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俞凯

双月刊

2095-1426

66scjs@vip.sina.com

0523-8666712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南通路99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Journal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油田化学驱面临挑战及对策

    张初阳李长宏卢军李红...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油田化学驱已形成油藏工程、驱油剂配方研发、地面工程设计等方面技术,在26个单元开展了化学驱工业化应用,油藏化学驱类型包括Ⅰ、Ⅱ类并探索了Ⅲ类油藏,技术方法涵盖了聚合物驱、复合驱、非均相驱等,化学驱已成为油田稳产或延缓产量递减的主体技术.随着优质资源的全面动用,目前面临着优质化学驱资源匮乏、化学驱项目效益下降、化学驱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挑战.应对挑战的对策是做实基础工作,调整技术路线,强化技术攻关研究,深化注采工艺支撑和研发配套撬装化地面注聚系统,优选性价比高驱油剂,降低生产运行成本和地面投资,提升化学驱效果和效益,提高化学驱储量动用率,实现化学驱储量有序接替.

    化学驱现状面临挑战对策撬装化注聚系统化学驱效益储量动用率

    聚合物驱研究进展及技术展望

    曹绪龙季岩峰祝仰文赵方剑...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油气田的进一步挖潜显得至关重要.化学驱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之一,而聚合物驱作为最主要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在矿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驱油效果.该文通过对聚合物驱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对聚合物驱的矿场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展望了聚合物驱在高温高盐等苛刻油藏环境下的发展方向.通过综述可以看出,虽然耐温抗盐共聚物、速溶聚合物、两亲聚合物等功能型聚合物已成功研发,但应用于矿场的聚合物类型仍然有限,如何将新型聚合物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现场提高采收率是重点发展方向.随着不同聚合物类型的研发,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

    聚合物驱油原理研究进展矿场实验新型聚合物

    非均相驱油体系与低中渗油藏适应性评价研究

    卢军张卓杨力生郭琳琳...
    17-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集油田王17块是国内首个在低中渗油藏开展的多级非均相调驱段塞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目的是形成小断块、低中渗油藏化学驱配套技术,引领示范动用河南油田剩余的3512×104 tⅠ类、Ⅱ类化学驱储量,油藏技术关键是驱剂与油藏的适应性、有效封堵极端耗水层、井网调整技术.从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与油藏相适应入手,重点研究了黏弹颗粒驱油剂的粒径分布,分析了影响黏弹颗粒吸水溶胀的因素,表征了抗盐性、抗剪切性、热稳定性,同时对形成的非均相体系颗粒数与浓度关系、注入性、驱油效率及分流率进行评价,优选的非均相驱油体系与低中渗油藏适应性较好,矿场应用取得了增油降水效果,为低中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借鉴意义.

    低中渗油藏聚合物驱黏弹颗粒非均相驱适应性

    低渗透油藏驱油用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油藏适应性研究

    李华兵李建霆李文宏胡俊...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长庆油田某区块中温高矿化度低渗透的油藏条件,设计合成了不同十二烷基烯丙基二溴化四甲基乙二铵(TDAD)含量的耐温抗盐型低相对分子质量(720.42×104~982.55×104)疏水缔合聚合物(HAWSP系列),通过红外光谱确认了聚合物分子结构,在该区块条件下考察了HAWSP系列的溶液性能和应用性能适应性,并在该区块现场开展矿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抗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相比,HAWSP系列具有更优的增黏性和相当的老化稳定性(60 d老化黏度保留率大于85%);在气测渗透率为50×10-3μm2的油藏条件下,缔合聚合物HAWSP-850在兼具良好注入性和传导性时,还能在4倍渗透率极差(低渗为25×10-3μm2)的非均质岩心中有更强的波及能力,可多提高采收率3.29个百分点.矿场试验表明,耐温抗盐低相对分子质量缔合聚合物的现场适应性较好,相比常规聚丙烯酰胺驱油体系,具有明显的降压增注提高采收率效果,在低渗油藏化学驱中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低渗透低相对分子质量缔合聚合物油藏适应性矿场试验

    微囊引发剂控制聚合凝胶体系成胶实验研究

    邵明鲁岳湘安贺杰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地聚合凝胶是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过快,以聚乙烯醇缩丁醛为壁材,乙醇与水混合液为溶剂,采用界面沉淀法制备了以过硫酸铵为活性芯的微囊延迟成胶剂,并对微囊调控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的性能进行研究.将0.05%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乙醇溶液与含有过硫酸铵和0.6%复配稳定剂(OP-10和吐温80)的水溶液按体积比7:3混合,可制得平均粒径0.7~1.5μm的微囊引发剂,其中水中过硫酸铵的最佳质量浓度为0.2%~0.4%.在40~90℃条件下,通过调节微囊引发剂加量,可使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大于30 h.岩心评价实验表明,微囊引发剂能顺利注入平均渗透率为50×10-3μm2的岩心中,并引发就地聚合凝胶体系聚合成胶,产生有效封堵;非均质驱油实验表明,凝胶封堵后可提高采收率20.24%.

    界面沉淀法微囊引发剂调剖成胶时间提高采收率

    驱油用聚合物在渤海油田中高渗储层的适应性实验研究

    于萌铁磊磊李翔张博...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渤海油田中高渗储层(渗透率为(200~1000)×10-3μm2),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对3种聚驱用聚合物(线性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聚表剂),开展了流变性、热稳定性、黏弹性和运移性研究.流变性测试结果显示,在低剪切速率下(模拟油藏深部,5.88~14.42 s-1),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聚表剂黏度较大;在高剪切速率下(模拟近井地带,149.9~223.4 s-1),3种聚合物的黏度均较低.振荡频率测试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聚表剂弹性较大,储能模量高于损耗模量.传导性实验结果显示,线性聚合物和聚表剂在多孔介质中的传导性较好,疏水缔合聚合物的传导性较差.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表征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聚集体尺寸较大(1.22μm),线性聚合物(0.28μm)和聚表剂(0.52μm)与油藏孔喉(4μm)的配伍性优于疏水缔合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目标储层,聚表剂与储层的适应性更好,其次为线性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与该储层的适应性较差.海上储层聚驱用聚合物的筛选,需要将聚合物的流变性能与油藏适应性及分子微观结构结合考虑,建立一种多尺度的聚合物筛选评价方法.该研究对海上油田聚驱用聚合物的筛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聚合物驱线性聚合物聚表剂疏水缔合聚合物流变性能运移性封堵性能

    基于微观渗流特征的水驱后残余油动用机理研究

    杨庭宝钟会影夏惠芬赵欣...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水驱后残余油的形成机理及分布情况并挖掘残余油潜力,基于N-S方程建立了并联孔隙微观模型,运用相场法追踪驱替过程中的相界面,研究不同壁面润湿条件下的水驱后残余油分布特征,并通过聚合物驱改善流度比、表面活性剂改变界面张力或发生润湿反转等方法挖潜水驱后残余油,研究流度比及界面张力等参数对水驱后并联孔隙内残余油微观流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岩石表面表现为亲水时,水驱后残余油主要滞留在并联孔隙的大孔道内,通过聚合物驱改善流度比可以将孔道内的残余油有效动用,表现为残余油被整体驱动.当岩石壁面为亲油时,水驱后残余油主要滞留在并联孔隙的壁面以及小孔道内,改善流度比对小孔道内形成的残余油很难达到动用的目的,但通过表活剂改变润湿性后,残余油被拉伸成油滴并聚并,最终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流度比或界面张力越小,驱油效率越高.该研究揭示了并联孔隙内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及动用机理,为水驱油藏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场N-S方程孔隙尺度润湿性残余油

    温敏型聚合物驱油性能研究

    徐辉祝仰文宋敏庞雪君...
    53-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聚丙烯酰胺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溶液的增黏性能,常用的方法是在合成过程中引入缔合类和抗盐类单体,但随着单体合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温敏型共聚物,目前对这类聚合物驱油性能的研究较少.为此选择了常规AM-NaAA二元共聚物和AM-NaAA-RTM温敏型三元共聚物,对比了两种聚合物的基本物化性能、增黏性、耐温性和黏弹性,结果表明,引入温敏型单体后,温度低于60℃时,AM-NaAA-RTM共聚物黏度随温度的增加仍然降低,但在温度高于60℃时,黏度随温度的增加逐渐提高,在85℃时,AM-NaAA-RTM共聚物的黏度相对AM-NaAA二元共聚物提高1倍以上,有利于高温油藏扩大波及体积,且AM-NaAA-RTM共聚物黏弹模量高于常规AM-NaAA聚合物,因此,温敏型聚合物驱油效果好于常规AM-NaAA聚合物,有望应用在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中.

    聚合物驱温敏三元共聚物黏弹性驱油效率渗流运移性能

    稠油油藏蒸汽驱后就地凝胶深部调驱实验研究

    高浩蒲万芬李一波罗强...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九6区稠油油藏埋深浅、强非均质性,在蒸汽驱后期存在高含水、低油汽比、蒸汽超覆和窜流严重、波及效率和原油采收率低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了就地凝胶体系在蒸汽驱后期的深部调驱效果.首先采用频率—弹性模量扫描、电镜扫描、热重分析法(TG-DTG)分别评价了凝胶的成胶强度、微观结构和耐温性,其次开展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凝胶的调驱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体系中添加增稠型纤维素,凝胶弹性模量由95.6 Pa提高至316 Pa,凝胶强度大大增强;凝胶的微观网状结构更加紧密,交联更牢固,稳定性增强;当温度升至160℃,凝胶的质量保留率达到90%以上,抗温能力提高.在蒸汽驱后期向高渗透层注入凝胶溶液并就地成胶后,注入压力和油汽比明显提高,含水率大幅度下降.波及系数和原油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1.96%和14.07%.该就地凝胶能够胶结油砂,封堵高渗透层汽窜通道,有效地抑制了蒸汽汽窜和超覆.后续注入的蒸汽易进入低渗透层驱扫原油,波及效率和采收率大幅度增加,深部调驱效果显著.

    稠油油藏蒸汽驱就地凝胶深部调驱采收率波及效率

    稠油驱替-流度控制与非均质性调整——缔合聚合物与HPAM对比

    梁严王增林史树彬郭拥军...
    65-7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稠油油藏化学驱因原油黏度较高和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使得驱替液往往通过优势渗流通道而出现早期突破甚至无效循环,最终导致采收率较低,需要研究在低黏度下能够高效建立阻力能力而实现较好流度控制且能显著调整非均质性的驱油剂及体系.在相近黏度下,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对比,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缔合聚合物(HAWSP)的阻力系数、均质流度控制能力和非均质性调整能力.相近黏度下,渗透率范围在(300~2000)×10-3μm2,缔合聚合物的阻力系数约为300×10-3μm2下HPAM所建立的4倍,且缔合聚合物对110.7 mPa·s原油有明显稳定的驱替前缘和更高的提高采收率值;均质条件下,缔合聚合物与HPAM有类似的产聚表现和存聚率,而在非均质下,前者的存聚率(63.4%)显著高于后者(5.2%);4倍渗透率级差下,缔合聚合物在高低渗层中的分流表现出明显的交替移动且能够使后续水驱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低渗层分流率;5倍渗透率级差下,缔合聚合物能驱替簇状模型中高低渗区域的大部分残余油,且在外围大流道中可观察到"拉丝"和"油路桥接"现象.结果表明:缔合聚合物有显著的流度控制和非均质调整能力,这也从海上油田缔合聚合物驱现场的应用得到证实,因此,缔合聚合物在稠油油藏的开发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稠油缔合聚合物HPAM流度控制非均质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