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李继兵

双月刊

1004-4671

ylsy.xuebao@163.com

0775-2683902

537000

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点,以地方性为办刊特色,主要刊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有水平、有创新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王世贞对李东阳的批评——兼谈王世贞早晚期文学转向问题

    王俊双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世贞早期在《艺苑卮言》中对李东阳评价较低,是对李东阳文学创作特色的片面理解和对不足之处的过度强调,实际在核心理念上二人已有不少观点颇为一致;王世贞晚年在《书李西涯古乐府后》中转而大力推崇李东阳的拟古乐府创作,其本质是王世贞对李东阳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再发现,亦与王世贞本人的文学经验积累和心态变化有关.王世贞早晚期对李东阳态度的转变,不可简单理解为从否定到肯定,而是对李东阳文学主张和创作的不同面向给予关注的结果,是文学复古路径由理想主义的严格"拟古"到现实主义的折中"学古"转变所致.

    王世贞李东阳《艺苑卮言》《书李西涯古乐府后》文学复古

    方苞对科举和时文的矛盾心态及其缘由探析

    宋豪飞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苞是清代古文名家,亦是时文大家,其科举之途多有蹇滞,但终究会试高中第四.方苞对科举和时文却表现出极为矛盾的两种心态:一方面是大加痛斥,屡屡劝人放弃习作时文,并声称不为他人时文作序,这盖缘于他认为科举兴而"竭人心力"、废"先王之道"、古文"不振"等诸多原因;另一方面则对他人时文有所称许,盖源于对他人时文写作技法上或阐发儒家思想方面的肯定等.方苞对科举和时文的矛盾心态,反映了清代部分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颇具代表性.

    方苞科举时文矛盾心态

    经典重释:《红楼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研究

    张虹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显著,西语世界红学研究的关注点首先是在翻译技巧方面,研究者依据西语译本从修辞学角度对原著中的成语、委婉语、隐喻等汉西翻译策略与技巧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其次是利用性别理论、空间理论、社会学理论等对大观园中众多人物的婚姻爱情叙事进行别样的解读;此外,西语世界还有不少红学爱好者利用"阿莱夫"和"推特"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尽管如此,由于文化、语言、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存在视野狭窄、手段简单、层次不高、参与人员不多等诸多不足,因而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红楼梦》西班牙语世界研究缺憾

    《花间集》中少见蜀地都市书写之异况及其成因

    蒋昕宇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于五代时期在蜀地结集,作者多与蜀地相关,城市繁荣也一直被视为词文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花间词却少见对蜀地都市的直接书写.唐五代时少有与蜀地直接相关的词调,小令含蓄而跳跃的抒情方式决定了词人在"倚声填词"时不能多歌咏蜀地风物、铺写都市繁华."诗客"的身份和对词文体的轻视使得词人在反映和思考现实的创作中多用诗文来表达.转徙流寓文人入蜀的被迫性,本土词人在蜀地生活的艰辛,《花间集》编撰结集的政治意图,决定了词作较少抒写成都.探求地理环境、作者感知和作品呈现之间的关系,须考察士人心态与文体特性等多重因素.

    《花间集》都市书写文体士人心态文学地理学

    抗战时期北平日伪政权的食粮配给(1942-1945)

    张印举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随着沦陷区经济的日趋恶化,北平日伪政权开始对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政策,而食粮配给是其重要内容.食粮配给,一方面是日伪严控战略物资的措施,一方面成为日伪控制沦陷区民众的手段,最终为日伪稳固统治沦陷区服务.但是,沦陷区食粮的缺乏和配政的严重腐化体现出日伪政权的反动本质,反映出沦陷区经济的严重恶化,也预示着日伪政权对基层社会进行严密控制的失败.

    抗战时期北平日伪政权食粮配给

    锡剧流派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

    方言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流派是戏曲艺术成熟发展的标志,锡剧流派的发展分为孕育期、自发形成期、淡化期、复苏期和繁荣期.流派以唱腔为特点,创立新腔主要依靠在原有曲调中进行新的排序组合等方式,使整体曲调产生新的艺术效果;从兄弟剧种、民间曲调中进行吸收改编;在基础曲调基础上增加装饰音等二度创作产生个人特色.当前锡剧流派发展存在唱腔老化,行当、流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从加大宣传、剧团调控、戏校教学等方面改进.

    锡剧流派唱腔

    生态环境视域下玉林华侨华人早期出国原因再探

    黄文波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研究中,对玉林华侨华人早期出国原因的探讨均基于政治、经济等相关因素.文章认为,清末民初时期,在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等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下,部分玉林华侨华人被迫选择迁徙国外谋求生存.因此,生态环境因素也是他们早期出国原因之一,应当考虑为当地人口向外流动中不可忽视的推动因素之一.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玉林华侨华人

    作为个人选择的迁徙:林白离京赴汉考论

    肖敏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迁徙作为主体在空间上的移动行为,本身深度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状态,又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的生态.林白自邕赴京、自京赴汉,不仅是作家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亦对其创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还涉及作家身份的改变、文学体制、社会变迁等诸多话题.以林白的数次迁徙为主题探讨其创作转型,应是林白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

    迁徙林白赴京离京赴汉

    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文化的内生逻辑与创新机制——基于岭南地区的田野调查

    王丽云孙庆彬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我国岭南地区的若干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工作提供依据.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文化的内生逻辑是:挂靠母体文化框架,折射传统价值观念;依托传统民俗文化,反映民众精神诉求;遵循地域生活逻辑,演绎本土行为模式;适应文化变迁节律,吸收现代文化养分;学习借鉴他者经验,融合外来动作技术.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文化的创新机制是遵循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文化的内生逻辑,不断激发原创性行为文化要素在民族传统体育母体文化框架上创新性滋生,原有行为文化要素在民族传统体育母体文化框架上创新性调整,外来行为文化要素在民族传统体育母体文化框架上创新性融入,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文化创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文化身体文化内生逻辑创新机制

    记体文起源新论

    杨万里黄琦琦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仅从纪事或叙事这两个特点出发很难对记体文作准确的溯源研究.在纪事或叙事手法与"记"体之间,尚有漫长的过渡文体(书记、志、论、序).论体衍生出序、传等文体,是后世诸种叙事文体的渊源.序体以纪事为主要写作手法,已初步具备后世记体文的基本特征(纪事、议论).序体通过碑文发展出记体.东汉中后期兴起的四言韵语向散体语转向的文学语言大解放,促进了叙事文体(如各类碑文)在东汉晚期成熟.碑文中成熟的营造类碑文的出现是记体文出现的标志.因此记体文渊源于论,近源于序.

    记体文碑文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