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百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百家
艺术百家

晁岱健

双月刊

1003-9104

yishubaijia@126.com

025-84699052

210005

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艺术百家/Journal Hundred Schools In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3月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宣复(1985)19号文件,确定《艺术百家》创刊并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办刊宗旨为立足江苏本省,面向海内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着重刊发有价值、对实践拥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突出、深厚的思想性的艺术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全力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艺术百家》创刊24年来,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关注艺术各学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弘扬、引领作用,坚持先导、服务职能,期刊内容着眼于国家重大文化课题,着重突出内容的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努力建立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学术眼光与文化品质,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关注当代性,审视学术热点。自创刊之初,《艺术百家》就一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杂志栏目内容设置涵盖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8个学科研究方向,兼顾哲学、美学、建筑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中与文化有关之部分。 《艺术百家》杂志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三次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机构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曾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平台全文收录。《艺术百家》于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行列,坚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艺术百家》杂志社的直属领导机构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任《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会副主任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编委会委员为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副厅长高云、马宁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江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嵇亚林,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汪人元,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江苏省文化厅《剧影月报》编辑部主编、省文化厅文化信息处副处长朱军。 《艺术百家》编辑部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办事机构。《艺术百家》杂志社实行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任负责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楚小庆同志兼任《艺术百家》编辑部主任。 《艺术百家》杂志由河海大学印刷厂承印,采用新型高新科技特殊纸张,黑白、彩印四色胶版印刷。江苏省报刊发行局主持杂志的全国邮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杂志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15日出刊,邮发代号:28-360,国内定价20元。《艺术百家》期刊文种为中文,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092/J,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9104,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承担杂志的国外总发行业务,国外发行代号为BM7521。南京市白下区地方税务局审批的《艺术百家》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宁工商广告许可证101170号。《艺术百家》编辑部地址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2号9楼,邮政编码为210005。《艺术百家》编辑部办公电话为025-86645690、025-86645620,传真号码为025-86645690。杂志社网址为 ;。编辑部处理网上来稿的专用电子信箱为yishubaijia@126.com。《艺术百家》期刊采用国家标准信息化处理格式,格式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局1987年5月5日批准,1988年1月1日实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的主题意蕴与审美意象

    李志远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诗宴·唐才子传》是一部案头场上兼善的昆剧作品,在主题未更改的前提下艺术质量经打磨不断提升.《诗宴·唐才子传》在主题意蕴上,通过三个维度阐释了富有哲理性的"如何相逢";在审美意象上,主要表现为凉秋冷冬,而在此意象之下,该作品揭示的是人生勇敢向前的正确取向和优秀诗作皆是诗人心血之凝结的道理.

    昆剧《诗宴》《唐才子传》审美

    斩宵小,济世道——评浙昆《壮哉少年》

    谢雍君
    77-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昆的《壮哉少年》对话经典,寻绎经典作品内涵的舞台新密码,张扬昆曲传统的人文关怀.全剧以裴舜卿为主角,重新阐发李慧娘鬼魂复仇的故事,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交织中凸显思想性、传奇性和趣味性,青年的热血与悲壮、佞臣的奸诈与专横,在舞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充满道义和人性的光芒.全剧关注大众审美趣味,好看、通俗,富于诗意,呈现出鲜明的浙派风格.主演王恒涛脱颖而出,唱做念表形神兼备,本工、反串兼擅,为该戏增光添彩.新时代戏曲创作步入多元化格局,戏曲经典作品的多维阐释拓宽了戏曲创作边界,从方法论上为戏曲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复仇侠义传奇性浙派风格人文关怀

    从申曲到沪剧:民国沪剧同业组织与沪剧改良

    艾立中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用而不宜拔高,各沪剧团和沪剧同业组织共同推动了沪剧改良.

    民国沪剧同业组织沪剧改良

    解构与重塑:探索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的营造方略

    张晔梁怡迪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凡戏曲新编历史剧,无论什么题材,在装扮营造方面均存在旧有程式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权衡问题.如何守正创新一直是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尝试以解构与重塑理论来开拓创作的思维空间,以多元视角探索戏曲装扮在当代的营造方略.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营造以解构为理论支撑,以重塑为观念更新,以整合为实施路径.文章在解构理论的支撑下,通过遵、寻、融的营造理念重塑,取、移、借的实施路径整合,探索当下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守正创新的营造方略.

    解构重塑整合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营造

    论古代戏曲美育观念的历史演进及体系建构

    付桂生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乐论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直接渗透和影响了戏曲教化观念的生成和发展.宋元时期,文人开始介入戏曲活动,他们自觉地将"诗教"观念移植进戏曲.高则诚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奠定了"风教观"的基础,明中期剧坛掀起了教化剧风潮.随着教化剧的逐渐僵化,明后期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提出了"以情为理"的教化观念.清代皇权强化,戏曲中"情"与"理"以调和的态势,逐渐融入审美性的教化观念,成为"戏教"思想的两个重要维度.

    礼乐教化"诗教"戏曲美育戏曲教化

    "死—生"仪式:谢晋电影语言与"现代化"

    聂欣如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变化与彼时"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思潮不无关系,而这一思潮背后更有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立足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仪式化表达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与观念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谢晋在大变革的时代既顺应了"现代化"的要求,也坚持了传统的审美.

    电影仪式谢晋谢晋电影模式

    抽离与重构: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的意义生成

    肖艳华
    117-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视听为特质的电影媒介中,言词作为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节叙事与主题阐释的双重作用.但随着电影浅薄地滥用言词行为的泛化,电影反而陷入言词无用的危机,从而导致了电影中"逃离言词"现象不断出现.电影的"逃离言词"现象指的是弱化电影听觉系统,消解台词对白、独白等叙事交流形式,即使出现话语声符,也不再对应具体的、有意义的表达.这种电影与话语关系的破裂,抽离了观影经验中的实在意义,弥漫极度无聊的情绪,继而让观众对电影产生倦怠感.但在电影不同艺术风格理念的驱动下,"逃离言词"式的电影在提升审美哲思、强调环境自主叙事等方面重构了电影意义的生成,深化了电影意义的表达.

    "逃离言词"意义抽离意义重构

    "影戏"的命名、媒介谱系及其视觉现代性经验

    戢海峰李勇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观影的视觉现代性经验是在与其他不同视觉媒介的相互观照中逐步形成的.从"影戏"的命名出发,研究发现这些视觉现代性经验有两种传统:一种是以"戏"为介质的"看戏"传统,即在海派京剧、文明新戏的观看中建立电影的观看模式;另一种则是以"影"为介质的"观影"传统,即在西洋镜、摄影术以及幻灯片的视觉中形塑电影的视觉经验.最终,电影既使用现代技术将"影"的再现发挥得更加完善,又在综合各方戏剧形态的基础上使得"戏"的叙事和教化功能得到拓展,从而将早期观众带入一种新的现代视觉景观中.

    "影戏"媒介考古视觉现代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和美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张羽清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和美"一词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生态智慧和处世哲学,应通过总结和提炼,融入乡村景观设计.文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美元素的提炼总结,指出乡村景观设计需要体现生态"和合"的平衡美、生活"和谐"的道德美、生命"和美"的意境美,以彰显新时代中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文章针对乡村景观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景观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景观原真化、乡村建筑人情化、乡村装饰园林化等建设思路,追求中华和美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内在一致性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乡村景观的基底、内涵和意境,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设计智慧.

    和美乡村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景观景观哲学

    乡村未来社区的场景构建逻辑与推进路径

    路艳红张磊
    140-14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未来社区是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的生产生活模式的前瞻性探索,对于发现乡村振兴新模式、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场景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乡村未来社区场景构建的底层逻辑,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乡村未来社区场景构建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未来社区场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