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同富裕:理论比较、思想渊源与中国经验

    周文何雨晴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任务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从理论上来看,西方经济学理论只能促进"富裕",而无法实现"共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石.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共同富裕不等于西方高福利社会.从历史上来看,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共同富裕作为初心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基本国情是制定共同富裕目标的出发点;改革开放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五位一体"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

    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

    项久雨王志伟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全局性、规律性、创造性的社会历史活动,既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又适应于创造人的美好生活的实践需要.美好生活是客观现实的生活,是全体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期盼的生活,是蕴含时代要求和实践规定的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质属性,突出美好生活的实践原则,阐释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标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蕴,积极推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以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论自觉,明确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历史要求,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性.

    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社会历史主动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体系与践行路径

    胡洪彬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继承和创新,结合习近平地方工作期间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和新时代文化建设之伟大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建设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坚持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性地转化以及创新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做好文艺工作等多个领域和层面,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因、内容及其路径体系等作出了全方位阐释和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系统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多重特性.新时代新征程切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与落实,必须进一步形成动态性的衔接转化机制、多元化的协同介入机制、精准化的理论传播机制和细致性的责任落实机制,由此才能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渊源理论创新理论特性践行路径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论析

    余卫国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是二者能够相互结合、相互成就的前提条件、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历史性和现代性、创造性和包容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创新实践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直接构成了其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前提条件和内在根据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宇宙观、天人观、天下观、道德观的相互契合则直接构成了其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本内涵和深层原因.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和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探析

    郝亚明王巧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个恒久主题是对"一"与"多"关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就包含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内在需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要在哲学层面上深刻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者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也要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定位,还要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着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民族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性差异性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进路

    阮朝奇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进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华民族生境研究

    罗康隆吴合显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文化中华民族生境共同体意识

    云南移民与儒学发展

    周大鸣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脉络来看,云南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区域社会.历史上,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大量的移民来到云南,渐形成今天的"云南人".云南移民脉络背后,与之并行的是儒学发展脉络,云南的移民史,即一部云南的儒学发展史.元代的规模性移民,使得云南儒学整体性生长;明代持续的移民,云南"汉多夷少"的格局得以形成,云南儒学得以扎根;清代移民规模最大,云南儒学呈现枝繁叶茂的势头.厘清云南移民与儒学发展的关系,也即可以解开云南各民族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问题.

    云南移民儒学中华民族

    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网络社群的信息生态机制分析——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察

    黄鸿业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化网络社群生态,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西南边境部分村落、乡镇进行调研,借鉴信息生态理论,将少数民族网络社群视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有机体,发现其遵循以下信息生态机制:公共议题讨论,基于情感需求的"线上—线下"交互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信息交互,社会信息交流共同体的信息交互机制;基于锚定的强集聚效应,信息中心节点聚合效应显著但不稳定性客观存在的动员机制.

    少数民族网络社群信息生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南边境

    地方性知识生产与重构: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郝彧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西南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计模式、生态禁忌等"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在地化的内生秩序生产能力,指引民族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良性文化生态、树立区域特色的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运行机制互补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价值.

    生态文化地方性知识在地化自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