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视域下海洋渔村的生计方式转型研究

    吴曼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巩固海疆安全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场域,海洋渔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渔村传统生计方式的形成基于悠久的海洋发展史,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则推动了海洋渔村从传统生计方式到新型生计方式的转型.通过对海洋渔村生计方式转型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到国家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2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海洋渔村围绕海洋,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载体,通过平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洋文化的"乡土性"与现代海洋文化的"现代性",实现渔村生计方式的转型与创新,推进了海洋渔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进程.

    F323乡村振兴海洋渔村生计方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资源下乡与过程管理: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逻辑及其效应

    王海娟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乡村治理被卷入系统性、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困境当中,这与乡村治理转型有关.随着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有的结果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工具理性,采取以行政规则为基础、以合规化为目标和以痕迹管理为手段的过程管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规则从社会规则向行政规则转变.以行政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与非程式化、复杂化的乡村治理事务不适配,导致乡村治理形式化、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内卷化困境.破解乡村治理形式主义顽疾要在资源下乡背景下实现基层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均衡,构建复合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资源下乡过程管理治理规则形式主义

    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多重堕距:表征、根源与破解思路

    任鹏飞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乡村数字治理既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来自主体、理念与制度等方面的掣肘,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堕距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字赋能下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失效、现有乡村数字治理制度的碎片化和模糊化供给、传统乡村治理理念与数字治理理念之间存在张力以及乡村数字治理理性与情感之间的非均衡.对此,需要重塑乡村数字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数字治理制度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思维、重视治理的情感要素,以尽快弥合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多重堕距,有序推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

    乡村数字治理多重堕距数字乡村数字中国

    民国史研究的学术路径与实践——从《跨越阶层差异:上海工人的组织与生存(1945-1949)》谈起

    段金生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史研究的发展乃至突破,需要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史料的搜集与应用、研究维度的多元综合等关键问题上,不断创新.《跨越阶层差异》在研究时间、空间及人群对象的择取上,皆表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识.以史实重建的实证研究作为研究路径,在史料的搜集与辨识应用方面用力颇大,且在史料辨识与综合应用方面较为妥当.同时,注意把握研究对象的学术脉络,不拘泥于既有研究谱系的固有范式,尝试构建自身理解的合理阐述或分析路径,以走出既有研究范式的束缚.研究视野上则注重多维度的分析与拓展.该书的写作呈现出民国史研究学术路径新的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史料过于"求精"、历史时性分析不充分、与宏观大势结合不足、横纵比较分析不够等有待深化的空间.

    民族史研究跨越阶层差异上海工人阶层组织生存

    论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观与方法论——以《历史研究法》为中心的考察

    周园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梁启超何炳松史学研究方法新史学

    元宇宙与新质生产力的法治化融合:机理、风险与进路

    郑煌杰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这无疑为元宇宙产业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元宇宙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耦合与相互塑造之关联,前者通过集成数字技术、场景应用赋能、推动产业变革,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样态.然而,当前元宇宙的发展与落地,面临着个体权益保护、社会经济稳定、国家政治维护等方面风险,制约了其赋能效应的发挥.鉴此,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基于元宇宙的技术特性,构建与其相适配的法治秩序,即明确伦理规范原则,贯彻全流程管控理念;建立精细化兼具灵活性的监管体系;夯实基础技术,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元宇宙数字技术法治化融合

    征稿启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