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应对措施对高温胁迫下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忠贤张琪杨再强姚嫚...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52篇缓解夏玉米受高温影响的相关试验性文献,以不采取任何措施为对照,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高温胁迫下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对夏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选用耐热型夏玉米品种对产量的提升效果最优,达27.62%,选用耐热性品种主要提高夏玉米的授粉结实能力.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施肥和调整播期可分别使夏玉米产量提高23.55%、19.15%和13.15%,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影响穗位叶抗氧化酶活性,施肥对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效果最突出.综合分析表明,选用耐热型品种是缓解夏玉米高温热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施肥和调整播期进一步缓解高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夏玉米高温胁迫应对措施Meta分析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密植群体根系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鸿宇张英俊姜兴芳雷鸣...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以玉米株行距配置为重点,设置高(100 050株/hm2)和中(67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40 cm、60 cm两种行距处理,探究不同密度下株行距配置对产量、根系分布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中密度种植相比,高密度下玉米产量增加13.9%.在中密度下减小行距玉米产量提高1.0%,高密度下减小行距玉米产量显著提高26.1%.在高密度条件下,减小行距在水平、垂直方向均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并使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和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提高4.9%、8.1%、25.8%和4.5%.根系性状、植株养分含量、植株干重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密度下通过适当减小行距、增大株距,减小株间根系竞争,提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对玉米密植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玉米密度株行距配置根系养分吸收产量

    灌浆期六旋翼无人机喷幅和喷液量对玉米群体内雾滴沉积分布、漂移特性的影响

    杜嘉瑞张翼飞肖珊珊李泽松...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疆T30无人机在玉米灌浆期进行喷施作业,探讨喷幅和喷液量对雾滴在群体内沉积分布影响.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个喷幅[4(G1)、5(G2)、6.5 m(G3)]和5个喷液量[15、30、45、60、75 Uhm2(R1~R5)],将玉米群体从上至下分为5层(A~E).结果表明,在不同喷幅和喷液量处理组合下,随着喷液量增加,雾滴总沉积量、覆盖率、覆盖密度显著增加,随着喷幅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G2R5、G3R5和G1R5处理的雾滴总沉积量较大,但雾滴的地面损失量增多、沉积量均匀性和穿透性不佳、漂移加重,总体上G2喷幅下各叶层的雾滴沉积分布较优.在实际生产中喷液量选择不宜过大,应结合施药属性及农田环境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喷液量.

    玉米多旋翼无人机喷液量喷幅雾滴沉积量漂移

    氮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性状及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孙晨胡树平孙继颖高聚林...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物炭在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对根系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中所产生的影响,开展两年(2019-2020)定点试验.试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为主区,300kg/hm2(N300)、150kg/hm2(N150)、不施氮肥(N0);以生物炭为副区,不施生物炭(C0)、8 t/hm2(C8)、16t/hm2(C16)、24t/hm2(C24).结果表明,在0~15cm 土层内,C8N0、C16N0、C24N0处理组合的有机碳在2019年和2020年较C0N0处理组合分别增加16.27%~31.52%和 7.27%~35.57%.在 2019年和 2020年,C8N150、C16N150、C24N150处理组合较C0N 150处理组合的根长分别提升11.22%~51.18%和6.32%~46.17%,产量分别提升10.70%~23.55%和4.77%~22.68%.综上,生物炭施炭量在24t/hm2时,施氮肥150kg/hm2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分布和根系的发育状况达到最佳状态.

    春玉米生物炭氮肥土壤性状根系产量

    331份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周天旺王春明洪流李丽君...
    101-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2021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331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4份材料冀资13W154、RA461、18-QTL-18 和 F2644 表现高抗(HR),占鉴定总数的 1.21%;5 份材料 55438-1、18-QTL-14、HA746、B6和T7308表现抗病(R),占鉴定总数的1.51%;冀资S225、F3814、18-HDY-25等61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鉴定总数的18.43%;B317、冀资S516、T5863等185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鉴定总数的55.89%;冀资H631、CNHS17013、55444-1等76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鉴定总数的22.96%.中抗(MR)以上材料黑龙江省14份、内蒙古自治区50份、河北省6份,分别占其本省鉴定数量的29.79%、23.15%、8.82%,来自河北的种质整体抗丝黑穗病水平低于黑龙江和内蒙古.

    玉米自交系丝黑穗病抗性鉴定

    接种方法和接种时期对不同玉米杂交组合穗腐病抗性鉴定的影响

    孟冰王山荭李文学刘甲成...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接种方法和接种时期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ear rot,FER)抗性鉴定的影响,选取高抗×高抗、高抗×高感、高感×高感组合各3份,2022年在北京顺义和河南新乡分别用针刺果穗注射法与双牙签法在玉米吐丝后5、10、15 d进行接种.结果表明,吐丝后5、10和15 d接种,针刺果穗注射法分别比双牙签法的平均病情严重度高6.3%、3.9%和1.8%;吐丝后5 d接种,不同组合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未达到显著差异,采用双牙签法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吐丝后10 d和15 d接种,不同组合使用针刺果穗注射法均达到极显著(P<0.01)差异,牙签法均未达到显著差异.采用双牙签法接种时,建议吐丝后5 d接种;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时,建议吐丝后10~15d接种.

    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接种时期

    玉米小斑病抗性种质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

    高刚强刘海芳陈银银燕树锋...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份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2022-2023年夏分别进行小斑病菌的田间接种,综合两年数据共鉴定出高抗小斑病的玉米自交系3份,分别为K22、CML50和齐319;筛选到包括Mo17在内的抗性玉米自交系24份.选取K22和B73两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进行小斑病菌的室内接种.结果表明,48 h和72 h时,自交系K22叶片的病斑数、病斑面积和病斑面积比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自交系B73,进一步验证田间鉴定的准确性.48 h或72 h时,高抗小斑病自交系K22与感病对照B73相比,5种防御酶活性增加14.32%~70.45%.

    玉米小斑病种质资源防御酶真菌病害抗病性

    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刘丁语王立梁建刘帅...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10个玉米主产省份2001-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来测算玉米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01年以来,玉米政策改革实施区和未实施区的平均技术效率都在逐年升高,但相比之下,改革区的总体技术效率更高,未改革区的增速更快.此外还发现,临时收储与"价补分离"政策在对比之下显示出后者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相比于临时收储而言,"价补分离"政策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更加有效.同时,适当减少农业劳动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保证有效灌溉也将有利于提高玉米技术效率.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