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野生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马建章

双月刊

1000-0127

dw0451@126.com

0451-82190700 8219228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

野生动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濒危特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唯一一份关于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圈养和野生东北虎种群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褚佳宁徐海涛何志健杨金城...
    2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通过野化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粪便D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组装了51只横道河子圈养东北虎和13只完达山、老爷岭等地的野生东北虎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估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无害.部分圈养个体与野生种群同属一个进化支,且具有野生种群所不包含的遗传变异,可用于实施遗传拯救.此外,圈养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一个与当前野生种群关系很远的分支可能代表未知的地理种群,因此,建议对该远缘分支开展野外来源的追溯,确定其谱系地理学地位和保护价值,使其成为恢复野外历史遗传多样性的后备资源.

    东北虎遗传拯救线粒体基因组粪便DNA遗传多样性

    江西桃红岭保护区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差异

    孔凡前沈博文李笑颖周鸭仙...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 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红外相机技术桃红岭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季节性差异

    基于YOLOv7-Tiny算法的无人机实时跟踪野生动物方法

    阎婧宇谢永华
    25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无人机边缘计算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运动状态和种群发展变化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传统跟踪算法算力高,机载边缘设备硬件资源算力不足,在户外复杂的自然环境下难以实现实时跟踪.为解决野外环境中无人机跟踪野生动物时遇到树木遮挡和背景干扰导致无法准确实时跟踪的问题,选取东北地区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狍(Capreolus pygargus mantschuricus)和驯鹿(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为研究对象,以YOLOv7-Tiny+Bot-SORT作为检测跟踪的基础框架,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无人机跟踪算法.首先,采用FasterNet网络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增强特征图中目标区域关注度;其次,采用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实现局部跨通道交流,降低复杂环境对检测网络的影响,提升网络检测能力;最后,为降低计算成本,替换重识别网络,提高无人机跟踪速度.结果显示:提出的实时跟踪方法准确度(MOTA)和精确度(MOTP)分别达到79.93%和73.48%,跟踪速度从3.4帧/s提升到43.4帧/s.研究表明,提出的算法不仅在提升跟踪精度和速度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更适用于算力有限的边缘设备,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群体行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多目标跟踪YOLOv7-Tiny算法野生动物无人机轻量化

    不同发情处理方案对梅花鹿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崔鹤馨陈琦呼延含蓉苑冬梅...
    262-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最佳同期发情方案,在吉林省双阳鹿业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挑选163只健康、发情周期正常、繁殖机能良好的供试母鹿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国产阴道孕酮栓(CIDR),B组采用进口CIDR,C组采用二次前列腺素(PG),均辅以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法处理.另挑选100只供试母鹿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筛选出的较优方案结合不同剂量PMSG法处理(Ⅰ组100 IU、Ⅱ组300 IU、Ⅲ组500 IU、Ⅳ组700 IU),探析不同发情处理方案对梅花鹿母鹿发情效果、发情时间分布、受胎率和双胎率的影响以及不同PMSG剂量对母鹿发情受胎的影响.结果表明:A、B组同期发情率差异不显著,但A、B组同期发情率分别较C组高23.5%和33.3%(p<0.01),且A组掉栓率较B组高8.8%(p<0.05);3种处理方案对发情时间分布的影响极显著(p<0.01);B组与A、C组比较,受胎率和产仔率分别高6.5%和9.8%(p>0.05),双胎率分别高13.4%和17.6%(p>0.05);采用进口CIDR辅以不同剂量PMSG法对梅花鹿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现Ⅱ组、Ⅲ组、Ⅳ组同期发情率较Ⅰ组分别高36.0%、40.0%和48.0%(p<0.05),呈随PMSG剂量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情时间均集中在24~48 h,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受胎率分别为46.2%、61.9%、59.1%和50.0%,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综上所述,阴道埋栓的发情方案显著好于二次PG法,进口CIDR优于国产CIDR;进口CIDR+PMSG法的母鹿发情率和受胎率随PMSG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发情时间不受PMSG剂量的影响,PMSG适宜剂量为300 IU.

    梅花鹿同期发情阴道孕酮栓前列腺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圈养与野外近人环境猕猴肠道菌群的比较分析

    赵欣然王晓晨
    269-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来自北京动物园10只圈养猕猴(Macaca mulatta)和来自河南济源五龙口风景区10只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的粪便微生物进行鸟枪法测序,分析两种不同环境下猕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20份样品共检测出9个门、18个纲、22个目、31个科、46个属和226个种.通过分析发现,圈养和野外近人环境群体共享了绝大部分细菌(200种),但是近人环境群体相比于圈养群体,独有更多种类的微生物.圈养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组成.圈养猕猴和近人猕猴属水平上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圈养猕猴和野外近人环境猕猴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与差异,可为猕猴的圈养以及景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

    猕猴肠道菌群鸟枪法测序宏基因组分析

    风味剂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竹叶的影响

    鲜义坤黄山刘张育徐亚琳...
    276-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和八月竹(Ch.szechuanensis)的竹叶饲喂7只(3♂,4♀)1.5岁段(15~20月龄)圈养大熊猫幼仔、6只(2♂,4♀)2.5岁段(27~30月龄)和6只(3♂,3♀)4.0岁段(45~52月龄)圈养大熊猫亚成体.试验组竹叶喷雾风味剂,对照组竹叶不喷.试验期间,每天早饲和午饲时段各进行30 min的饲喂试验并相互交换两组竹叶所放位置.通过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自由选择摄食试验及其摄食过程的录像回放,观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竹叶的摄食先后顺序、最长连续摄食时间、摄食总时长、摄食竹枝数量和竹叶摄食量.结果表明:(1)风味剂可显著提升1.5岁段受试大熊猫幼仔最先摄食次数的占比;(2)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最长连续摄食时间,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39.32%和102.59%;(3)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总时长,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10.45%和129.91%;(4)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枝数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86.20%、80.87%和103.12%;(5)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54.21%、118.02%和109.77%.因此,专用风味剂可以增强竹叶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诱食性,具有显著的增食竹叶效果.

    大熊猫未成年风味剂竹叶嗅感品评口感品评饲喂效果

    我国华南中麝鼩分子系统地理学分析

    栾天琪郭秋颖高艺韩美凤...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进行一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生树首先分成3个大的进化支,即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C.r.rapax)进化支、西南中麝鼩(C.vorax)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C.rapax kurodai)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分成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遗传距离结果发现,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四川中西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8 1),其次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7 4).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2个谱系间遗传距离为0.019 5.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介网络图的结果与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的结果一致,支持来自台湾的华南中麝鼩样本为独立物种的观点,即台湾长尾麝鼩(C.tadae).我国华南中麝鼩无亚种分化,分为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在华南中麝鼩的32个样本中发现23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0.012 85.种群历史分析暗示华南中麝鼩近期尽管经历了种群扩张,但并非为单次急剧扩张.

    华南中麝鼩麝鼩属分子系统地理学

    地下洞道生境下高原鼢鼠血液特征

    张佳钰高聪慧李吉梅安志芳...
    298-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2、CO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而C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与海拔2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相比,海拔3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中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下降,CO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上升.洞道气体模拟组和3 700 m组的高原鼢鼠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2 700 m组高原鼢鼠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数目均显著低于3 700 m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3 700 m组.2 700 m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3 700 m组和洞道气体模拟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2 700 m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3 700 m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低于3 700 m组和2 700 m组;动脉血pH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高原鼢鼠在低氧状态时表现出低PaO2、PaCO2和SaO2水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减小红细胞体积,使其具有更强的血氧利用率,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原动物高原鼢鼠地下洞道低氧状态血液参数血氧利用率血气

    基于肝脏转录组测序对不同海拔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研究

    赵坤钰李优南新营李耀东...
    305-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转录组学肝脏

    高浓度褪黑素对麝鼠香腺中FGF20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德旺白素英
    314-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香料动物和毛皮动物.在一些毛皮动物生产中常使用褪黑素(melatonin,MT)来获得更高的效益,但MT对麝鼠香腺发育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究高浓度MT对麝鼠香腺中FGF20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T-qPCR技术检测高浓度MT处理组与对照组麝鼠香腺中FGF20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FGF20基因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为高浓度MT处理组(每只麝鼠埋植1粒含有20 mg MT的埋植剂)的33.95倍,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推测,FGF20基因参与了香腺发育的调控,并且高浓度的MT抑制了FGF20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可以为探究适量使用MT提高麝鼠的繁殖力和泌香产量提供依据.

    麝鼠香腺褪黑素FGF20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