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吴永贵

双月刊

1000-2723

ynzyxyxb@yahoo.com.cn

0871-65918212,65918211

650500

昆明市呈贡新城雨花路1076号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中医学院主办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高等医药学院优秀学报,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儿药证直诀评注》导读

    俞景茂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基础,确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提出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注重脾胃,拟定了一系列儿科方剂,是儿科学的经典之作.

    小儿药证直诀版本钱乙学术建树提要后世传承钩玄

    从肝主疏泄论治小儿鼻部疾患

    李茜杨航郭亮周蓉...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主疏泄"理论历史久远,是肝通过自身升发的特性,实现疏通、舒畅、条达的功能.本文聚焦"肝主疏泄"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对该理论的内涵追溯、生理病理状态探究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总结,阐述该理论与儿童鼻部疾患的关系,并分别论述在该理论指导下小儿鼻鼽、鼻渊、鼻窒、鼻衄的病因病机、治疗辨证、选方用药等,提示临床治疗小儿鼻部疾患应当重视恢复肝主疏泄之生理功能,并附验案一则供参考.

    肝主疏泄儿童鼻鼽鼻渊鼻窒鼻衄

    从脾"居中央以灌四傍"论身材偏矮病机与辨治

    屈满娇张天骄郭兴旺刘玉清...
    13-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材偏矮儿童的身高增长空间受限,部分儿童可发展为矮身材,目前多以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摄进行干预.祖国医学倡导"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可帮助依从性较差的身材偏矮儿童改善身高发育水平.根据《内经》中"脾为孤脏,居中央以灌四傍"的理论观点,并联系身材偏矮发生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脾失运化,肾气不充".辨证施治时以脾气健运、脾阴濡养为本,兼顾肾气充盈,同治肝、心、肺脏,使脾润气健、肾气充足、余脏调和,则周身四末得以灌溉濡养,骨髓充盈,骨骼得养,身高增长,以期为身材偏矮的中医治疗带来新的临床辨治思路.

    脾统四脏从脾论治身材偏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儿科健康教育与诊疗结合实践与思考

    王静谷晓红郭凯毛娜...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已经得到广泛开展.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进行的健康教育在控制疫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逐步实现全民健康科普教育的大环境下,使民众获得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健康教育贯穿在医疗卫生服务中,随诊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对其需求更为迫切和广泛,但其实施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随诊健康教育,对其实施和开展进行讨论和思考,以期为更好的实施儿科随诊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儿科健康教育诊间精准化

    从"脾阴虚"论治小儿慢性咳嗽

    王华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咳嗽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症,其迁延难愈且易反复发作,咳嗽作为有声有痰之症,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咳嗽尤其慢性咳嗽因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增加了临床辨证论治的难度,尤其小儿脾阴虚之慢性咳嗽,历代医家医籍和现代教材提及较少、涉猎较浅,或虽有立论但缺乏系统完整性.故笔者特对脾阴虚论治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以脾阴虚为辨证核心的慢性咳嗽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并列举相关代表方药进行辨证施治可取得显著疗效,以期从实践运用等方面探讨其临床价值与意义,或可为临床基于脾阴虚的理论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

    脾阴虚慢性咳嗽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践运用

    "医育结合"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孵化"医育结合+"为例

    杨航李明张段尚英王梅...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多地开始探索医育结合这种新的模式,此模式也成为了深化医疗服务、发展科学托育的新路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创新性孵化"医育结合+",在医育结合的背景下探索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通过分析德阳地区医育结合现状,精选托育机构,构建专业团队,探索出在"医育结合+"的德阳模式,从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三大维度综合考虑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途径,并将中医药文化与蒙特梭利感官教育相结合,创新"视听嗅味触"课堂,通过五大感官教育传播中医药文化.

    医育结合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刘小渭教授临床辨治小儿咳嗽的用药规律与机制

    张庆玲王鹏曹霞刘小渭...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刘小渭教授临床辨治小儿咳嗽组方用药特点、规律与机制.方法 收集刘小渭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及规律.基于网络药理学进行KEGG通路分析,寻找潜在信号通路.结果 共收录病案106则,涉及方剂106首,中药85味,其中排名前5位的中药为甘草、姜半夏、苦杏仁、桔梗、陈皮;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肺经最多,化痰止咳平喘类药使用频次最高,聚类得到核心药物组合5首.KEGG通路分析得出主要通路为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 小儿咳嗽多为本虚标实,要在祛除风、寒、热等外邪的同时,燥化内在痰湿之邪,补益脾肺之元气.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临床经验方治疗咳嗽的潜在信号是与炎症细胞、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咳嗽中医传承计算平台K-means聚类网络药理学信号通路炎性介质

    从防风剂量变化探讨"泻黄散"病机及其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王天君刘晓鹰张雪荣
    36-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泻黄散现代医案的整理分析,从防风的剂量变化探讨泻黄散之病机及其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以泻黄散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其中临床资料完整且有明确疗效的医案,对其中的诊断、症状、中医证型、药物等进行规范后构建数据库;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及数据分析.结果 有效医案89则,西医疾病31种,中医症状41种,中医体征11种;处方118个,药物205种,用药总频次1 400次,除泻黄散主方药物外,常加药物频次≥20次的依次为牡丹皮、蝉蜕、黄连、生地黄、赤芍;除2个散剂外,将汤剂中泻黄散各药物的剂量频次进行统计,结果频次最多的剂量为藿香10 g,防风10 g,栀子10 g,石膏15 g,甘草5 g;剂量比例以石膏最大,均值占比36.04%,防风、藿香、栀子均值占比相当,甘草最小,分别为防风18.71%,藿香17.87%,栀子17.21%,甘草10.17%.结论1.临床应用"泻黄散"由重用防风,变为重用石膏,佐用防风,轻用甘草,并常加入清热滋阴凉血的药物;剂型由散剂改为汤剂使用.2.泻黄散病机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郁而化火为核心,可累及心火、肺热、肝风内动等证,以热证、实证为主,病因为热、火兼夹湿,病位主要涉及脾、胃、心、肺、肝,其临床表现可总结为:大便干结难下、小便调、纳差、口腔溃疡、口唇干渴、喜饮、咳嗽咳痰、咽充血,舌红,苔黄或苔黄腻,脉数或脉滑数.

    泻黄散病因病机药物剂量分析防风石膏

    运脾法在小儿肝系疾病中的运用

    姚政宇景一珏王迎煊高旅...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就运脾法在小儿肝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文中主要围绕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慢惊风及癫痫4个疾病来进行探讨,并结合典型案例予以说明,认为运脾法应用广泛,在小儿肝系疾病中具有重要地位,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运脾法小儿肝系疾病经验总结

    自拟辛芷汤联合鼻鼽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

    李小艳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自拟辛芷汤联合鼻鼽散穴位贴敷在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中的临床效果,并考察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潜在影响.方法 选取110名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接受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自拟辛芷汤和鼻鼽散穴位贴敷.2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7%(51/5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2%(43/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评分、RQLQ评分及IgE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这些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自拟辛芷汤联合鼻鼽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RQLQ评分,同时减少过敏指标水平,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小儿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自拟辛芷汤穴位贴敷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