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刘中云

双月刊

1009-9603

pgre@slof.com;pgre@vip.163.com

0546-8715240

257015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主办,地质科学研究院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该刊为原《油气采收率技术》(公开)和原《复式油气田》(内刊)的合刊,双月刊,大16开本,正文80页,逢双月25日出版。《油气采收率技术》创刊于1994年,季刊,是胜利油田主业惟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油田开发应用技术类期刊。该刊以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相关的学术理论、室内研究、现场应用等实用性技术论文,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交流,推动我国油气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断缝体特征及对油藏的调控作用

    尹帅田涛李俊鹿王瑞飞...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育直立走滑断裂,多具有"Y"字型、花状及负花状结构,且断裂常穿过白垩系底、延安组底、长7油层组底等界面,向下则插入基底.部分断裂仍具有早期逆断性质,表明断裂在后期反转程度不彻底.主断裂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态及偏移量,剖面上表现为张扭及压扭性质的循环转变,平面上则表现为不同类型断裂组合形式的交替出现.构建了断缝体中走滑断裂的发育模式,走滑断裂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发育的特征.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垂直缝及水平层理缝,水平层理缝的发育频率为62.5%,垂直缝的发育频率为37.5%,且垂直缝含油级别相对较高.裂缝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细砂岩.当距主断裂距离大于1.25~1.5 km时,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存在断缝体边界;在该边界范围内,厚度小于6 m的单砂体裂缝较为发育,当单砂体厚度超过6 m,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所构建的基于沉积(基础)、构造(主导)及裂缝(见效)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预测研究区长8油层组断缝体油藏有利区.

    断缝体有利区预测走滑断裂延长组指标体系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识别及分布预测

    刘浩杰张昌民盖姗姗于文政...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地质甜点预测难度大.为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如何准确识别与预测井间储层成岩相亟需深入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成岩相识别及分布预测研究,认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与交代作用,可划分为强溶蚀+绿泥石包壳、中等溶蚀+自生高岭石、中等钙质胶结溶蚀、强钙质胶结及压实致密等5种成岩相.基于测井资料,利用岩石物理参数、物性参数对储层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综合识别,确定其垂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强溶蚀+绿泥石包壳和中等溶蚀+自生高岭石这两种优势成岩相主要位于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储层物性较好,是油层发育的主要部位.基于成岩相与地震纵波阻抗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优势成岩相纵波阻抗相对较低,可通过纵波阻抗的数值分布特征预测优势成岩相分布.因此利用三维地震纵波阻抗反演成果开展了成岩相分布预测,根据纵波阻抗与不同类型成岩相对应关系落实了优势成岩相发育区.结果表明,优势成岩相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的Y301—Y302井区以及西北部Y1井区,呈局部连片分布发育.储层成岩相识别可以为超深层地质甜点的分布预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成岩作用永进油田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乌尔禾组深层陆相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大兴曾治平胡海燕王涛...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乌尔禾组深层陆相页岩孔隙结构以及分形特征,以东道海子凹陷下乌尔禾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剖析页岩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N2吸附等研究方法,定量表征下乌尔禾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并基于FHH模型计算页岩孔隙的分形维数,揭示总有机碳含量(TOC)、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参数和分形维数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乌尔禾组页岩主要发育无机孔和微裂缝,孔径分布呈多峰型,以平行板状或窄缝状孔隙为主;页岩孔隙发育受TOC和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含量的控制,导致孔隙结构之间差异性较大,非均质性强.研究区下乌尔禾组页岩孔隙具有双重分形特征,其中表面分形维数(D1)为2.452 2~2.594 8,平均为2.540 9;结构分形维数(D2)为2.604 5~2.774 8,平均为2.705 6.TOC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孔隙结构参数(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和矿物组分(石英、长石以及黏土矿物)含量与分形维数呈正相关.脆性矿物(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有助于微纳米尺度孔隙以及微裂缝的发育,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分形维数也增加,孔隙非均质性越强,孔隙结构越复杂.

    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下乌尔禾组准噶尔盆地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分布量化关系及应用

    吴连波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常用于表征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为确定T2谱与页岩孔径的量化关系,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7块页岩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利用T2几何平均值和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获得T2谱计算孔径分布的关键参数——表面弛豫率.7块页岩样品的表面弛豫率为1.52~3.06 nm/ms,平均值为2.53 nm/ms.由表面弛豫率计算的孔径分布结果与低温氮吸附的NLDFT模型计算结果相似度高,证实了页岩表面弛豫率确定方法和取值的合理性.利用上述方法确定了济阳坳陷典型页岩薄层的孔径分布,结合储层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页岩中泥质薄层主要起到生-储作用,而纤维状方解石薄层、粉晶方解石薄层和长英质薄层则可以作为储-渗通道.在研究页岩油微观富集、流动机制及评价页岩油"甜点"时,需细化分析不同薄层的孔径分布特征及其生-储-渗作用.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表面弛豫率孔径分布孔渗结构济阳坳陷

    深层碳酸盐岩强非均质储层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以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长兴组储层为例

    李辉游瑜春曾大乾刘国萍...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地层埋深大、礁滩相发育、基质物性差、天然裂缝广泛发育、储层非均质强等特征,开展此类强非均质储层双重介质的三维地质建模具有很大的挑战.为此,将储层建模对象划分为基质与裂缝2大介质,基于单井解释数据与地震波阻抗数据体,通过井-震结合、逐级相控、多趋势融合概率体约束建立基质模型;按照分尺度、分期次建模思路,通过融合成因-地质-地震,综合构造应力场、距断层远近和裂缝地震敏感属性,采用熵权法联合专家经验评价的方式,多元融合构建裂缝空间展布约束体;在该约束体约束下,以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构建裂缝模型.对融合后的基质-裂缝双重介质模型开展气藏数值模拟,各井历史拟合率最高可达90%,拟合误差控制在20%以内,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多趋势融合概率体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

    老油田"3+2"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内涵、机理及实践

    杨勇曹绪龙张世明曹小朋...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方式的化学驱项目一般采取"2+3"的协同方式,也就是先通过水驱井网调整一次到位,再实施化学驱,受剩余油认识和预测精度的影响,会出现部分低产低效井,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短,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为此,胜利油田通过基础攻关和探索实践,创新提出了化学驱与动态优化调整加合增效的"3+2"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是指在化学驱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利用驱油体系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调整动态非均质性的特点,主动培育、壮大动态剩余油富集区("油墙"),适时井网调整、重构流场、均衡注采,高效动用、采出"油墙",最大程度延长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实现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3+2")适配优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大量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井网-驱油剂-剩余油"适配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该技术在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5砂组进行了应用,通过优化"3+2"井网调整方式、驱油体系和注入参数等,预计区块含水谷底平台期从3 a延长至8 a,最终采收率为60.5%,比原方案采收率再提高7.5百分点.该技术是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可以为中外同类型油藏延长化学驱见效高峰期提供指导和借鉴.

    化学驱动态优化调整见效高峰期加合增效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

    杨勇曹绪龙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同油藏类型老油田化学驱最佳介入时机模型,提出了在含水率相对较低的阶段,是适合化学驱的有利时机,高效开发方式需"适"介入."专"指在老油田开发技术应用上,改变传统聚合物先溶解后注入的开发思路,研制可控相转化聚合物,使聚合物先注入后溶解,解决炮眼剪切降解的难题,提高油水流度控制能力,老油田开发矛盾需"专"治理."快"指在老油田综合管理模式上,改变传统方式,即矿场提问题、研究院设计方案、化工厂生产驱油剂的"串联"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发挥矿场、研究院、生产厂三方优势的"并联"管理模式,形成针对单一油藏的产品工业化工艺包以及产业化落地方案,老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快"转化."集"指在老油田工程应用实践上,打破老油田化学驱地面大规模建站的工程工艺模式,采用集约化撬装配注设备,实现老油田化学驱的集约快速配注,老油田工程工艺实现"集"应用.运用上述方法,在胜利油田渤76块综合含水率上升初期,实施由水驱转为可控相转化聚合物驱,实施后一年即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单井日产油水平增加8.6 t/d,综合含水率降低3.1%,验证了综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路径.

    高含水老油田高质量发展综合治理新方法提高采收率工程实践

    气井定产量和变产量弹性二相法的通式及应用

    陈元千刘洋王鑫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受封闭边界控制的气体流动,当气井完成试气和关井取得原始地层压力之后,若以某稳定产量开井生产,测试的井底流压的压降曲线,根据压力动态的变化特征,可划分为非稳态阶段、过渡阶段和拟稳态阶段.其中的拟稳态阶段,称为弹性二相法阶段.在弹性二相法阶段的井控范围内,井底流压呈等速下降.本文基于陈元千提出的压力一次方、压力平方和拟压力表示的定产量弹性二相法,以及基于Blasingame提出的压力一次方表示的变产量弹性二相法,分别建立了气井定产量和变产量弹性二相法的通式.通过实例的应用表明,两个通式是实用有效的.

    气井定产量变产量拟压力压力一次方压力平方弹性二相法

    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水驱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

    曹小朋于春磊赵文景张民...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作为一种常见的油藏类型,低序级断层引起的断层部分封闭导致其与完全封闭油藏具备不同的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现有技术难以定量刻画整个水驱进程中油藏深部的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进而影响了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因此,设计制作了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物理模型并开展水驱油实验,根据模型参数及实验结果建立数值反演模型.基于标准化过流量算法定量表征优势渗流通道,利用数值反演模型与无断层油藏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进行对比,揭示了含部分封闭断层油藏物理模型优势渗流通道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断层遮挡区域采出井累积产油量较低、产油速度较慢,断层不连续处过流面积减小导致该处采出井见水最早.处于断层另一侧采出井虽初期产油量接近,但断层对注入水阻挡作用导致强阻挡区采出井分流率较高且后期产油速度最高.在无水采油期发育对驱油起积极作用的优势渗流区,该区域经过垂向均衡展布、"指状"展布发育形成油藏底部"纺锤体状"优势渗流通道.各井见水后除在强遮挡区外区域形成由注水井至生产井井底的优势渗流通道,随着注入量增大,该通道在垂向及采出井井周发育且对驱油起消极作用.与无断层油藏相比,部分封闭断层使优势渗流通道在强遮挡区发育滞后且强阻挡区注入水波及困难,导致各区域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集中分布于强遮挡区上部及强阻挡区断层附近.

    部分封闭断层水驱优势渗流通道物理模拟数值反演

    稠油开采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的研究进展

    李洪毅黄致新唐亮魏超平...
    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稠油的储量远超常规石油的储量,但因稠油黏度大和密度大的特点而难以开采,高效经济开发稠油已成为石油领域的研究重点.热复合开采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稠油油藏的关键技术,其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的相态特征是稠油油藏开采流程设计与评价的关键.为此,从热复合开采技术中的混合气体系和稠油-气体系2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现状.对于混合气体系相态,多采用静态法进行实验测试,使用状态方程结合混合规则进行理论预测,CO2,N2,H2O和CH4等常见气体分子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相态测试趋于成熟,但缺少多元体系的测试数据与预测模型;对于稠油-气体系相态,总结了一般性实验流程与近年实验结果,提出一种加速油气相平衡的新型实验装置构想,指出目前理论预测在气体种类、注气量、气体扩散模型、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对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促进热复合开采技术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与参数优化.

    热复合开采混合流体稠油开采相态特征热力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