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灾害史学的立体化发展趋向

    周琼
    81页

    西南地区疟疾联防机制与边疆健康共同体塑造研究——以1950年后云南疟疾防治为例

    周琼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疟疾防治的政策和制度建设,以及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与云南的联防机制及严密的边疆疟疾监管体系有密切关系.1950-1979 年间建立起了初步的疟疾防治政策,1980-2000 年间疟防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1世纪后国内专项疟疾防治研究项目及其制度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在疾病防治体系塑造中,云南疟疾防控的内外能力得到增强,疟疾防治研究机构的建立是疾病防治体系塑造的基础,在疾病防治体系的塑造中彰显其内控能力增强的内显性效应,疟疾控制的国际化实践暨境内向境外防治的格局彰显了其严防疟疾源头的外显性效应.但在新的国际局势及环境危机背景下,疾控能力的提升也遇到了新危机,因势优化的新型防治策略,成为新疾控防治体系建设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目标实现的当务之急.

    西南疟疾联防机制边疆健康共同体塑造

    筑堤成垸:近代洞庭湖区的围垦、聚落与环境——以南洲地区为中心

    曾桂林
    9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洞庭湖区,堤垸不仅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还是当地乡民赖以栖息的生活空间,由此构成了洞庭湖区最主要的聚落景观.咸丰二年(1852)藕池决口后,荆江分流南泄洞庭湖,泥沙经年沉积,至同治年间(1862-1874)湖西北隅已淤出诸多洲渚,且不断绵延连片,纵横百里,形成"南洲".由于豪绅贫民纷纷强占围垦,讼狱纷繁,光绪初年,湘抚会同藩、臬两司查勘淤洲,划为官地官荒,并颁行《南洲善后章程》,正式推行官洲民佃政策,即由官府招佃,民众承佃纳租,颁给"藩照".随后,大量移民迁入垦佃,兴筑堤垸,湖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光绪二十年(1894),南洲直隶厅正式设立,将华容、安乡、武陵、龙阳等县交界之地划归辖境.经原住民、客民多年垦殖经营,至民国前期,南洲各处淤涂荒滩陆续筑堤成垸,变为田畴沃野,庐墟日渐兴旺,人丁繁滋,乡村聚落基本成型.从聚落形成过程及其分布格局来看,南洲主要有聚居聚落、杂居聚落、散居聚落三种形态.聚居聚落出现较早,但并不多见,而更常见的散居聚落、杂居聚落,或零散分布于垸田中的台地,或沿堤岸线延展成条带状.南洲聚落形态的形成是洞庭湖区长期垸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结果,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

    洞庭湖区堤垸垸田聚落环境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本土灾害知识谱系建构研究

    勒伍阿支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流动与信息交换的加快,思想与文化的高频互动促使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更新与变迁,人类如何应对不同文明形态日益趋同化的问题成为研究热点.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知识是西南少数民族与自然博弈过程的实践累积,具有浓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与科技防灾互嵌在日常防灾减灾体系中.基于既有灾害研究理论与方法,应以"文化主位—外来启迪—本土发声"为整体逻辑,以"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多元耦合—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的多维嵌入—本土与他者的多向交流"为原则,以"外来启迪—整理国故—本土发声"为路径建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本土灾害知识谱系.

    西南少数民族本土灾害知识谱系建构

    大运河空间建设与民俗艺术传承的互动关系及逻辑——基于空间与地方的理论视域

    张娜章利华
    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凝聚运河文化记忆,并建构运河文化认同.在当代运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地方内生性的民俗艺术从原生空间进入资本、权力、话语所塑造的建构空间,面临着去地方化的问题,阻碍其作为"恋地情结"发挥记忆、认同作用.为此,既要推动运河文化的边界拓展、现代转化、重构创新,也要注意运河民俗艺术传承的地方性逻辑及其地方意义表达,不能以"空间"剥夺"地方",而是要在两者的互构与共生中构建一种容纳地方性的运河空间.

    "空间""地方"民俗艺术运河空间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民宿"家"的空间演变研究

    苏醒
    14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时期旅游新业态的快速崛起,"家"的空间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既往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有可能导致传统乡村"家"成为旅游资本循环与积累的工具、产生乡村居民对"家"的情感缺失等不良后果.云南大理N村作为一个以经营民宿为主要生计模式的村落,在参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尤其在近年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刻影响下,不仅没有产生上述问题,反而通过进一步的空间实践与演变,实现了"家"空间与商业空间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使民宿这一"商业的家"成为旅游产业的经营空间,更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们实现美好生活愿望,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理想家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主体的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力量的外部激励下,最大限度地运用旅游发展对"家"空间组构所具有的正向塑造作用,在物质、精神的各个层面展开对"幸福生活"的求索.并且,乡村民宿的经营历程也是村民对"家"空间所代表的"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之"美"的发现与认知历程.可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家园建设,且在更深层面指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民宿空间演变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学本土化探索的新进路——以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彭岚嘉郝婷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借鉴本土话语资源以恢复汉语表述方式在表现国人情感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的独特修辞作用,同时也在文体结构方面通过对中国本土性小说传统的传承与赓续,积极探寻文体革新.这一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是全球化语境、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自身寻求原创性突破共同促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土化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题材同质化、处理方式简单化、人物塑造贫乏和超越性缺乏等问题.对此,作家们需要在更加深入生活、更新经验和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中国本土现实的新变,将关注的焦点拓展到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借鉴中国本土性传统,塑造出更多具有人性深度和彰显本土文化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以超越性视野和未来意识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难题.与此同时,本土化文学应更新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认知,以现代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一种本土化的方式通达"世界性",彰显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

    文学本土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故事汉语主体性文体革新

    从"心眼"到"肉眼":中国早期观影空间的现代视觉机制研究

    戢海峰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影的空间问题与视觉问题是密切关联的,但现有研究对于中国早期观影空间的视觉文化还缺乏足够的关注.从中西之间不同的现代视觉机制比较到中国早期观影空间的视觉现代性实践,可以看到以"心眼"为主导的传统视觉机制已经逐渐转变为以"肉眼"为主导的现代视觉机制.这种视觉机制以大众化的市民为观看主体,以杂耍式的电影为观看对象,以主客割裂的流动性视觉为观看方式,并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外延与内涵.以"肉眼"为主导的现代视觉机制使得通过"心眼"静观、游观所体验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感逐渐消散,却也将视觉感受还原到社会中具体的个人,并在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双重层面上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心眼"视觉现代性视觉机制观影空间

    坚守文化根脉 铸就文化独特标识

    卢安妮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课题,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文化最为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领导力量、主体支撑、肥沃土壤、必由之路等显著优势与深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也面临着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大转型时代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时代文化分圈分群分众、AI时代文化智能化虚拟化去人化等深刻挑战.展望新的征程,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得到持续发展、持续巩固.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性文化根脉文化独特标识

    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继承与发展

    刘佳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高度重视党报的功能作用,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践行群众路线,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阐明新闻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并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点的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从性质作用、党性原则、路线方针、立场态度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党对毛泽东新闻舆论工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引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升新闻舆论工作实效性、优化改善新闻舆论网络环境、凝聚新闻舆论工作价值共识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毛泽东思想新闻舆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