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野生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马建章

双月刊

1000-0127

dw0451@126.com

0451-82190700 8219228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

野生动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濒危特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唯一一份关于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然次生林中小斑啄木鸟的取食偏好

    荆媛魏爽史文辉马梓贺...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3-6月,于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小斑啄木鸟(Dryobates minor)取食偏好的调查.采用样方结合样线与无线电追踪技术追踪小斑啄木鸟,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型"方法的Bailey's方法分析小斑啄木鸟取食树木与取食生境的偏好,采用主成分分析归纳影响选择取食地的主要因子,利用Fisher's精确检验、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检验探究性别在取食行为中及主要因子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小斑啄木鸟偏好在活立木上,用轻啄的方式,在冠层处、侧枝上短时取食;株密度、取食树高度、坡度、优势种、最近人为干扰距离与样方内树的均高是影响小斑啄木鸟选择取食树木与取食生境的主要因子;小斑啄木鸟偏好在株密度适中、取食树的高度约15 m、平坡处、以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japonica)或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优势种、靠近人为干扰和样方内树均高约13 m的生境内取食;与雌性相比,雄性还偏好在株密度较低、株高在3~5 m的树木上取食.

    小斑啄木鸟取食偏好取食行为取食树木取食生境

    白骨顶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及对不同类型寄生卵的反应

    赵紫寒渠畅杨月周永青...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内巢寄生是鸟类的条件性繁殖策略,具有特定的进化历史和地域特征.白骨顶(Fulica atra)作为古北界广泛分布的湿地水禽,其种内巢寄生和反寄生行为策略对于巢寄生理论假说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卵和真卵放置试验,探究白骨顶对不同类型寄生卵的识别能力,并分析其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寄生防御策略.结果表明:白骨顶具有较高的种内巢寄生频率,拒卵行为包括埋卵、将寄生卵排出巢外等,对模型卵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尤其是深色模型卵未出现错误拒卵,而对于真卵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模型卵和真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显著(χ2=4.304,p=0.038).不同繁殖阶段白骨顶的拒卵反应差别很大,在产卵期拒卵强度高于孵卵后,两个阶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极显著(χ2=9.580,p=0.002).白骨顶通过寄生卵识别和拒卵行为,减少种内巢寄生的影响,同时又权衡拒卵防御成本,在不同繁殖阶段采取有利于自身适合度的行为适应策略.

    白骨顶种内巢寄生寄生卵模型卵卵识别

    大红鹳整体骨骼标本的制作与形态学特征

    赵岩李曦刘金鹏胥哲...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传统及改进工艺,采用剥皮、去除内脏、剔肉、拆解、消化、脱脂、漂白、装架、保存等工序制作成年雄性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整体骨骼标本.制作时,选用市售84消毒液水溶液进行软组织消化,并在剔肉时保留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轴关节处的肌腱组织,在装架完毕后小心剔除,以确保大面积关节接触面或细碎籽骨的精确组装.制作的骨骼标本形态完整、外观莹白,易于长期保存,适宜推广应用.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对标本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观察和描述,发现大红鹳不仅具备鸟类骨骼轻便和坚固的共性,其下颌骨、颈椎及下肢骨也具备适应饮食和涉水生活习性的特性,收集的相关骨骼参数为未来鸟类的骨骼系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大红鹳整体骨骼标本标本制作形态学特征

    辽宁爪鲵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李振鑫贺晨刘恩志周瑜...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3个微卫星位点对4个地理种群的辽宁爪鲵(Onychodactylus zhaoermii)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3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69个等位基因,各种群的差异等位基因数(Na)为1.538~4.462,遗传多样性较低.除本溪县新开村种群(PopⅣ)外,岫岩县华山村(PopⅠ)种群、辽阳县鸡爪村(PopⅡ)种群、辽阳县韩家村(PopⅢ)种群间无显著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在以水系划分种群时,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在采样位点直线距离小于500 m时,辽宁爪鲵个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4个种群之间存在3个屏障,结合地理因素,PopⅣ与其他3个种群之间形成了显著的地理阻隔,建议将各地理种群确立为一个管理单元,加强栖息地保护,减少生境片段化对辽宁爪鲵野生资源的影响.

    辽宁爪鲵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空间遗传结构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以佳木斯柳树岛为例

    夏心怡覃盟琳何淼岳莉然...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湿地公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为其营造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对于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东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中鸟类栖息地的修复、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以黑龙江省佳木斯柳树岛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柳树岛景观类型,调查鸟类资源,分析不同景观斑块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提出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对鸟类栖息地进行分区保护、退化生境修复、生态廊道构建、自然岸线及水环境恢复、营建适宜生存的植被群落和后期监测管理等.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G-F指数鸟类栖息地规划设计

    生命共同体视角下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路径研究

    刘思芮李娅余磊狄宇...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象关系问题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人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和谐共生也关系到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首先,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构建了人与亚洲象的共同体理论分析框架,即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其次,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工作分析了当前人与亚洲象利益共同体共生现状,发现目前利益共同体之间存在冲突与和谐并存的基本特征,并对特征的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管理部门、村寨农户和社会公众等行动共同体的角度提出促进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的路径建议,为缓解人象冲突,实现二者和谐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生命共同体亚洲象和谐共生人象关系

    地名证据下中国野生虎的历史分布与人虎关系演变

    纪小美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名的证据作用,应用空间计量与数理统计方法,描述了野生虎的历史分布,分析了虎地名的构词方式与表征地物,探讨了人虎关系的历史演变,关注了虎的生存状态、虎患及人类响应.地名证据发现:(1)历史上野生虎主要集中于湘东南、黔中、鄂西与辽中南地区的深山沟谷与密林中,其次是省界交汇地区;(2)主要栖居于低海拔、低起伏度与坡度平缓的林谷中,森林破坏与农田扩增导致虎生境的碎片化与领地的锐减;(3)生境破坏与习性改变引发虎群、虎与其他动物、虎与人因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激烈竞争,虎生存状态趋向恶化;(4)隋唐时期之前,虎地名村落的数量较为稳定,随后不断增加,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意味着人虎冲突程度越发激烈,虎患是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5)明清以来,先进的猎杀技术促使人类在人虎冲突中越发激进,官方有组织的反击行动越发频繁,直接将野生虎推向灭绝的边缘.

    虎地名村落历史分布生境变迁人虎关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风险评价

    赵晓娜陈琼支泽民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兽冲突风险图揭示了风险的空间格局,有助于确定减轻野生动物肇事风险的优先区域.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所涉4县为研究区域,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构建人兽冲突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人兽冲突空间风险和总体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兽冲突风险影响因素包括兽类密度、肇事次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人口密度、野生猎物密度、距河流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和牲畜密度.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风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风险评价结果总体上中部高于东部和南部,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园区治多县、曲麻莱县的乡镇,较高风险以上区域占比达97.07%,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风险总体较高.研究结果为确定人兽冲突风险影响因素和精准防控野生动物肇事提供科学依据.

    三江源人兽冲突空间风险多指标评价

    一例小灵猫肘关节脱位合并掌骨创伤的救护

    况绍祥孟璞岩邵瑞清舒惠理...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收容救护1只受伤的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通过一般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小灵猫右前肢肘关节外侧脱位合并掌部创伤.采用无菌清创、手术整复、科学护理等救护技术,2个月后小灵猫恢复健康,并成功放归野外.

    小灵猫肘关节脱位创伤救护

    辉河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马悦张雨晴孙雪莹郭瑞萍...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C值为0.970;2022年训练数据AUC值为0.974,测试数据AUC值为0.972,结果均大于0.900,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优秀水平.(2)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2021年主要为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土壤亮度,2022年主要为土壤湿度、海拔和土壤亮度.(3)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面积有差异,2021年为1 679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75、1 6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8%),2022年适宜面积较大,为8 473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56、8 4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辉河保护区内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面积有限,且不连续、连通度较低,人类活动对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的利用存在干扰,建议保护区在白枕鹤繁殖期限制区内人类活动,减少对白枕鹤的影响.

    MaxEnt模型栖息地适宜性繁殖期白枕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