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卢云昆

双月刊

1671-7511

yndxxb2222@163.com

0871-65031238,65032099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弘扬学术良知、传布学术主义,塑造学术人格,突出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营企业"损企肥私"行为入罪路径的体系化解释

    肖怡赵时仑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将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的相关背信行为,纳入刑事治理轨道,充盈了我国法律对企业利益和企业家利益的司法保障工具,加固了刑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体制性保护.对此,从刑法分则体系来看,市场经济秩序法益与民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秩序的二者之间,前者是后者的规范目的,后者是前者的保障途径.而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司法机关更应正视"自治主义"时代的来临,尝试以罪质的应罚性和罪量的需罚性判断,为发挥刑法权益保障机能的"突破口",着力避免因"管制主义"的思维惯性,而引发"过罪化"之不良后果.

    《刑法修正案(十二)》民营企业平等保护

    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新发展

    赵恒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职能发生重大调整,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适用备受关注.2021 年《监察法实施条例》将履行公职的人民监督员纳入监察范围,确立了人民监督员作为监察对象的法律地位.人民监督员行使的监督权属于公权力.对此,宜从监督权力和维护公益两个维度进一步证成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必要性.未来,顺应《监察法》第一次修改的趋向,健全符合人民监督员作为监察对象之法律地位的制度新方案:首先,转变理念认知,规范人民监督员行使公权力的主要形式及其限度;其次,确定人民监督员不当用权的法律责任,调动其秉公用权的主动性;最后,提高人民监督员履职用权的素能,重视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培训与考核等工作的质量.

    人民监督员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对象公权力监督权

    大学校史馆提升校友情感认同的效用机制探析——基于"记忆之场"的理论视角

    徐松如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校史馆如何成为大学—校友关系建构的重要场所和情感载体,以促进校友"集体记忆"形成,进而加强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认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记忆之场"的理论视角,探讨校史馆如何通过展示和叙事为校友构建"集体记忆",成为融合记忆与情感的"记忆之场",并对提升校史馆在凝聚校友情感认同方面的具体举措进行探索,试图为当代大学校史馆建设以及大学—校友关系建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镜鉴.

    校史馆校友关系集体记忆情感认同

    从华文教育看缅甸华人身份认同的差异与变迁

    刘权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缅甸华文教育是一种由缅甸华人创办的华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模式,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境遇和特点.缅甸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缅甸族群政治、语言政策、中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海外华文教育一直被视为建构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但是海外华文教育如何反映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差异与历史变迁这一议题,至今还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关注缅甸华人身份认同与华文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华文教育模式是不同华人群体持有不同身份认同的表征.例如,缅甸华文教育中的母语教学方式和二语教学模式分别反映了不同祖籍地华人的身份认同.而缅甸华文教育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可视为缅甸华人身份认同代际变迁的关键依据.

    缅甸华文教育身份认同代际变迁

    数字思政空间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探析

    唐良虎吴满意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然引发新形态的空间生成.深刻揭示数字思政空间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对数字思政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作为依托数字技术选择、改造、创设和营造,供数字思政实践展开所依托的位置、秩序或场域,数字思政空间产生于数字化社会和数字化生产,面向数字化生活与智能化学习,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结果,内在特征上体现为一种超空间,外在样态上呈现出兼容性空间、专设性空间和综合性空间等多形态并存并联.除具有知识性、意识形态性和育人性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一般属性外,还具有集成性、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自助性、泛在性等独特属性,有效支撑着数字思政的功能实现.在数字技术与空间的有机融合中,应该深入思考和着重挖掘数字思政空间链接多元主体的贯通性,集成教育资源的整合性,优化内容呈现的技术性,延展教育时空的泛在性,以便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空间生命体.

    数字思政空间内涵属性价值

    第十三届西方政治思想史暑期高级研讨班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师资培训班成功举办

    郑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