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罗骥

双月刊

1000-5110

ynnups@ynnu.edu.com

0871-5516038

650092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les and Social Scl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学报创刊于1958年,现为“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主要刊载哲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旅游文化等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有较高的转载率和文摘率。编辑均具有高级职称,有较强的编辑力量和研究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路径

    陈健张颖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艰辛探索、快速推进和跨越式发展 3 个阶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对于走深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此,必须以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如此才能彰显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中凸显正义性、坚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时,以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应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推动新型工业实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筑牢绿色底色,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

    人类世人类学的可持续性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卞思梅彭文斌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社会都被默认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可持续性社会,因为它们被认为能够无限地复制自己,并且只会逐渐地,几乎难以被察觉地发生改变.变化也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如殖民主义.这与当代人类学实践和理论的对比显著:人类世人类学将全球化当作一种事实,认为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文化是无界的,对可持续性的威胁主要是从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的角度来概念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 1987 年被提出,之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其与当代人类学的全球视野一致,但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并将文化多样性纳入其中.对于这一论述及其相关实践,人类学正在做出重大贡献,它从一个世纪前取得的方法论进步中获益,将民族志置于全球人类世的背景中,用学科工具来批判轻率的普遍主义,与地方世界进行对话并呈现了许多替代性选择.虽然为研究表面不变的乡村社会而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全球危机仍具意义,但新人类学必然是跨学科的.

    人类世过热人类学史民族志方法可持续性

    气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尹仑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人类学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形成的一门人类学新兴学科,其学科渊源可以追溯到气候决定论和民族气候学等早期关于气候与人类社会的研究,这些研究试图找到因气候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特点.人类学对"人为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当代气候人类学诞生的基础,气候人类学在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中萌芽,在人类学对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的日益关注中正式形成,研究方向呈现出气候民族志与地方性知识两个发展趋势.气候人类学研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解释学和批判人类学,并形成了多尺度的民族志、多维度的整体观、跨文化的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气候人类学拓展并促进了人类学、特别是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同时学科所强调的不同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人类以更公正和更有效的方式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中国气候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在与国际同步的同时,也关注与气候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并结合当代中国提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

    气候人类学气候变化地方性知识气候民族志生态人类学

    边疆人类学:源流、对象与中国语境

    袁剑王坤焱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世界通过边界划定各国的领土范围,随之产生的边疆成为诸多国家内部文明空间的重要区域.在现实中,边界不仅明确区隔两个国家的地理空间,还影响了特定空间中的人文社会,以及相应的文明生成.因此,对边疆区域相关实践的关注,成为边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学科源流来看,随着中国周边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学界对于边疆的关注,从边疆社会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救亡图存意识及行动,开始转向主动开拓关于国家整体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边疆研究与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应用中不断结合,具有自身本位的中国边疆人类学开始形成.关于边疆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讨论,需要从具体的边疆实践出发,本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关注、记录和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要求,从边界、区域、边民社会、人地关系 4 个方面获得具体经验,以贯彻边疆人类学的研究旨趣和实践路径.进入新时代,中国边疆人类学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记录并客观呈现边疆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表达;另一方面,则具有回应国家建设与决策的重大实践意义.以此为基础,创造丰富的边疆田野民族志、思考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人文路径、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内涵,在理解中华文明空间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国边疆人类学的现实使命,同时,在智识生产方面也为中国与国际学术实践创造更多的路径与可能.

    边疆人类学源流中国语境现代文明边疆治理

    新时代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探讨

    侯怀银刘璐瑶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呼唤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回应中国教育现代化与科技变革的时代诉求,丰富新时代科学教育学内涵,推动科学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完善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以及顺应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建设科学教育学学科亟待解决科学教育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定位及性质、"三大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等基础性问题.为了有效推进这一任务,需要坚持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明确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思路,处理好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 4 对关系以及加强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外在建制.

    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新时代科学教育大教育学

    明代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及朝廷处置方略

    王春桥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初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立了诸多土司,形成"三宣六慰"格局.明朝在正统年间三征麓川时失信于缅甸和木邦等土司,成为明中后期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的导火索.天顺以后,明朝西南边疆治策变化,且处置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失误频频,致纷争愈演愈烈,部分土司脱离明朝统治,云南边地土司政治归属发生分化,不仅影响明朝西南边疆军政设置,也导致缅甸土司灭亡,客观上促成缅甸东吁王朝的统一和北扩.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重新界定了明朝与周边之关系,奠定了明末清初西南疆域空间转型的基础,构建了新西南疆域空间,深刻影响了清朝的版图意识,改变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明代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历史疆域边疆治理

    2023年度我校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喜获佳绩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封2页

    我校协办完成云南社科界"社科之家"系列活动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