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当代古筝"新音色"的发展与实践

    阎俊宇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古筝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古筝的面貌焕然一新.演奏技法与定弦的改革,革新了古筝的音响效果.随着我国古筝音乐的变革与创新,古筝"新音色"应运而生,同时也把古筝文化推向了新的高潮.从1945年起,"新音色"成为一种重要现象.到了现代,"新音色"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流行趋势.文章旨在弘扬古筝文化,认为在发扬当代筝乐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筝乐对当代筝乐的影响,并且致力于感受古筝"新音色"在音乐演奏与创作中展现的魅力.方法:一是文献查阅法,通过研究古筝"新音色"历史与查找国内文献,涉及古筝形制的发展以及调式调性的变化等方面,逐一分析其特性;二是实践心得研究法,在研究此论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演奏深刻体会"新音色"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结果:"新音色"的历史背景与传统曲目的改编有很深的渊源,但在诠释古筝"新音色"方面,不仅要注重分析技法和音效,形制的改革、作曲的进步以及演奏形式的变化都对"新音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种新尝试丰富了古筝音乐的语言,使其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结论:文章从古筝形制的改革、演奏技法的创新以及"新音色"现代作品的呈现等方面阐述古筝的"新"音响效果,并分析其现状和特性.

    当代古筝"新音色"创新实践

    对双钢琴演奏技巧与合作艺术魅力的探究

    黄年英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钢琴独奏是钢琴艺术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形式对于专业学习钢琴的听众来说,是一场视听盛宴;对于业余钢琴爱好者来说,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不一定能听懂,所以缺乏吸引力.国内外专业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数量很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很难,能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国际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或者是一些国际大赛奖项的获得者.国内大多数开设音乐专业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双钢琴演奏的相关课程,双钢琴的表演形式在各个高校中都很少见.希望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双钢琴表演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双钢琴的合作魅力进行探究,激发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双钢琴是钢琴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能极大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给听众带来与钢琴独奏不一样的视听享受.可以适当提高双钢琴在音乐会中的占比,使形式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同时,积极在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专门的双钢琴演奏课程,培养更多的专业双钢琴演奏者.结果:双钢琴的表演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中会带来很多的乐趣,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双钢琴的表演形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业余钢琴爱好者,促进钢琴专业的发展.结论:双钢琴表演形式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对双钢琴的演奏与发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文章以双钢琴演奏技巧和合作为出发点,对双钢琴演奏的合作艺术进行探究.

    双钢琴演奏合作

    "Z世代"传播视域下汉乐舞数字化再生探究

    刘雯曹海滨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与数字科技高度互融.汉乐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分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数字化再生的机会,传统汉乐舞逐渐得到重塑与创新."Z世代"是出生在数字化社会的第一代人,已成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在心理和行为上呈现出数字化特征.文章在"Z世代"传播视域下审视汉乐舞在新时期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化汉乐舞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文章从"Z世代"传播受众的视角出发,关注汉乐舞随时代变化而呈现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指出在"Z世代"传播受众的选择与需求下,汉乐舞要实现创新和发展,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是必然选择.其次,文章从传播关系、内容、媒介、效果四个维度阐述汉乐舞数字化再生的当代体现,对当下汉乐舞的数字化再生进行辩证反思.结果:对于汉乐舞数字化再生,需要从受众需求的取舍、数字科技与舞蹈本体的平衡、汉乐舞影像化的审美利弊三个方面辩证看待.结论:当下汉乐舞面向专业教学与社会大众进行数字化转化,未来可探索更多元的数字化呈现形式,在坚持汉乐舞本质内涵与文化自信的推动下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Z世代"传播汉乐舞数字化再生

    陶身体剧场《13》《14》的美学特征

    孙建豪
    76-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陶身体剧场的"数位"系列一直以东方身体聚焦于运动的无限可能,是中国现代舞团的代表之一.文章聚焦陶身体剧场《13》《14》的具体舞台实践,希望通过对陶身体剧场《13》《14》中美学特征的分析与总结,呈现中国现代舞团的当下风貌.方法:首先整理陶身体剧场舞台艺术实践的特点;其次以陶身体剧场的新作《13》《14》为分析对象,结合具体作品,从舞蹈动作、舞台调度、演出服饰等角度,阐释陶身体剧场对以往舞台经验的延续与反叛,剖析两部作品的美学特征.结果:陶身体的艺术实践以舞蹈本体的研究为着眼点,从意识与身体的统一、"圆运动"技巧体系的开发、时空内身体运动可能性的探索这三个方面出发,形成了属于自身的舞台风格.而《13》《14》除了延续以往聚焦舞蹈本体的艺术实践范式以外,还主动作出了符合时代环境的转变,将无常之"变"呈现于舞台,具有极简美、曲线美和变化美.结论:陶冶和段妮的艺术美学源于中国传统,将"圆"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曲线运动逻辑,融合进西方现代性的极简舞台形式,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完成了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同时,"数位"系列舞蹈理念的发展会进一步引发中国现代舞蹈工作者们对"舞蹈本体为何"的深刻思考,重新对自己的物质性身体产生科学、系统的认识,由此继续推进中国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建构.

    陶身体剧场《13》《14》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文化的深层关联探究——以《觉》舞蹈中的舞与武相融为例

    李雨荠马静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文化之间的深层关联,以《觉》舞蹈中的舞与武相融为例,探究其审美价值,进一步揭示二者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相互影响.方法:从舞蹈和武术的文化内涵、阴阳和圆两个方面论述舞蹈和武术的共同点,重点探讨舞蹈和武术的有机融合,从动作分析、舞台结构、道具使用、音乐和舞蹈的美感等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觉》的艺术价值.结果:研究发现,《觉》舞蹈创作充分吸收了太极文化的精髓,将舞蹈与武术相融合,展现了古典舞与太极文化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舞蹈动作中融入了太极的柔韧性、平衡性和整体性,表现出独特的韵律美和动态美;第二,舞蹈语汇中吸收了太极的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丰富了舞蹈的内涵;第三,音乐配合上,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相辅相成,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结论:通过对《觉》舞蹈的研究,发现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文化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深层次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和语汇中,还表现在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这为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舞太极文化《觉》

    水面上的实体与水面下的倒影——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以鸟兽之名》中的双子人格

    怀舒安
    82-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鸟兽之名》是孙频山林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小说讲述了悬疑小说家李建新在家乡寻找小说素材的故事,在李建新的第一视角下,从阳关山上搬家至山下的山民游小龙、游小虎双胞胎兄弟的形象具有神秘色彩.文章着重分析这对双胞胎兄弟的人格,并对其人格关系作出解释.方法:文章通过比较作品文本,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进行分析.结果:"见我进来,他对我羞涩地笑了笑,那笑容像极了游小虎的笑容.可他趴在桌上写作的样子又像极了游小龙."这是文中末尾对双子中的一人的描写,两人不同的形象在最后似乎融为一体.然而,在"我"(李建新)初次同时见到游小龙与游小虎时,在其视角中两者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游小龙与游小虎这对双胞胎兄弟,既存在紧密血缘所联系起的相似性,又存在如同阴与阳、明与暗的鲜明差异.如果说游小龙是生活在人际社会之中的困兽,那么游小虎便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野兽.这种自由与被缚之间的对比冲突和弗洛伊德心理学说中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有着相似的勾连.结论:游小龙和游小虎的人格受到他们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特殊的互补型人格.游小龙的本我是受到压抑的,游小虎的本我则是张扬的;游小虎的超我和自我是相对缺失的,游小龙的超我和自我却对其本我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以鸟兽之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双子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时间美学

    刘晓艳蔡爱国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余华在他的小说《第七天》中,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剪裁时间、利用时间,使文本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文章着重论述《第七天》所呈现的时间美学,探讨作品中时间的建构、解构与绵延,并试图解析其产生的美学效果.办法:文章以小说中的时间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分析等方法,分三部分论述《第七天》中的时间美学.第一部分探讨小说中时间的建构,第二部分研究时间在朦胧体验中的被解构,第三部分论述延长的时间感受带来的审美效果.结果:第一,小说《第七天》以现实世界的时间为参照,建立起了亡灵世界的时间秩序,同时以准确的时间为刻度,衡量现实世界的人情冷暖,使读者更快抵达审美彼岸.第二,小说通过暧昧的时间营造出朦胧的时间体验,不仅展现出了亡灵世界的扑朔迷离,也通过长度不定的时间单位拉长了审美体验.第三,小说不仅在文本内部有延长的审美效果,在文本外部同样具备绵延的审美感受.结论:时间是《第七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小说各种各样的时间中,"死亡"与"爱"始终是主要的探讨对象.作者巧妙地使时间静止、延宕、断裂,在文本内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余华《第七天》时间美学

    《我爱这土地》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谢欣彤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爱这土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诗歌,它写于 1938 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方法:文章通过分析总结国内相关文献,从文本解读研究与教学研究两个方面评述这首诗歌,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文章梳理了学者们对《我爱这土地》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研究,总结了不同学者的解读和理解.结果:通过分析研究,文章发现学者们对《我爱这土地》的文本解读主要集中在诗歌意象、写作手法和情感三方面,其中分析诗歌意象的文献占绝大多数.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创造了一只饱含热泪的鸟的形象,通过描述鸟与土地的关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关于"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学者们观点不一.此外,诗歌巧妙转换叙述视角和写作手法,从虚拟视角转换为实写视角,从比喻转换为直抒情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设计三方面.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节奏、韵律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结论:《我爱这土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可以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我爱这土地》文本解读教学文献综述

    插画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探究

    叶婷
    91-9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插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成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插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插画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思想,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文章旨在探讨插画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与发展.方法:通过分析插画艺术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从图像语言、表达方式、审美观念这三个方面研究插画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从艺术创作和媒体运用这两个方面阐述插画艺术的融合与创新.结果:研究发现,插画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新技术能够为插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手段与表现形式,推动了插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次,商业形态的变革能够为插画艺术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发展机遇,拓宽插画艺术的应用领域.最后,跨界合作与交流能够为插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插画艺术的内涵.结论:插画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商业形态变革、跨界合作与交流等途径,能够实现创新发展.因此,插画艺术家应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与突破,推动插画艺术繁荣发展.

    插画艺术跨文化交流融合创新

    赛博朋克美学与传统生肖的设计碰撞研究——以"宇宙兔"插画为例

    康邹凤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将赛博朋克美学与中国生肖文化相结合,通过插画创作展示"宇宙兔"概念,实现赛博朋克美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应用.方法:文章深入研究赛博朋克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分析两者的核心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获得大量与赛博朋克美学和中国传统元素相关的信息,运用插画技巧,精心构思并绘制"宇宙兔"系列插画作品,以促进赛博朋克美学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结果:通过插画作品的创作,成功将赛博朋克美学与兔子这一生肖形象相结合,呈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宇宙兔"主题.这些作品通过色彩、构图和细节表现,传达了赛博朋克美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独特魅力.结论:文章的创作实践证明,赛博朋克美学与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的结合可以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这一创新性尝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文化融合的潜力,同时也为美学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思路.

    插画设计生肖文化赛博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