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卢云昆

双月刊

1671-7511

yndxxb2222@163.com

0871-65031238,65032099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弘扬学术良知、传布学术主义,塑造学术人格,突出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的冲击及化解路径——基于马克思机器论视角的考察

    杨礼银李海艺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看来,新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既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面,也会引发一些消极后果.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的典型产品,其本质是一种合目的的手段,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它的出现使人制造和使用某种工具的能力在层次上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人工智能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并凭借其大数据的精确计算实质性地加剧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对人的主体性造成冲击.具体表现为,侵犯人的人格尊严,削弱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挤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导致人的交往异化问题.化解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造成的冲击,首先,要坚持人是实践主体原则,为人的主体性复归提供理论遵循;其次,要坚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使人摆脱人工智能的牵引和钳制;最后,严格遵循科技伦理,明确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之间的边界.

    人工智能马克思机器论主体性

    正义范式的超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颜景高胡敏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正义理论奠基于权利正义的框架之内,独立个体就是这种正义范式的理论预设.黑格尔从财产权批判的理论进路,指认个体正义范式不过是市民社会正义观念的自我表述,马克思破除了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正义幻象,澄清了市民社会正义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产权私有本质.黑格尔认为国家正义范式能够"超越"市民社会的利益纠葛,而马克思强调,基于市民社会的"伦理共同体"依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根本无法达成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真正"和解".马克思依托"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态,勾勒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正义图景,真正开启了一种能够促成个体互惠合作的共同体正义范式,从而为我国开启的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学理支撑.

    正义范式个体正义国家正义共同体正义

    《物理学》B2的研究主题和论证结构

    聂敏里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观点认为《物理学》B2 是对物理学区别于数学的研究方式的探讨,但如果是这样,B2 与《物理学》B卷的其他各章便缺少逻辑关联,因为,《物理学》B卷整体是在探讨自然的原因问题.但是,一旦揭示出《物理学》B2 探讨物理学区别于数学的研究方式是表,而论证形式与质料的不分离关系是里,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物理学》B2 是通过探讨物理学区别于数学的研究方式来论证作为自然物内在首要原因的形式与质料的特殊不分离关系,它的各个部分都是服务于这一研究主题的.

    形式质料不分离关系技艺类比论证物理学数学

    拉埃尔·耶吉异化与生活形式批判理论视域下的家庭

    陆俊赵亚宁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埃尔·耶吉关于家庭的思考是她的批判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这既是她的生活形式批判的例证之一,又是她个人重新确定家庭本性的尝试.耶吉重新激活并改写的"异化"理论和"生活形式"的理论是她对资本主义实践情景中的家庭做出批判性思考并引导批判理论的当代话语转向的前提.她通过无力且失控的生活、角色行为、内部分裂和冷漠四种范例考察了异化视域下的家庭生活形式本身.耶吉把家庭看作由社会实践的文化秩序生发出来的具象生活形式,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种生活形式本体论,阐释家庭何以能成为合适的批判对象,同时可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例.她从问题规范层面的家庭、黑格尔对资产阶级家庭的伦理解释是解决问题的尝试、特定家庭形式问题的规范性失败和家庭问题的内在批判等四个方面就家庭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从异化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家庭批判观.耶吉的家庭观既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黑格尔的家庭观,又有可能陷入把家庭当作私人事务而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性的危险.

    耶吉异化生活形式家庭批判

    哈口马斯商谈伦理的他者旨趣

    隽鸿飞陈筱倩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他者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哈口马斯借助交往理论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分析,确立了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地位与交往关系,并通过对语言交往中的话语伦理原则和普遍化原则重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将商谈理解为通过语言交往确立普遍的道德规范,以及团结他者、接受他者,进而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为突破理性哲学中主体的绝对主导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解范式.尽管该理论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也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

    自我他者商谈伦理话语伦理原则普遍化原则

    庄子"何以"鼓盆而歌——逍遥游的非超越性

    赵卫国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庄子"鼓盆而歌"的奇特举动,如果只用想开了或看透了,达到齐生死、知天命的境界来解释,就会错失这个场景所蕴含的思想精髓.鼓盆而歌首先是在描述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的情景,一个"本体论"事件.庄子用夸张的手法,一方面告诉我们,跨越生死并非神秘难事,正如夜旦之相代,梦醒之交替,就发生在日常生活和生命活动之中,不只是"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将妻死和鼓盆而歌这悲喜两极之事,拉入同一情境中做强烈对比,是为了凸显真实发生着生命之"游"和"化",与意识所建构的有待世界并行不悖,在这个世界中,妻死之因,引发悲伤之果被认为是"客观"规律.庄子借助绝妙的夸张,让我们看到两个世界或生命两种形态的交织,逍遥游的非超越性.

    鼓盆而歌物化逍遥游

    从范畴格义看"中道"研究的哲学根基与未来路向——《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的洞见与误区举隅

    庄振华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道"标示中华文明在历史内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特质,是当下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极富前景与深度的路径.然而在理解与刻画这一特质时,学者们仍可能落入"中合西分""中优西劣"一类窠臼,背后原因是我们将西方范畴框架(如"思辨—现实""超越性—内在性""绝对者—有限者")与西方学派(如释义学)不加反思地套用于中西比较,殊不知范畴框架必然蕴含的逻辑本就是使一种文明得以挺立的隐秘生命.这表明我们一方面未能把握西方形式感的运行逻辑,另一方面未能发展出真正适合于中国文明下生存体验的论说方式.仅仅将传统名相化为哲学概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阐明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的逻辑机理.未来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从《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等新著对于西学一般主题的突破继续走向对西方范畴框架的突破,足够深刻地勘定中西方在范畴逻辑与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同时聚焦于困扰全球文明的共同问题.

    中道文明论范畴格义

    中国楚辞研究范式的开创与定型——从贾谊到王逸

    汤洪李丹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是千年楚辞学的开创期,为后世楚辞学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从贾谊到贾逵,评价屈原或抑或扬的论争,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评屈格局;二是从刘安到王逸,他们奠定了《楚辞》注疏之学的主流道路;三是从司马迁到刘向,他们开启《楚辞》文献分类整理之路.梳理汉代楚辞学的开创与定型之路,是进一步探究楚辞学发展与演变脉络的第一步,亦是楚辞学史研究的重要一步.

    汉代楚辞刘安王逸

    晋商信用制度的层次性探究

    贾瑞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商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这与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传统的儒商伦理思想密不可分,这种思想突出体现在其信用机制上.文章从晋商的个体信用和集体信用两个层次探讨晋商信用在其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看,晋商的个体信用主要体现在与商号雇员和交易对象之间的"相与"关系,其集体信用主要体现在标期制度和行会组织两个方面.正是这种个体信用与集体信用的相互促进,最终促进了晋商的发展壮大.

    晋商个体信用集体信用

    共同富裕背景下就业量质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王维张宏如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量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构建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准确测度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程度,可为推动就业量质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参考系统学和协调发展理念对于"协调"的表述,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共同构成了就业系统,协调发展指量与质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使得就业系统达到整体最优.在此基础上,结合"十四五"期间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构建包括就业安全的稳健性、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和就业发展的可持续性3 个一级指标、8 个二级指标、25 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协调度的测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使用兼顾指标序信息和强度信息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第二步使用协同分析法进行协调度的测算.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从就业系统整体最优的主要表征出发,改变了已有研究把就业量质协调简单理解为数量与质量在数值上的相等,能更好地体现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内涵.其二,指标选取紧扣"十四五"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不同指标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兼顾全面性与代表性.其三,赋权方法能较好地兼顾指标的序信息和强度信息,所得结果比常用的熵值法赋权结果更为合理.

    共同富裕就业量质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