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矿测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矿测试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岩矿测试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罗立强

双月刊

0254-5357

ykcs_zazhi@163.com

010-68999562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岩矿测试/Journal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岩矿测试》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地学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化学文摘》、《地质学参考及预览数据库》、《哥白尼索引》、《分析文摘》等20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地质科学、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冶金、煤炭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成果,注重学术参考价值,追求技术方法实用,研究思路能够给读者启迪与借鉴。 《岩矿测试》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溶解性二价铁-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化学测定方法探究

    牛爱钰李欣刘菲杨珊珊...
    407-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解性二价铁(Fe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定Eh,实现Fe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能力的定量表征.本文选取针铁矿作为常见的铁氧化物,探讨了介导和非介导电位法测定Feaq2+-针铁矿非均相体系Eh的优化实验条件,研究了介导物质的类型与添加顺序以及工作电极预处理方法等条件对Eh测定的影响,并通过能斯特方程验证电位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电极的表面状态、介导物质的选择以及针铁矿-工作电极之间平衡的建立对Eh测定十分关键.介导法能有效地缩短测定时间,但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导物质;非介导法需确保工作电极与针铁矿之间平衡的建立.同时,利用非介导法测定了不同pH和Feaq2+浓度下不同粒径针铁矿与Feaq2+非均相体系的Eh,根据能斯特方程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不同粒径针铁矿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h0),对于粒径为200、700和1000nm的针铁矿Eh0分别为815、802和782mV,验证了优化后电位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结论可为矿物非均相体系Eh的测定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预测Fe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参与的污染物衰减速率提供理论支撑.

    溶解性二价铁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针铁矿

    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在铜矿浮选尾矿银赋存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温利刚贾木欣赵建军王清...
    417-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是决定其选矿工艺及回收指标的关键因素,对指导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有重要意义.由于银矿物种类繁多且含量低、粒度细小不易识别,传统人为鉴别目标矿物并统计工艺矿物学参数的方法在银的赋存特征研究方面存在局限性,制约了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本文利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的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对某铜矿浮选尾矿样品(Ag41.96μg/g,Cu 0.44%)进行矿物学分析,展示其在尾矿样品中铜和银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样品中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和斑铜矿;铜硫化物及其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细微且解离程度低,是影响铜回收的主要矿物学因素.样品中银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含)银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螺状硫银矿、硒银矿、硒铜银矿、硫铜银矿和含银辉铜矿,银在各(含)银矿物中的分布率分别为95.62%、2.07%、1.33%、0.15%、0.80%和0.03%;银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粗粒(>74μm)、中粒(74~37μm)、细粒(37~10μm)、微粒(<10pm)银矿物的占有率分别为32.25%、30.35%、21.44%和15.95%;银矿物的解离程度较高,单体含量高达88.28%,可采用浮选法与铜硫化物一起回收.该研究为提高资源的选矿回收率提供了矿物学依据,同时采用的BPMA&SEM-EDS分析方法为矿物种类复杂、含量低、粒度细小的稀贵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提供了 一种技术借鉴.

    赋存状态工艺矿物学矿物粒度矿物解离度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

    伟晶岩型锂矿石中锂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研究

    符招弟张晓娟杨林
    43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晶岩型锂矿石中产出的锂云母和锂辉石是重要的提锂原料,化学物相分析能够为这类锂矿石的地质勘探、矿床评价和高效选冶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由于各类含锂矿物在化学性质上非常相似,目前尚未见与锂矿石化学物相分析相关的报道.本文建立了一种针对伟晶岩型锂矿中锂进行化学物相分析的方法.将锂物相分为铁锂云母中锂、锂云母中锂和锂辉石中锂三相.采用稀盐酸选择性浸出铁锂云母中锂,浓硫酸选择性浸出锂云母中锂,最后残渣用氢氟酸挥发除硅,王水溶解测定锂辉石中锂,并探索确立了各相态的最佳浸出条件.通过对川西某锂矿中锂物相进行6次分析,得到各相态锂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7%~3.79%,均小于5%,各相态锂的加和与总锂结果的相对偏差为1.22%,小于5%,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伟晶岩型锂矿石中锂的化学物相分析.

    锂矿石化学物相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碳酸盐岩矿物特征分析

    刘晓张启燕史维鑫葛天助...
    440-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拉组矿物进行微观尺度扫描和分析,表征其矿物成分、颗粒形态、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波里拉组方解石以泥晶为主,胶结作用明显,物性致密,孔径小(<5µm),局部发生白云化作用,白云石主要为粉-细晶,以自形晶为主,多呈线接触.矿物在纵向呈规律变化:底部为泥灰岩,陆源碎屑含量较高(>56.57%),其次为方解石(25.79%),磨圆度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中段陆源碎屑矿物和方解石呈条带交错分布,方解石较石英含量增加(方解石47.43%,石英28.54%),沿晶间普遍发育的草莓状黄铁矿簇直径可达10μm,整体为氧化界面之下的还原环境;顶部以方解石为主(>90%),颗粒直径多为10~50μm,颗粒间多呈线接触,粒间孔几乎不发育,局部发生层状白云化作用.矿物特征显示波里拉组沉积物源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陆源碎屑输入双重影响,具有典型的混积岩特征,沉积环境从早期陆源碎屑供给较为充足,到晚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整体为海相碳酸盐沉积.

    波里拉组碳酸盐岩矿物微观特征沉积环境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可溶性钾盐主要成分分析前处理技术与分析方法研究

    孙红宾于汀汀臧慧媛郭琳...
    449-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钾盐是中国最紧缺的矿产资源之一,为农业三大肥料中钾肥的主要原料,当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是可溶性钾盐资源.而目前可溶性钾盐尚无国家标准物质和标准分析方法,本文对称样量、固液比、溶解温度、溶解时间、搅拌条件、超声时间和功率等条件进行实验研究,利用电热板和超声振荡两种溶解方式,建立了可溶性钾盐中主要成分钾、钠、钙、镁、氯和硫酸根离子的分析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样品中的Ca2+、Mg2+、K+和Na+的含量,离子色谱仪测定样品中Cl-和SO42-的含量,两种溶解方法分析可溶性钾盐样品中上述离子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电热板溶解方法精密度为0.52%~3.19%(RSD,n=11),超声振荡溶解方法精密度为0.55%~3.07%(RSD,n=11),两种方法检出限为0.01~0.05μg/g.利用主要成分百分含量加和、加标回收率、阴阳离子平衡验证方法准确性,两种溶解方法的主要成分加和在99.0%~101.0%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5.3%~103.8%,阴阳离子平衡在-3%~3%之间,均满足DZ/T 0130.3-2006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分析要求.两种可溶性钾盐的溶解方法均可在日常检测中应用,对于较大批的钾盐样品分析,电热板溶解法整体工作效率较高,更适用于实验室内批量样品分析;超声振荡器溶解方法与电热板溶解方法相比,更为简单快速,对于少量样品的分析,效率更高,且超声波振荡器方便野外携带,使用在钾盐的野外现场勘探工作中,可较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实时指导找矿行动顺利开展.

    可溶性钾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离子色谱法超声振荡电热板

    混合酸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区域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银

    潘倩妮刘伟何雨珊阳国运...
    459-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银的方法,探究在动能歧视模式(KED)下,分别通入不同流速碰撞/反应气体(He)的干扰消除效果.Ag的两个稳定同位素因受到锆、铌氧化物(90Zr16O1H、91Zr16O、92Zr16O1H、93Nb16O)等的质谱干扰,对于干扰元素锆、铌含量较高而银含量低的样品,即使采用干扰系数校正也存在较大误差.结果表明:在KED模式下,通过加大氦气流速至7.0mL/min,基体元素如锆、铌氧化物产率降低,基本上消除了锆、铌氧化物对痕量Ag的多原子离子干扰.本文采用混合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敞开酸溶消解样品,残渣用王水复溶提取,结合KED模式选出干扰较小的同位素109Ag作为测定同位素,以103Rh作为内标校正基体干扰和仪器信号漂移.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分析结果在标准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内,方法的检出限(3SD)为0.005μg/g,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为1.43%~11.22%,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30.4-2006)对精密度的要求.本方法适用于土壤、水系沉积物、岩石等区域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银的分析.

    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区域地球化学样品痕量银KED模式

    高压密闭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硼矿石中的硼

    王蕾于汀汀孙红宾张保科...
    468-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分析硼矿石中的硼含量,样品分解方法多采用酸溶法和熔融法,硼酸在浓酸溶液中加热蒸发时形成易挥发的BF3或BCl3,造成硼的损失.熔融法可分解难溶于酸的硅硼钙石、电气石等样品,但将大量钠盐引入了样品中,基体较大,检出限高.本文建立了高压密闭酸溶、ICP-OES测定硼矿石中硼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硝酸和氢氟酸在高压密闭溶样罐中分解完全、定容稀释后,样品溶液用配备耐氢氟酸进样系统的ICP-OES测定.在ICP-OES中,硼有三条常用分析谱线,选取249.677nm为硼的分析谱线,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5.采用本方法对硼镁矿、锰方硼石和盐湖型固体硼矿三种类型5个不同含量范围的实际样品进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0.39%~2.66%,方法检出限为1.76μg/g,硼含量定量范围为5.87μg/g~10.8%.经标准物质验证,硼含量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与容量法和微波消解法测定结果吻合.本方法试剂用量少,无需蒸干样品溶液,有效地避免了硼酸易挥发和试剂用量大的问题.

    硼矿石高压密闭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耐氢氟酸进样系统

    基于HPLC和MC-ICP-MS的植物叶绿素镁同位素测试方法

    安子涵张宏宇殷佳欣张攀...
    476-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绿素a和叶绿素b是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光能的主要色素,其中叶绿素b能帮助叶绿素a 扩展吸收光谱促使其吸收更多光能,叶绿素a和叶绿素b比例的改变有助于植物适应光照变化.准确测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镁同位素值对研究叶绿素形成过程中镁的生物合成路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离并收集是使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准确测定两者镁同位素值的关键.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分离叶绿素的常用仪器,但目前HPLC分离叶绿素的方法主要聚焦于细菌和藻类叶绿素分离.因此,需开发一套能将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离的方法,且该方法分离的样品适用于MC-ICP-MS的镁同位素测定.本文基于665nm检测波长和C18色谱柱(7.6mm×250mm,5μm),以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优化HPLC条件,分析影响样品运行因素间的关系,得出符合要求的参数条件.经过优化的HPLC方法柱温为25℃,流速为1mL/min,流动相为甲醇-丙酮(80∶20,V/V).结果表明:通过外标法定量分析叶绿素a和叶绿素b所得标准曲线在5~50mg/L浓度范围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6,检测限为0.40~1.09mg/L,定量限为1.22~3.31mg/L,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10%,样品加标回收率介于91.92%~111.11%.采用该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后,再利用MC-ICP-MS对前处理后的样品进行镁同位素测定,标准-样品间插法测定的数据表明镁同位素测试结果可靠,证明本文建立的方法为植物叶绿素a 和叶绿素b的分离提供了技术支撑,且分离样品可用于镁同位素测定.

    镁同位素标准-样品间插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叶绿素a叶绿素b

    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水砷和氟浓度及来源探析

    许耿肖方景崔小梅布多...
    487-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As)和氟(F)是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流体中两种典型的高浓度有害元素,通过地热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与加速地热源As和F向地表或近地表环境释放,导致地表水和土壤环境污染.如何从As和F浓度分布特征联系水化学特征从而揭示水体As和F的富集规律,对丰富和认识西藏地区水环境中As和F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野外调查现场测定了水体常规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值、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和盐度(SAL),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别测定水体和土壤样品中的As浓度,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和土壤样品中的F浓度,评价As和F超标风险,探析其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水化学类型为Na-HCO3·Cl型,水体Na+浓度高达445.5mg/L,Ca2+浓度低至3.31mg/L,水体pH在7.87~9.42之间,富钠贫钙高pH是羊八井地热水和温泉水最主要的水化学特征.受水汽蒸发浓缩影响,温泉水As和F浓度高于地热水,两元素浓度最高分别达6.50mg/L和17.89mg/L.地热废水的不当处理存在水体和土壤As和F暴露风险,地热水和温泉水As和F浓度显著高于《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对有害成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总砷为0.50mg/L,氟化物为10mg/L).而土壤中总As浓度为79.50~99.08mg/kg,F浓度为1162.70~1285.10mg/kg,显著高于西藏土壤背景值.地热水体和地表土壤As和F富集主要为水-岩浸溶相互作用,独特的水化学特征为水体As和F浸取溶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羊八井地热水原子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水-岩相互作用

    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壤中三种硝基酚类化合物

    乔淞汾秦冲刘爱琴安彩秀...
    50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硝基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有机化工原料,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可通过空气、水传播进入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以往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直接测定硝基酚类化合物,存在色谱灵敏度低、峰形差等问题.为提高灵敏度,通常需要对硝基酚类化合物进行衍生化处理,但衍生化方法步骤繁琐耗时.为实现土壤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快速准确分析,本文建立了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土壤中三种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方法.用二氯甲烷-正己烷(2∶1,V/V)混合溶剂超声萃取土壤中硝基酚类化合物,在超声萃取液中加入强碱性水溶液(pH>12),将下层有机相除去.将水溶液调至酸性(pH<2)后,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4∶1,V/V)混合溶剂萃取三种硝基酚类化合物.萃取液浓缩后用10%乙腈-水溶液定容至10.0mL,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性能评价的结果表明方法精密度(RSD<10%,n=6)和准确度都可以满足测定要求,三种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1~0.2μg/kg,加标回收率为61.7%~90.8%.本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检出限低等优点,可应用于土壤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测定和评估.

    硝基酚类化合物土壤超声萃取二氯甲烷-正己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