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器
乐器

陈晋武

月刊

1002-5995

yueqi@vip.126.com

010-87327685

100122

北京市朝阳区南新园西路甲6号

乐器/Journal Musical Instrument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于近年电声爱好者尤其是吉他发烧友的增多并逐渐趋于专业化,《乐器》作为一本综合性杂志己很难满足这类专业发烧友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为这类读者服务,杂志社决定将吉他部分的内容从杂志中移出,另出一本专刊,即马上出刊的《吉他平方》杂志。《吉他平方》的顾问团阵容强大,有中国第一代吉他大师张勇、摇滚传教士曹平、轮回赵卫、超载李延亮、唐朝老五、唐朝陈磊、战斧郭智勇、子曰汶麟、顾芷炜、歇斯、摇滚帝国网站陈征等。他们的参与保证了这本杂志的质量,并且能够更好更实际地贴近国内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丝绸之路上波斯细密画中的乐器(下)

    周菁葆
    28-30页

    笛曲《幽兰逢春》芝术处理中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王慧峰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是一种客观事物,也是一种情绪的艺术,它的传播是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其基本特性是引起情感共鸣,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演奏家们通过演奏音乐使得听众产生不同的联觉反应,在音乐中通过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四个基本要素表现。如果说音乐本身是感性的,那如何更好地演奏(处理)音乐则是理性的。本文以赵松庭先生演奏的笛曲《幽兰逢春》的音频资料为研究对象,从音高性处理、节奏性处理、力度性处理和音色性处理四个方面,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Adobe Audition CS6软件,对乐曲进行分析。笔者从更客观、更微观的视角体察赵松庭先生诠释笛曲《幽兰逢春》时所呈现的艺术处理,以期探讨在艺术处理中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幽兰逢春理性感性

    民歌"孟姜女调"本体与变体的对比研究——以《孟姜艾》和《手扶栏杆》为例

    杨瑞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姜女》是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民歌小调,最早由明清时期的俗曲发展而来。该曲在传唱的过程中,经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的创作、改编,形成了大量的民歌变体。本文通过查询"孟姜女调"的相关文献资料,以两首代表性的民歌为例,对"孟姜女调"本体与变体的旋律、曲式以及词曲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孟姜女调"的音乐风格。

    孟姜女调手扶栏杆调音乐形态比较研究

    古琴演奏教学现状问题初探

    杨昊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琴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瑰宝,学习古琴演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喜爱。但当下的古琴在演奏创新、教学推广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在"新国乐""古琴热"等风潮发展的同时,仍存在有诸多限制古琴普及传播及创新发展的因素。笔者分别从古琴的演奏发展及教学传播两个方面进行展开,探讨当下古琴在这两方面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古琴制作古琴改良古琴演奏古琴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张蕾蕾王雯铄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而音乐校本课程作为国家音乐课程的补充,对于学校发展特色学科、展示办学特色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利用音乐校本课程来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此为中心展开探讨,分别对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有效开展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核心素养音乐校本课程初中音乐

    民族乐器智能辅助教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鲁娜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民族乐器辅助教学系统为探讨对象,提出基于产品服务系统方法,构建集成教学资源、自主练习反馈与社会互动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文章首先比较说明智能技术条件下民族乐器数字化转型的不足,认为精准化教学服务仍有发展空间。从智能服务流程、人机协同模式、智能支持系统、利益相关者以及服务蓝图等五个方面提出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构建方法。研究基于PSS将民族乐器与教学服务融合组成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民族乐器智能教学服务产品子系统和服务信息子系统,创建教学服务与价值共创模式。基于该方法以民族乐器琵琶为例,构建琵琶智能辅助教学服务系统并进行验证。

    产品服务系统乐器设计智能乐器人机协同数字化转型

    数字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项目式教学的提升路径研究

    白宇敏王英阁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深入影响到包括初中音乐教学在内的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初中阶段进行音乐教育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项目式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以期推动我国初中音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初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初中音乐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初中音乐教育项目式教学提升路径

    浅谈小提琴演奏作品的常用体裁(续)

    蒋雄达
    54-56页

    筚篥名称渊源考

    陈旭王志军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丝绸之路重要见证乐器之一筚篥的起源及其名称演变的过程。通过历史考证筚篥起源于龟兹,其名称演变繁多,有被称为觱篥、悲篥、悲笳,还有芦管、银字管或银字筚篥、头管以及管子的称谓,且其演变的名称多记载于唐宋清时期。而在唐代对筚篥的相关资料记载更多,由此可以看出筚篥在唐代发展之鼎盛。

    筚篥名称历史

    以乐人用筝看客家筝的发展与变迁

    华钰敏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客家筝派历时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筝作为客家筝乐的物质载体,也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进行着改良与更替。乐人对音乐实践工具需求的提升、乐事活动的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客家筝的形制产生影响。本文立足于乐人用筝的视角,将客家筝置于乐人、乐事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研究,较为全面地梳理与分析客家筝形制变迁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客家筝作为中国古筝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迁不仅反映了古筝传统音乐文化的演变轨迹,也为后世民族乐器的改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客家筝派乐人用筝形制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