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野生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马建章

双月刊

1000-0127

dw0451@126.com

0451-82190700 8219228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

野生动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濒危特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唯一一份关于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胡淋正勾伟王万海冯育才...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黑叶猴种群数量种群分布野外调查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红外相机的云岭山脉南部地区花面狸的分布和活动节律研究

    段升伟金吉辉张德祥于岱含...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10月—2021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岭山脉南部地区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分布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布设相机125台,共收集61个分布位点和283张独立有效照片.结果表明:花面狸在云岭山脉南部地区分布广泛,可利用多种类型生境,但在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活动频率较高;花面狸在海拔2 700~3 700 m活动频率最高,不同季节的活动频率在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面狸是夜行性动物,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活动高峰为20:00-22:00和04:00-06:00;季节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差异,冬季和其他季节之间、春季和秋季之间活动节律均有显著差异(p<0.05).

    花面狸活动节律红外相机云岭山脉

    大兴安岭汗马保护区原麝冬季采食资源可获得性分析

    陈思琪唐晓勇齐琦包衡...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2-3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野外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共收集疑似原麝新鲜粪便样本36份,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原麝粪便样本33份,同时采集14种原麝可采食的植物样本.通过食性分析,测定可采食植物的宏营养和微营养含量,定量食物可获得性和可食植物的营养含量,以探究原麝冬季食性及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食物组成比例和食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地衣是原麝冬季大宗食物(50.65%),环境中食物可获得性不是决定食物组成比例的主要因素;原麝冬季首先从环境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和Na含量高的草本类植物,其次有选择地采食能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较高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植物,以达到自身营养物质的均衡和满足特定的营养需求.通过转化的冗余分析(tb-RDA)发现,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与草本类植物的营养供应具有显著差异,且生境植物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SC)和总能(GE)显著影响原麝冬季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植物的可获得性及营养和能量分配对原麝采食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原麝冬季食物组分采食资源可获得性

    圈养川金丝猴昼间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朱爱玲江志王彬婷黄飞...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了解圈养环境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昼间行为规律,为饲养管理措施的完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202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杭州动物园9只川金丝猴昼间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9:00-11:00和15:00-16:00是圈养川金丝猴的摄食高峰期;昼间活动中,休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40.81%),其后依次是摄食(20.49%)、移动(17.09%)、理毛(11.04%)、拥坐(5.60%)、玩耍(3.41%)和其他行为(1.56%);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差异,摄食、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占比在夏季最低,休息行为在夏季最高,冬季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时间分配也存在差异,青少年猴表现出更多的摄食和玩耍行为、更少的休息行为,成年雄性表现出更多的移动行为、更少的自我梳理行为,成年雌性具有更多的自我梳理和相互理毛行为(p<0.05);在参观面为玻璃隔断的情况下,外界干扰(游客)对其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圈养川金丝猴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年龄-性别组外界干扰

    麋鹿被毛微量元素、重金属含量及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

    程志斌白加德钟震宇张宇晨...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哺乳动物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能够反映其生活状态和栖息地状况,是环境监测中重要的生物化学指示物.对北京南海子和浙江临安两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被毛中的10种重金属和34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以期探讨麋鹿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在栖息环境监测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除Re元素外,其余43种元素在麋鹿被毛中均被检出,统计分析表明Li、Be、Sc、V、Co、Ga、Rb、Ir、Mo、Cd、Cs、Ba、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Tl、Bi、Th、U、Nb、Ta、Zr和Hf 34种元素为麋鹿被毛的特征元素;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相比,浙江临安麋鹿种群被毛中的微量元素Sr、In、Sb、W、Bi、U和重金属元素Zn、Cu、Cr、Pb、Cd含量更少,其余32种元素含量均高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麋鹿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地域差异性,仅Cr(p=0.064)、Ni(p= 0.769)、Mo(p=0.129)、Tl(p=0.065)、Zr(p=0.138)和Hf(p=0.057)6种元素差异不显著,其余37种元素差异均显著;北京南海子和浙江临安麋鹿种群的栖息环境和食物均未受到Zn、Cu、Cr、Pb、Cd、V、Co、Ni、Sb和Tl 10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威胁.研究表明,麋鹿被毛可作为栖息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非损伤监测指示材料.

    麋鹿被毛微量元素重金属生物监测

    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狭耳鼠耳蝠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阿斯姑丽·阿布都热合曼初雯雯戚英杰初红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供鼠耳蝠属(Myotis)蝙蝠类遗传及进化分子水平的证据,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狭耳鼠耳蝠(M.blythi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狭耳鼠耳蝠线粒体基因组总长为16 752 bp,总碱基组成为33.8%A、30.4%T、22.7%C和13.1%G;线粒体基因组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12S和16S)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控制区基因长度为948 bp,比大鼠耳蝠(M.myotis)等姊妹物种短很多;与从NCBI下载的其他鼠耳蝠属蝙蝠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比较,狭耳鼠耳蝠与大鼠耳蝠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丰富了鼠耳蝠属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明确了新疆狭耳鼠耳蝠在鼠耳蝠属内的系统进化地位和亲缘关系,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系统分子进化和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线粒体基因组狭耳鼠耳蝠濒危物种高通量测序系统发育

    梅花鹿DLX5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鹏刘方政李萱博王春花...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DLX5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探究其与梅花鹿茸角骨化机制间的关系,采用RT-PCR技术对梅花鹿DLX5基因进行克隆,获得包含全部编码区的cDNA序列,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KEGG富集分析其信号通路,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鹿茸生长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梅花鹿DLX5基因编码区长为870 bp,共编码289个氨基酸.DLX5蛋白为可溶性的不稳定蛋白,有2个保守结构域,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梅花鹿DLX5蛋白与许多不同物种来源的DLX5蛋白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度,比较保守.DLX5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78.89%),其后依次是α-螺旋、延伸链,占比分别为16.96%和4.15%.DLX5基因主要的作用通路为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DLX5基因在鹿茸生长后期(三杈茸)表达量显著增高,这种上调表达暗示了其在鹿茸骨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其可能是鹿茸骨化相关候选基因.

    梅花鹿DLX5基因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基于SMRT测序技术的塔里木马鹿冬季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祁程姜李欢阿卜杜萨拉木·努尔麦麦提王开彦...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冬季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功能,采用PacBio平台的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ingle molecule real-time sequencing,SMRT)对塔里木河上游湿地自然保护区采集并筛选的25份塔里木马鹿粪便样本的16S rRNA基因全长进行测序,共获得298 578个clean reads,clean reads聚类获得28 026个OTU,包括25门684属.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冬季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为(7.764±0.044),Simpson指数为(0.015±0.001),Chao1指数为(12 242.668±695.106),ACE指数为(9 366.423±407.612).塔里木马鹿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0.5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6.02%)、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61%)、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1.57%)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46%).相对丰富度在前10的菌属为Papillibacter(5.4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12%)、Muribaculum(4.69%)、Phocaeicola(4.49%)、Lawsonibacter(4.3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4.09%)、Intestinimonas(3.06%)、普氏菌属(Pre-votella,2.87%)、克里斯滕森菌属(Christensenella,2.71%)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2.54%).PICRUSt 16S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肠道菌群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48.58%)、遗传信息处理(19.04%)和环境信息处理(12.08%);其中新陈代谢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代谢(9.47%)、氨基酸代谢(9.93%)为主,并且环境信息处理的膜转运(9.96%)基因相对丰富度最高.研究揭示了野生塔里木马鹿冬季肠道菌群特征和功能,为塔里木马鹿野生种群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塔里木马鹿肠道菌群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PICRUSt功能预测

    稀土对林麝采食量、血液指标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罗雄吴杰陈凤蒋桂梅...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稀土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采食量、血液指标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取12只年龄相同、体况良好的育成期林麝,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3♀,3♂),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试验组饲喂常规日粮和稀土添加剂(150 mg/kg精补料),预饲期15 d,正试期25 d.结果表明:(1)添加稀土对林麝基础饲粮的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试验组树叶采食量和总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添加稀土对林麝的体质量和体增质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添加稀土后林麝血清尿素(UREA)和总胆固醇(TCH)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其他血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粪便微生物的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基于ANOSIM分析的Beta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添加稀土提高了林麝采食量,降低了血清UREA和TCH含量,对林麝体质量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林麝稀土采食量血液指标粪便微生物

    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陕西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可持续性及保护对策

    王华强仝艺玮张雅帅于晓平...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从7只增长到约4 400只,若干再引入计划也分别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相继实施.过去的研究表明,种群统计随机性、灾害和种群性比等因素是影响朱鹮野生种群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对影响朱鹮再引入种群长期稳定维持的因素却知之甚少,这严重阻碍了在释放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优先保护计划.本研究在野外收集了2014-2023年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生活史监测数据,利用基于个体的Vortex模型(Version 10.0),将朱鹮移动的适应模式与环境容纳量、死亡率、扩散、性比和灾害频率相结合,预测该种群的未来生存能力.结果发现,铜川朱鹮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存活概率为99.10%,种群规模估计值为508只,种群遗传多样性估计值为0.930 4.敏感性分析表明,种群大小和灭绝概率主要取决于环境容纳量、幼鸟死亡率和扩散存活率.因此,后续的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环境容纳量、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扩散存活率.

    朱鹮种群生存力分析环境容纳量死亡率扩散再引入漩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