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瞿佳

月刊

1674-845X

zhysgx@vip.126.com

0577-86699366

325035

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学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温州医学院承办。本刊是眼科学与视光学领域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以广大眼科医生、视光配镜师、眼视光学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本刊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专题论著,论著,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文献综述。本刊原刊名为《眼视光学杂志》,目前已被国内外数十种权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视更名引发的共鸣与科学启示

    吕帆姜珺邵一磊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有关为"老视"重新命名的思考与建议》一文发布以来,关于"老视"更名的讨论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获得大量积极反馈和更名建议,反映了人们对视觉健康和老龄化社会个体尊重的日益重视.经过2轮投票筛选,"年龄相关视觉功能衰退"(简称"近疲劳")被选为新的推荐名称.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年龄相关视觉功能衰退的临床管理新模式,以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的启示,强调未来针对年龄相关视觉功能衰退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呼吁进一步推动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理念的实践,展望年龄相关调节功能衰退领域的科研突破,让更多人享受健康视觉带来的美好生活.

    老视年龄相关视觉功能衰退近疲劳管理模式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辑部
    5页

    52例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蔡蓉蓉毕颖文贾宏琴钱江...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收集2005-202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葡萄膜转移癌的5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全身恶性肿瘤病史、眼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表型及随访结果等.结果: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0~74(55.8±12.6)岁.原发肿瘤为肺癌27例,乳腺癌7例,胃肠癌5例(其中胃癌3例,结肠癌2例),肾癌4例,子宫恶性肿瘤2例,肝癌1例;余6例原发肿瘤不详,其中1例患者随访61个月未发现原发灶及其他转移灶,剩下5例失访.22例患者(42%)首诊于眼科.眼部发病时间为0.3~24(3.0±4.0)个月.14例肺癌患者从确诊到发现眼内转移的时间为0.5~72(13.0±17.5)个月;7例乳腺癌患者从确诊到发现眼内转移的时间为36~120(68.6±37.1)个月.50例患者行眼球摘除术,1例因合并眼眶肿瘤行眶内容物摘除术,1例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因棘阿米巴角膜溃疡、眼内炎行眼内容物摘除术,病理检查偶然发现眼内微小转移灶.肿瘤累及脉络膜46例,其中32例累及后极部,睫状体12例,虹膜9例.49例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其中39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其中21例无光感;诉眼痛或头痛者27例;2例患者无症状.44例患者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24例患者伴继发性青光眼,2例具有伪装综合征表现.48例患者行B超检查,10例可见"挖空征"和(或)"凹陷征",3例患者肿瘤为蕈样.25例行核磁共振检查,其中16例显示瘤体有不同程度强化.临床初步诊断为转移癌27例,黑色素瘤15例,眼内占位8例,脉络膜血管瘤1例,1例为角膜溃疡合并眼内炎.原发肿瘤明确的病例中,转移癌病理类型及免疫表型均与原发癌相符合,其中肺腺癌20例,鳞癌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7例乳腺来源的均为乳腺导管癌;4例为肾透明细胞癌.胃肠癌中,4例为腺癌,1例为神经内分泌癌;子宫来源的1例为内膜癌,1例为绒毛膜癌;1例为肝癌.6例原发部位不详的病例,镜下均为腺癌.截至目前,在有后续随访资料的患者中,28例因原发肿瘤全身转移死亡,生存时间5~104(19.3±20.1)个月.结论:葡萄膜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脏器是肺,其次为乳腺、胃肠道、肾等.脉络膜是最常见受累部位.患者常可首诊于眼科,少数患者原发灶难以发现.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总体预后较差.

    脉络膜葡萄膜转移癌肺癌乳腺癌

    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7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闫文卿陈耕中王友沛秦晓怡...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PA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分期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75例PA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大体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5例患者年龄17~87(38.6±16.0)岁,男24例,女51例,男女比1∶2,69例发生于球结膜,1例发生于睑结膜,1例发生于泪阜,4例同时累及球结膜、睑结膜、穹窿结膜.病灶最大径1.5~16.0(6.0±2.6)mm,其中59例病变最大径5~10 mm.就诊前发病时间0.5~20年,其中52例患者发病时间为5年及以上.59例患者病变不伴有异型,12例伴有轻度异型,4例伴有中-重度异型.病理分期为Ⅰ A期的患者59例,ⅠB期患者14例,Ⅱ期患者2例.结论:PAM多发于球结膜,多为良性慢性病变,少部分伴有异型,少数可发生恶变,异型性及病变范围与PAM恶变风险呈正相关.

    黑色素瘤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结膜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正式被国际数据库Scopus收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辑部
    22页

    眼眶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章琼莹秦晓怡闫文卿孙文文...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于眼眶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1-2024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4例眼眶MALT淋巴瘤的临床信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4例原发于眼眶的MALT淋巴瘤,其中仅1例为复发,男女比例为2∶1,中位发病年龄58岁,14例位于左眼,10例位于右眼,均为单侧.有多种临床特征,除肉眼肿块外,7例伴随眼球突出,2例伴随眼红,2例伴随溢泪,1例伴随眼皮水肿.大体均表现为界限不清的鱼肉样肿块.病理诊断均为眼眶MALT淋巴瘤,其中19例为弥漫性生长模式,5例为结节性生长模式,镜下均表现为以单核样瘤细胞为主,其中2例可见浆细胞样分化,免疫表型均表达全B抗原,低表达Ki-67(阳性指数5%~15%).结论:眼眶MALT淋巴瘤是眼眶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类型,主要见于中老年人,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

    病理学眼眶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文献复习

    着色性干皮病继发眼部肿瘤2例:鳞状上皮病变和非典型纤维黄色瘤

    刘璐杨宇婧龚岚毕颖文...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XP)继发眼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00年至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2例着XP继发眼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1男1女)均自幼诊断为XP,均因眼表新生物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男性患者初次就诊年龄10岁,并在随后17年间入院10次,行手术切除治疗9次,病理诊断包括左眼角结膜原位癌伴早期间质浸润(4次)、左眼角结膜鳞状上皮内瘤变(2次)、右眼睑鳞状细胞癌(1次)、左眼睑角化棘皮瘤(1次)和左眼角膜非典型纤维黄色瘤(1次).女性患者19岁时行左眼结膜肿物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原位癌伴早期间质浸润.结论:着色性干皮病患者易在眼睑及角结膜日光暴露区域发生肿瘤,除最常见的鳞状上皮内瘤变及鳞状细胞癌,还可发生罕见的非典型纤维黄色瘤.XP患者继发的眼部肿瘤极易复发,早期手术干预可控制肿瘤进展并改善预后.

    着色性干皮病非典型纤维黄色瘤眼表肿瘤继发性鳞状细胞癌

    杂交捕获法二代测序技术在眼部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叶定兴闫恒刘军权沈洋洋...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于杂交捕获法的二代测序技术在眼部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眼部感染且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入院患者17例(17眼).所有患者当时收治时根据感染部位采集结膜囊分泌物和角膜刮取物或玻璃体液样本,进行涂片镜检与培养鉴定,剩余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mNGS)和杂交捕获法二代测序(HC-NGS),对3种方法检测到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并对病原体检出率、混合感染率、病原体种类一致性等进行分析.比较了mNGS和HC-NGS在归一化序列数与耐药基因上的差异.采用费希尔精确检验比较3种方法的检出率和混合感染率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分析mNGS和HC-NGS归一化序列数差异.结果:涂片镜检与培养鉴定、mNGS和HC-NGS分别鉴定出病原体18、31、39株;细菌检出率分别为35%、41%、47%;真菌检出率分别为59%、41%、41%;病毒检出率分别为6%、53%和65%.与涂片镜检和培养鉴定相比,HC-NGS和mNGS明显提高了病毒检出率(x2=7.70,P=0.008;x2=12.88,P=0.001).涂片镜检与培养鉴定、mNGS、HC-NGS检出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6%、47%和53%,后2种方法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者(x2=7.40,P=0.017;x2=9.07,P=0.007).涂片镜检与培养鉴定、mNGS、HC-NGS检测到的病原体种类分别为14、23和29种.病原体种类一致性方面,18%的样本在3种方法中完全一致;35%的样本在3种方法中部分一致,且HC-NGS和mNGS检测出的病原体包含了通过涂片镜检与培养鉴定检测到的所有病原体;35%的样本在HC-NGS和mNGS之间完全一致;12%的样本在HC-NGS和mNGS之间具有部分一致,且前者包含后者检测到的所有病原体.此外,HC-NGS比mNGS具有更多的归一化序列数(W=496.00,P<0.001),并且检测到更多的耐药基因.结论:HC-NGS在眼部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病原体检出率高、病原体覆盖范围广,并能检测到更多的耐药基因,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病原体眼部感染杂交捕获法二代测序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对来稿中图表的写作要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辑部
    45页

    SMILE、FS-LASIK和TPRK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和比较

    汪凌陈俐君朱叶陈世豪...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并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1K)、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术后6个月内高阶像差的变化、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连续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临床中心行SMILE、FS-LASIK、TPRK的近视或近视伴散光患者55例(55眼),均纳入右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16眼、FS-LASIK组19眼、TPRK组20眼.除常规检查外,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波前像差,从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中获取角膜前表面Q值及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术前和术后CCT的差值获得实际基质切削深度,采用切线差异法获得有效光学区直径.3组间术前基线数据、术后Q值和CCT等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像差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用于组内和组间的进一步比较;术后像差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组内,3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角膜总高阶像差(HOAs)、球差、彗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FS-LASIK组内术后3、6个月及TPRK组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全眼HOAs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FS-LASIK组、TPRK组术后全眼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01);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眼内HOAs、TPRK组术后眼内球差、SMILE组术后眼内彗差、FS-LASIK组术后眼内三叶草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在组间,FS-LASIK组术后1个月的角膜球差明显大于SMILE组(P=0.013),FS-LASIK组和TPRK组术后3、6个月的角膜球差均明显大于SMILE组(均P<0.05).SMILE组的有效光学区直径明显大于FS-LASIK组和TPRK组(均P<0.05),SMILE组角膜中央6 mm的Q值明显小于FS-LASIK组和TPRK组(均P<0.05).3组的有效光学区直径与全眼球差、角膜HOAs、球差均呈负相关(均P<0.05);实际切削深度、Q值与角膜HOAs、球差均呈正相关(均P<0.05);等效球镜度的绝对值与全眼球差、角膜HOAs、球差均呈正相关(均P<0.05);术后CCT与角膜球差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SMILE、FS-LASIK和TPRK术后角膜的高阶像差增大,以球差和彗差为主,其中SMILE术后诱导的球差较少.3种术式术后高阶像差的诱导与有效光学区直径、角膜厚度、非球面性、切削深度和屈光矫正量有关.

    近视飞秒激光角膜磨镶术表层切削高阶像差屈光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