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有色金属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有色金属工程
有色金属工程

朱穗玲

双月刊

2095-1744

ysjsgc@bgrimm.com

010-63299751/52

100070

北京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有色金属工程/Journal 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涉及重、轻、稀、贵金属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材料、环保、设备和过程控制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和交换28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主要报导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技术方向等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BFe10-1-1摩擦塞补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

    张忠科陈荣耀纪宝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顶锻式摩擦塞补焊方法对5 mm厚的BFe10-1-1铜镍合金进行匙孔补焊实验,探讨了不同主轴转速下塞补焊接头的微观形貌、显微硬度、温度场分布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主轴转速对铁白铜塞补焊成形有重要的影响,随着转速提高,接头底部缺陷逐渐缩小,塞棒区金属摩擦流线明显,晶粒呈破碎细化特征,接头从上到下,热影响区范围缩小明显.由于细晶强化作用,塞棒区显微硬度高于母材,且塞棒上侧显微硬度高于中下侧.在转速为2 100 r/min时得到接头拉伸强度最高,达到母材78%.接头表现出韧性断裂特征,随着转速提高,接头弱连接缺陷逐步下移,并不断缩小.

    BFe10-1-1摩擦塞补焊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主轴转速

    H13热作模具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马鸣蔚唐亮刘馨忆李天祥...
    9-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及拉伸试验等设备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H13热作模具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进行二次回火处理,并适当降低回火温度,可以有效地析出更多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并充分释放淬火应力.H13热作模具钢的硬度和强韧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淬火温度为1 000 ℃、回火温度为520 ℃进行二次回火时的力学性能较好,回火马氏体尺寸较小,组织分布更均匀.此条件下的硬度为487 HV,抗拉强度可达到1 779 MPa,伸长率为11.5%.通过拉伸断口形貌的分析可看出,经过回火工艺处理后的样品断口呈现出大量的韧窝,其断裂特征表现为典型的韧性断裂.此外,还对H13钢在520~600 ℃回火过程中的软化行为进行了动力学建模.

    H13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热处理

    Sc对Al-Bi偏晶合金凝固组织及耐磨性影响的研究

    杨志彬常江成洁鞠晓婷...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微合金化的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Sc对Al-Bi偏晶合金凝固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通过OM、SEM、TEM、XRD多功能材料表面性能测试仪等设备对试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微量Sc元素的加入降低了富Bi相的形核能,增加了形核位置,有效地改善了富Bi相的成分偏析现象,减小了 A1基体的晶粒大小.同时微量Sc元素能显著提高Al-Bi合金的硬度及摩擦系数,当Sc含量在0.25 wt%时硬度与摩擦系数皆取得极大值,此时较未加Sc时,硬度提升了 109%,摩擦系数提升了 33%.当Sc的含量增加到1 wt%时,试样中发现了密集的Al3Sc相,具有规则的几何轮廓,并且有明显的偏聚行为.富Bi相与Al3Sc相两种相单独析出,互不干涉.

    偏晶合金微观组织摩擦系数析出相

    Ag3Sn纳米颗粒对焊料金属间化合物形貌和厚度的影响

    李秀严继康王彪胥佳怡...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氧化还原法制备Ag3Sn纳米颗粒,以不同质量比(0、0.1%、0.15%、0.2%)添加到SAC305焊料中来探讨Ag3Sn纳米颗粒对焊料显微组织、润湿性和可靠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Ag3Sn纳米颗粒进行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焊点的显微组织.将焊点在150 ℃高温时效不同时间后(0、50、100、150、200 h),采用金相显微镜对焊点界面进行观察,并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层的厚度,得到生长系数.结果表明,向SAC305焊料中添加适量的Ag3Sn纳米颗粒可以提高焊料的润湿性;Ag3Sn纳米颗粒可以有效细化SAC305焊料的微观组织并抑制IMC层生长;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Cu6Sn5金属间化合物层由扇贝状向平面状转变,同时出现Cu3Sn金属间化合物层.向SAC305焊料中添加0.15 wt.%的Ag3Sn纳米颗粒可获得最佳综合性能,润湿性最好(铺展面积为167.447 mm2),生长系数最小(0.04),组织细化也较为明显.

    Ag3Sn纳米颗粒可靠性润湿性生长系数

    镍夹层添加对激光熔丝增材制造钛/钢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组织与性能影响研究

    程建徐荣正丁冬张鹤天...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钛/钢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过程中易形成脆性Ti-Fe金属间化合物、恶化界面性能的问题.选择镍(ERNi-1)作为夹层,采用激光熔丝增材制造技术实现了 TC4/309L复合材料的一体化制备.重点分析了 Ni夹层添加对于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i夹层的钛/钢复合材料的界面主要由Fe/Ni界面和Ti/Ni界面组成.其中,对于Fe/Ni界面Fe和Ni形成了无限固溶体,且未发现明显的裂纹和气孔等缺陷,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在Ti/Ni界面中含有TiFe、TiNi3、TiNi、Ti2Ni等多种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界面最大硬度达到670.1 HV.界面结合强度的微区拉伸试验显示,其结合强度为30.5 MPa,断裂于Ti/Ni界面位置,呈脆性断裂特征.

    激光熔丝增材制造TC4/309L复合材料Ni夹层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力学性能

    高强韧再生Al-1.15Mg-1.02Si-0.7Cu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李鑫骥傅定发汤杰蒋福林...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熔炼铸造法制备了再生Al-1.15Mg-1.02Si-0.7Cu合金,使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合金显微组织演变,并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该合金挤压型材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50 ℃固溶后合金完成了再结晶,获得了细小的等轴晶.合金在155、175、195 ℃人工时效条件下达到峰值硬度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8、8、4 h,峰值硬度分别为132.96、132.94和132.22 HV,其中挤压型材在175 ℃/8 h的时效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抗拉强度410.42 MPa和较高的延伸率14.75%.合金较优的固溶工艺为550 ℃/1 h,较优的人工时效工艺为175 ℃/8 h.合金晶间腐蚀倾向较为明显,在峰值时效条件下,合金腐蚀最为严重,过时效次之,欠时效则最弱.

    热处理再生铝合金力学性能腐蚀性能

    铅银渣混配铅精矿直接还原熔炼成渣特性及动力学解析

    王国华杨建军崔雅茹李小明...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铅火法熔炼资源化消纳铅银渣等含铅固废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原料结构明显差异导致常规高铅渣直接还原控制理论并不适用于混配铅银渣的反应过程.为此,在原料赋存状态及热力学分析基础上,结合还原实验对资源化消纳铅银渣的直接还原过程成渣特性及反应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初期及还原后期(>30 min)均受界面反应控制,还原20~30 min内受外扩散控制,可通过增大反应界面及降低黏度来强化还原反应效率.随还原过程进行,渣中含铅相不断减少,锌黄长石相和铁锌尖晶石不断增加,硅酸盐结构由简单SiO44-变为Si2O74-,还原渣熔化温度及黏度均有所增加;控制终渣FeO/SiO2=1.6,CaO/SiO2=0.6,ZnO≤20 wt.%,可满足还原熔炼生产要求.

    资源化消纳铅银渣直接还原熔炼动力学反应效率

    离子交换法从硫酸亚铁溶液中分离镍实验研究

    雷军鹏金鑫王紫燕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铁低镍硫酸亚铁溶液中镍铁分离困难的生产实际,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对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镍铁分离进行了研究.通过条件实验考察了树脂装填量、吸附前液pH值、吸附时间、镍离子浓度等对镍铁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H-90树脂对含镍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镍有明显的优先选择性,树脂对镍的工作交换容量为15 mg/g.经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溶液中的铁镍摩尔比由处理前的17∶1最高可以提高到93∶1,镍去除率达到87%,处理后溶液含镍小于0.3 g/L,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分析研究发现,CH-90树脂吸附遵循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主要是离子交换控制.

    离子交换法除镍硫酸亚铁溶液

    含钛高炉渣氯化铵活化焙烧工艺优化研究

    谢思源蒋训雄蒋伟汪胜东...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钒钛磁铁矿高炉炼铁产出的含钛高炉渣,开展了氯化铵活化焙烧技术研究,使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探究焙烧温度、保温时间、氯化铵配比等因素对TiO2品位和杂质脱除的影响,并建立活化焙烧过程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焙烧温度、保温时间、氯化铵配比等因素对TiO2品位和铝脱除率影响显著,根据模型预测,在焙烧温度为469 ℃、保温时间为0.97 h、氯化铵配比为41%时,TiO2品位38.94%、铝脱除率91.43%;通过试验验证,在此条件下,浸出渣TiO2品位38.39%、铝脱除率90.39%,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误差范围在1.5%以内,证明该优化模型具有可靠性.

    含钛高炉渣氯化铵活化焙烧响应曲面法交互作用

    锌铜合金灰选择性浸出分离回收铜试验研究

    温珊易娟吴旭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锌铜合金灰中含有Cu、Zn、Al、Ni、Sn、Pb等多种有色金属,通过筛分实现不同粒径范围锌铜灰的有效处理,考察了硫酸含量、温度、时间、液固比、转速、氧化剂和焙烧对不同金属选择性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15 mm的锌铜灰在750 ℃下焙烧3 h,再在浸出温度85 ℃,硫酸含量1.2 g/g灰液固体积质量比5/1、搅拌速度400 r/min、H2O2 0.075 mL/g灰的条件下浸出5 h,锌去除率达到93.40%,铜去除率为0.23%,与初始铜灰相比,焙烧浸出后铜灰中的ZnO大量减少;将浸出渣与0.15~0.25 mm粒径范围的铜渣混合,在750 ℃下焙烧4 h,再在相同条件下,用2 mol/L的硫酸溶液酸洗5 h和水洗的步骤能够去除铜渣中大量的杂质金属元素,酸洗后的铜渣物相组成主要为Cu,Cu元素的比例达到92.52%.

    锌铜合金筛分选择性浸出金属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