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媒介接触对公众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

    阳长征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社会嵌入视角探索公众媒介使用行为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机制,实现对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信息的构建及监管,优化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和传播,以便形成和提高公众政治认同感知.以传统媒介及新媒介使用为自变量,政治认同为因变量,社会情感及社会调适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及Bootstrap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传统媒介使用对公众的政治认同具有正向影响,新媒介使用对公众的政治认同具有负向影响,新媒介的影响效应比传统媒介的影响效应更大.(2)传统媒介对中西部、农村及女性的政治认同的正向效应更为明显,新媒介对东中部、城镇及男性的政治认同的负向效应更为明显.(3)社会情感与社会调适在媒介使用对公众政治认同的影响路径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且地域、城乡及性别在该影响路径中存在显著调节作用.

    政治认同媒介使用社会嵌入社会情感社会调适

    元宇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新样态

    毛嘉琪张新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和进阶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形态和实施条件毋庸置喙也会受到社会数字生产力发展水平即元宇宙样态的深刻形塑.元宇宙介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是必然趋势,既是全球数智技术迭代聚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网络样态升级的内在需求.通过虚拟技术、接入技术、去中心化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优势科技赋能,元宇宙可以扩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面向未来,元宇宙中自由融合的智慧协作运行、动态重构的社会组织形态和多维触达的人机共生模态,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动力、新场域和新方式.

    元宇宙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

    族际互惠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逻辑与功能——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刘诗谣刘小珉吴睢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价的交换"的道德规范为怒江各族提供了多重支撑.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联结纽带的"族际互惠",可以使更多民族的异质性个体之间形成高度整合与有机社会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基于各民族间广泛深入的互惠关系得以发生、维系和深化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族际互惠实践怒江各民族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媒介化境遇与展望——基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

    许丽霞陆羽婕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的介入改变了感知、阐释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方式.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兼顾了人、媒介技术和文化,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探讨数字媒介如何助力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媒介(媒介技术和物质化的组织机构)影响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虽然媒介非物质化趋势破坏了物质象征性,导致了传承危机,但数字媒介的介入将技术设备、地方和人相互勾连,打破了以往"身心分离"和"去地方"的传播模式.因此,身处数字技术所主导的媒介域中,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必须充分发挥数字媒介的优势:重视传播技术(信息传递)的使用和物质化的组织机构(时间连接),强调保护民俗氛围,培养传承人.

    文化遗产媒介传播传承非物质化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源路径探讨——基于川南乡村地区的文化消费调查

    万利平杨正文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事关乡村振兴的整体大局,"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乡村文化建设转向内源式发展的新时期,这种内生动力来自哪里,又如何将其转化为乡村发展振兴的持续动力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并激发乡村民众的文化创造能动性和主体性,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支持,引导乡村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对接,可以使乡村文化消费转化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内源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消费内源路径

    精英合作与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浙江F村文化礼堂建设

    谢安民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是本世纪以来农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选择浙江F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行动者关系框架分析发现,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总体上结成一个策略行动者集团,为了巩固或追求社会权力,他们合作生产出一种属于自身而非普通村民交往的"教化型公共空间".从根本上说,政治精英的社会权力稳固与否,促成其与文化精英的策略合作成败,从而决定这种公共空间的兴衰.与经典框架中的交往权力主导机制不同,文章揭示的社会权力与策略合作两种机制的现实意义是,当代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希望在于策略行动者的社会权力的维持而非制衡,这种公共空间的生产关键系于村两委组织权力的稳定性而非民主化.

    乡村精英社会权力策略行动者交往行动者公共空间

    多层次资源供给对农村老年人积极养老的影响研究

    许兴龙周绿林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我国农村地区多层次养老资源归纳为制度性养老资源、互助式养老资源和个体养老资源,系统考察了多层次资源供给对农村老年人积极养老的影响关系,揭示了农村老年人文化观念、社会适应和个体认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开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多层次资源供给对农村老年人积极养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文化观念、社会适应和个体认知在多层次资源影响农村老年人积极养老过程中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③文化观念、社会适应和个体认知在多层次资源影响农村老年人积极养老过程中的调节路径并不一致.据此得出相应政策启示.

    多层次资源积极养老农村老年人

    童年逆境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死亡选择性处理的研究

    刘瑞平李建新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年至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四期数据,以及其2014年的生命历程调查数据,采用逆概率加权后的两层次混合效应模型,探讨童年逆境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童年逆境与中老年人健康呈现显著的"剂量-反应"模式,即经历童年逆境的数量越多,中老年人的各个健康指标状况越差,而死亡选择性的存在会减弱童年逆境与中老年人客观性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此外,童年逆境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存在群体异质性,相比于男性、年龄较大和出生队列较早的中老年人,童年逆境对女性、年龄较小和出生队列较晚的中老年人健康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作用,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能够缓冲童年逆境对晚年健康的不利影响.

    童年逆境中老年人健康死亡选择性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生成、供需失衡与治理思路——以江苏省为例

    马嘉蕾高传胜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审视需求生成逻辑,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社会脆弱性催生了长期照护服务需要,而其经济脆弱性却影响了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以江苏省为例,在供给侧,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增加并优化,供给能力实现增长,形成非正式与正式照护者相结合、家庭照护者为核心的供给主体格局.但是,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仍存在供需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的双重困境,前者与家庭供给弱化、政府供给相对不足、市场和社会组织供给乏力有关,后者表现为供给分布方式、内容、质量、层次和空间与需求相脱节.破解当前困境,应增强行业数据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需求侧管理和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生成供需失衡治理思路

    预警响应缘何失灵: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一个解释框架——德国洪灾与河南暴雨的启示

    刘星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急响应是应急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重点,然而,由于并未对其作严格的类型学划分,导致应急响应研究结论的模糊性及其适用的局限性.作为应急响应的一个子类,自然灾害的可预测式预警响应有其特殊性,由于灾害尚未发生,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情境中,时常面临响应失灵的困境.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框架,预警响应失灵依然可以从预警、预防与响应的关系以及响应决策本身获得体系性解释.基于阈值的预警模式,灾后面向的预案设计以及"不确定性"的风险情境都制约着预警响应功能的发挥.当前的应急实践迫切需要转变预警方式,从阈值预警走向风险预警,优化预案前端结构,强化预警响应常态化模拟,确立风险预防原则,健全预警响应类案学习机制,进而提高预警响应效能,减少预警响应失灵的发生.

    应急管理预警响应应急预案应急响应风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