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百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百家
艺术百家

晁岱健

双月刊

1003-9104

yishubaijia@126.com

025-84699052

210005

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艺术百家/Journal Hundred Schools In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3月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宣复(1985)19号文件,确定《艺术百家》创刊并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办刊宗旨为立足江苏本省,面向海内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着重刊发有价值、对实践拥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突出、深厚的思想性的艺术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全力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艺术百家》创刊24年来,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关注艺术各学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弘扬、引领作用,坚持先导、服务职能,期刊内容着眼于国家重大文化课题,着重突出内容的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努力建立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学术眼光与文化品质,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关注当代性,审视学术热点。自创刊之初,《艺术百家》就一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杂志栏目内容设置涵盖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8个学科研究方向,兼顾哲学、美学、建筑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中与文化有关之部分。 《艺术百家》杂志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三次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机构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曾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平台全文收录。《艺术百家》于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行列,坚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艺术百家》杂志社的直属领导机构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任《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会副主任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编委会委员为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副厅长高云、马宁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江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嵇亚林,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汪人元,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江苏省文化厅《剧影月报》编辑部主编、省文化厅文化信息处副处长朱军。 《艺术百家》编辑部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办事机构。《艺术百家》杂志社实行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任负责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楚小庆同志兼任《艺术百家》编辑部主任。 《艺术百家》杂志由河海大学印刷厂承印,采用新型高新科技特殊纸张,黑白、彩印四色胶版印刷。江苏省报刊发行局主持杂志的全国邮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杂志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15日出刊,邮发代号:28-360,国内定价20元。《艺术百家》期刊文种为中文,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092/J,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9104,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承担杂志的国外总发行业务,国外发行代号为BM7521。南京市白下区地方税务局审批的《艺术百家》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宁工商广告许可证101170号。《艺术百家》编辑部地址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2号9楼,邮政编码为210005。《艺术百家》编辑部办公电话为025-86645690、025-86645620,传真号码为025-86645690。杂志社网址为 ;。编辑部处理网上来稿的专用电子信箱为yishubaijia@126.com。《艺术百家》期刊采用国家标准信息化处理格式,格式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局1987年5月5日批准,1988年1月1日实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借力与合力——从民国报刊看1946年"梅程竞演"

    柳琳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和程砚秋在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交往中存在一个特别的现象:他们共同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艺术暂停期,又在1946年末至1947年初的上海打起了对台.他们之间是"交谊"还是"竞争"成为过往研究关注的核心.1946年的报刊对于对台戏的报道可以分为邀约(1946年9月末至10月初)、梅兰芳登台前(1946年10月)、演出开始后(1946年11月)、梅程对台格局已成(1946年11月末至12月初)等四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主题进行梳理,可以展示20世纪40年代梅兰芳与程砚秋在上海携手戏院带动京津等地的戏曲表演者,以借力与合力的方式,共同为京剧寻找出路这一历史事件.

    梅兰芳程砚秋1946年上海对台戏

    "动画中国学派"如何可持续发展

    倪祥保
    84-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画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获得国际认同的学派,当下深刻认识什么是"动画中国学派",如何使其可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得国际认同,都是值得学界认真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坚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内涵,努力追求内容和形式层面的"中和"之美,特别强调"儿童态审美"创作的使命与目标,是"动画中国学派"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自信是"动画中国学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与作品中中国优秀文化审美因素含量成正比.

    "动画中国学派""儿童态审美"文化自信可持续发展

    集体记忆的延续:作为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的早期电影连环画

    卢亚苏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连环画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伴生物",它和中国电影一起建构集体记忆,是凝聚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相关理论,为解读早期电影连环画作为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建构集体记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考范式.在传播框架下,早期电影连环画彰显了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实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文化框架下,早期电影连环画有效延伸了集体记忆的能动性内涵,实现了过去记忆与现在记忆的连接,形成了"共同体话语",最终形塑了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电影连环画集体记忆传播媒介文化载体

    滑稽穿插:历史衍变、叙事功能与"吸引力电影"

    闫明丁亚平
    99-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早期电影中重要的叙事技巧,滑稽穿插深受传统叙事艺术影响,同时也借鉴了外国电影的创作手法.滑稽穿插在早期电影中经历了由短片中之主体到长片中之附庸的结构转变.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滑稽穿插进一步与叙事结合,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层次,其叙事功能却遭到了"左翼"影评人的激烈批判.滑稽穿插的形成与大量应用是商业观念映照下的创作实践,体现了早期电影以观众为主体的思想.时至今日,滑稽穿插依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滑稽穿插叙事技巧历史衍变"吸引力电影"

    从"隐喻"母题到"隐逸"主题——以《二十四史·隐逸列传》为分析路径

    赫云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不同的母题(母题意象)组合,可能显现不一样的隐逸主题.母题的在场以及主题的出场,在不同时空的认知场域中有不同的结构与方式.有些母题可能是原隐喻的转喻,既是隐逸叙事的主题表达的依据,也是认定隐士身份的辅助性母题,如渔船、岩穴、茅舍、枯松、童子等母题.因而,核心母题与辅助性母题的配置与逻辑结构,构成山水画的隐逸主题.

    母题主题隐逸隐喻山水画

    东周青铜器车马图像研究

    徐志君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对东周青铜器上的车马图像研究进行反思,通过对图像元素的重新解析,讨论东周时期的制度因素、青铜器的图像传统、图像制作观念等多种因素对车马图像的潜在影响,从而修订了以往研究中外来文化因素在车马图像创新中的决定论倾向.论文还援引最新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将东周青铜器车马图像置于新的结构关系中重新检讨,呈现了东周多元文化语境对于图像产生和演变的复杂关系.

    东周青铜器车马图像图像考古

    "我辈复登临":吴门赤壁登临图的叙事反叛及其意义世界

    王一楠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的新范式,并非前人认定的僵化与衰落;其图像表现,亦非对行旅经验的直接搬摹,而是来自对生命本质状态的体认.在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双重视野中,本文重估此前未受重视的吴门赤壁登临图,以期阐明其图像来源、叙事创新及体现着中国文化之延续性的人文意识.

    赤壁图吴门画派叙事画诗意画文人画

    "三生"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关系重构

    谭志云李惠芬
    132-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神创造.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重构人与非遗在创造、传承、创新及精神价值层面的关系,本文突破了创作视角的传统非遗定义,构筑了一个凸显人在非遗传承中主体地位的"三生"理论分析框架,以映射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技艺水平和身体健康的追求,凸显非遗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与生命的紧密联系.从文化新质生产力视角,高质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应发掘非遗承载的价值追求,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生命关系重构

    江苏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研究

    刘畅臧俞林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表达符号.针对传统手工技艺在乡村振兴计划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原真性冲击、文化内涵表达混乱、经济与技艺融合困难等问题,从不同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为了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发展,将传统手工技艺产业化作为根本路径,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融合作为根脉遵循,将推动传统手工技艺品牌建设作为有效手段,将完善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坚强保障.

    乡村振兴江苏传统手工技艺政策建议

    从自发到集成:胶东民间面磕子文化特征和传承创新研究

    昌隽如高雯馨孟庆波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胶东半岛即墨、莱西等地面磕子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结合胶东民间艺术在造型、审美和工艺方面的互通性,综合其社会内容的扩充、工艺的融汇及构图审美的拓展,能够发现面磕子视觉图案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隐形逻辑:多方面的逻辑集成性,包括图案知识集成性、工艺集成性、构图集成性,其视觉特征带有明显的从创作自发性到意识集成性的转变历程.通过胶东面磕子图案的艺术转化和语义解读,梳理文化符号的传承脉络,建设文化基因库,可以为传统面磕子与现代视觉设计相结合提供思路.

    胶东民俗面磕子视觉集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