交场合体现出其在国歌问题上的懒政.清季知识分子因此尝试自发创作和使用代国歌.1911年10月,官方终于推出国歌《巩金瓯》,但歌词中的皇权专制思想与先进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理念产生尖锐对立.清季国歌的制定过程折射出国人意识形态自我动员能力的成长,以及官民之间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的背离.

    国歌晚清知识分子晚清政府政权认同意识形态

    陈德义音乐史料补正

    张丹宇
    41-4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德义是20世纪上半叶为数不多的、两度赴欧洲学习作曲技术理论与钢琴演奏的中国音乐家之一,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新近收集到有关陈德义的国内外官方档案、个人书信等珍贵史料,进一步厘清他的出生细节,在北平期间的工作任职经历,远赴法国巴黎里昂的七年留学过程,以及在重庆时期的抗战音乐创作.这些史料纠正了关于陈德义既有的一些误说,填补了一些空白,同时弥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中关于留法音乐史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研究缺环,进一步丰富了相关历史细节.

    陈德义音乐家近代中法教育交流音乐留学史

    智化寺京音乐阿口研究及失传曲牌[望江南]解译

    赵丹蕾
    49-50,中插3-中插4,51-52,中插5-中插6,53-54,中插7-中插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化寺京音乐在传承中保持着韵谱的传统.以活态传承的京音乐曲牌为基础,从韵谱及演奏中把握阿口的润饰规律,并借用考古类型学中"型"与"式"的表述体系,依同型而不同式的原则划分阿口类别,在此基础上对京音乐康熙三十三年抄本《音乐腔谱》所载失传曲牌[望江南]展开译谱.京音乐看似灵活的润腔背后受隐性规则的制约,阿口的音高音长、运动方向、与谱字的关系以及影响阿口的因素等皆有迹可循.从实践意义上讲,基于润腔规律译解古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传承人所承载的活态信息是译谱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对润腔风格的把握,将古谱译解推进至细微之处,亦是从微观角度对黄翔鹏曲调考证的些许补充.

    智化寺京音乐阿口润腔古谱解译[望江南]

    习语与术语:中国传统音乐话语表述体系摭论

    周洁应姿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音乐话语表述体系中存在着习语(idiom)与术语(terminology)两大系统.二者在文化身份、认知观念、行为方式与成果贡献等方面大相径庭,衍生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法、记谱法与理论研究,以及非遗保护与发展等重要领域,呈现出两套截然相反的文化操作系统.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演进的现实语境中,术语和习语常常互融互渗,体现出民间艺人与音乐学者文化身份与权益的共生共荣,彰显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与特质.

    中国传统音乐习语术语话语表述体系文化身份文化观念文化行为

    《国际歌》的诞生及其早期传布

    宋逸炜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在亲历19世纪革命运动,特别是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等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创作出《国际歌》的诗稿,寄托了对国际工人协会的殷切期望.1888年,经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谱曲,《国际歌》开始在法国工人党组织的区域性活动中传唱.通过1896和1899年的两次政治集会,《国际歌》逐步由法国北方推广至全法及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歌》一度被用作俄国国歌,后出现在共产国际的正式场合.皮埃尔·狄盖特捍卫著作权的斗争,反映了《国际歌》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歌》欧仁·鲍狄埃皮埃尔·狄盖特法国

    《圣路加受难曲》中的音乐本质、政治隐喻与宗教言说

    鲁瑶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首部大型作品《圣路加受难曲》创作于20世纪,在音乐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完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新音乐、宗教文本及广大听众的审美之间架起桥梁.《圣路加受难曲》的创作生发于欧洲尤其是波兰20世纪60年代对抗的社会语境,其中的张力不仅经由作品之文本、音乐和角色形象间的对峙因素得以表达,而且通过"十字架七言"和"上主动机"的超越性因素得以化解,从而传递出对宽恕与和解的诉求.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关怀之于作品、潘德列茨基、受难曲体裁及时代皆有深刻意义.

    《圣路加受难曲》潘德列茨基音响主义自由十二音音乐线索

    勋伯格五声性序列合唱《情人愿》研究

    冯嘉卉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人愿》是勋伯格唯一的、也是迄今最早运用五声性十二音序列写作的作品.勋伯格将纯五度双音以及五声性五音组作为乐曲发展的结构力并贯穿全曲,不仅体现了发展性变奏和静态写作的辩证性,也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相对的"静止感".《情人愿》所反映的勋伯格对于异国情调的书写,给我们留下诸多猜想和思考的空间——它或是勋伯格对十二音作曲法的探索,或是他自身民族主义觉醒的隐喻,又或是马勒影响之下的产物.

    勋伯格《情人愿》十二音五声性序列异国情调

    音乐话题理论研究三题

    盛汉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题理论是西方学界方兴未艾的重要音乐理论学说,近年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于该理论的基本学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为此,由音乐话题的概念辨析出发,梳理话题理论的研究史发展趋向,探析其学理目标的追求、理论价值的实质及其始终难以解决的根本性理论难题,并分析各个代表性学者及其主要论著的方法论原理和研究理路,从中探查该理论对我国学术研究的启示.

    话题理论方法论分析史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