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钢琴作品动态混响渲染效果对比评价研究

    高楠
    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统古典音乐总是在一个物理特性不变的厅堂里演出,在这种环境下,音乐空间感是单一的、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厅堂混响可以随音乐演出变化,这为传统音乐的创作、演绎和聆听带来了新的可能.因而,文章提出将混响作为新的音乐创作元素、符号,在创作音乐时就将混响融入其中的设计思路.方法:首先介绍混响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以及动态变化混响的设计思路.为了验证这种随音乐演奏同步进行空间混响变化的音乐是否比传统固定不变混响下的音乐具有更好的听感效果,以钢琴作品为例,进行主观对比评价实验.实验以 4 首不同风格的经典钢琴音乐作品和 1 首根据动态混响音乐创作理念原创的钢琴作品为例,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比在固定不变混响的房间里重放干声钢琴音乐信号和对干声信号进行动态混响渲染处理的音乐信号的听感差异.结果:通过实验确定动态混响二次创作与渲染的钢琴音乐作品相比于传统固定不变混响的音乐具有更强的立体感、氛围感、层次感、画面感、灵动感和空间弹性感.结论:随音乐变化的混响打破了以往单一、不变的音乐空间创作方式和聆听体验,能带来一种全新的空间变换的感受.

    动态混响渲染效果音乐创作钢琴作品

    西洋管乐艺术与群众文化融合研究

    钱佳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发旺盛,加深群众对音乐和艺术的了解,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展,实现西洋管乐艺术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方法:文章采用文献检索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探究西洋管乐艺术与群众文化融合的意义,总结存在的问题,如西洋管乐文化普及难度较高、西洋管乐艺术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方向不明确、缺少有关西洋管乐艺术的宣传、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等.基于此,制定相关对策,包括建立健全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明确西洋管乐艺术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方向、加大对西洋管乐艺术的宣传力度、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等,以便强化群众文化活动效果.结果:加强西洋管乐艺术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创造更适合群众消遣娱乐的活动形式,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结论:西洋管乐艺术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是连接西洋管乐艺术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升级的重点.

    西洋管乐管乐艺术群众文化融合

    普拉提与舞者核心力量训练的有机融合方法研究

    丁悦
    8-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核心力量训练原则中,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段,链接肢体的中间环节,位于人体中轴骨及其周围所有源于中轴骨的软组织,包含 29 块核心肌肉.核心力量是人体核心肌群在静态与动态时的力量表现.良好的核心表现力能够保障人类正常生活运动、稳定脊柱和骨盆,以及预防机体损伤.近些年,核心力量训练被逐步运用到舞蹈实训中.文章旨在为舞者提供科学的核心训练理论基础,以解决舞者核心力量训练存在的实践问题.方法:普拉提与舞蹈代表不同领域,普拉提最初被称为"控制学",重点研究核心控制力,核心肌肉群是所有动作力量的源头.舞者训练与表演动作异于常人,核心是舞者维持脊柱稳定的基础,核心肌群贯穿运动的始终.文章以普拉提在舞蹈领域的发展进程为背景,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究普拉提与舞者核心力量训练的有机融合,分析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与舞者核心力量训练的辩证关系.结果:通过比较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与舞者核心力量训练的异同,找出普拉提与舞者核心训练有机融合的具体方法与意义,为普拉提与舞者核心力量训练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结论:普拉提核心力量训练依托科学的训练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加强舞者核心肌肉力量,将普拉提训练融入舞者日常训练,增强舞者呼吸与核心力量的协同性,能够改善舞者的呼吸方式,调节舞者的身心平衡.

    普拉提舞者核心力量训练有机融合

    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应用

    万俊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跳跃、旋转和翻身为基础的技术技巧构成了中国古典舞技术框架,古典舞表演者只有熟练掌握跳跃、旋转和翻身等基本技术,才能够流畅自如地完成古典舞表演,并且有效传达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意境.因此,文章围绕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应用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训练策略和应用方法,希望舞者能够娴熟掌握并灵活应用古典舞技术技巧,以此呈现高水准古典舞表演.方法:通过查阅文献、逻辑推理等方法,明确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侧重点,并提出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应用方法.结果:研究得出,加强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既是舞者提升舞蹈专业水平的根本,又是舞者优化舞蹈表演效果的有效途径,所以舞者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另一方面须掌握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应用之道.结论: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舞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技术技巧:一是提升技术技巧功底,准确诠释作品主题情感;二是增强自主创造能力,强化舞蹈作品的艺术效果;三是精心雕琢每一细节,呈现高水准古典舞表演.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应用

    《阿拉比》中的原型意象解读

    康明丽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詹姆斯·乔伊斯是 20 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在其早期短篇小说《阿拉比》中,圣经原型意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该作品中圣经原型意象的意义与作用,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与文化内涵.方法:在原型批评理论的指导下,以弗莱的"文学原型"为切入点,通过细读找出《阿拉比》中与圣经原型相关的元素并加以对比,分析小说中原型意象的深层含义.结果:乔伊斯在小说中对圣经原型意象的移位体现在三方面:"我"作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现代对应,遭遇了与他们相似的诱惑与放逐经历,最终只能向现实妥协,拾起自我重新生活;曼根的姐姐虽自带"神圣之光",但这神秘之身也是诱惑与欲望之体,充满张力的并置使得曼根的姐姐展现出一个异教式的圣母形象;阿拉比原本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东方集市,但随着"我"不断充盈的欲望投射其身,以及"我"在集市的所见所闻,阿拉比作为"想象中的伊甸园"最终覆灭.结论:作者通过对圣经原型的想象与置换,在表层故事叙述之下巧妙揭示了爱尔兰现代社会的"空心"状态,表明了人类的救赎之道不在上帝,而在自身.

    原型批评《阿拉比》原型意象詹姆斯·乔伊斯

    工笔人物画中线的运用研究

    王君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研究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线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功能价值,揭示线条运用的精妙之处,旨在促进工笔人物画繁荣发展.方法:文章通过对一些工笔人物画作品的细致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技法的研究,对线条运用的发展史及其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功能内涵、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探讨.结果:研究发现,线条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能够帮助艺术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线条可以准确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展现形态特征;能通过粗细、长短、曲折等变化,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能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氛围.艺术家在创作工笔人物画时,要灵活运用勾线方法,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注意写意表达,实现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树立写生观念,利用线条塑造生动形象;把握好线与线之间的组织关系,营造和谐的画面整体效果.结论:线是工笔人物画的核心要素之一.艺术家需要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不断练习和创新,提升线条运用的水平.艺术家在熟练掌握线条的运用技巧之后,能够灵活地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绘画艺术工笔人物画线

    互联网语境下女性面部特征及美学标准成因分析——以甜妹审美为例

    付玉竹王昱欣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甜妹审美为例,探析互联网语境下女性面部特征及美学标准形成的原因,剖析甜妹审美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方法:文章将甜妹的面部作为分析对象,从静态面部和动态表情两方面分析,进而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种美学维度解读审美成因.结果:研究发现,甜妹的面部特征有一定规律可循:都有低骨骼感的面部结构,像婴儿般幼态的面部比例,低攻击性五官;她们笑容灿烂,表情生动有感染力,表情肌和谐而舒展.甜妹审美的流行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从个体上看,人类天生喜欢可爱幼态的长相;从自然进化角度看,人类基因偏好能体现强生育力的外观;从社会层面看,人们喜欢追随强者的审美,强者喜欢甜美的面部特征,这种长相便流行起来.因此,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了甜妹审美的流行.结论:通过对甜妹审美的深入分析,可明晰人类对于女性面部特征的审美偏好,促使人们更科学地思考互联网语境下中国网民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促使网民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固有思考边界,多维度看待事物.

    互联网女性面部分析美学审美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探析

    郑子炜笪玲
    23-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必然要求.分析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有助于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更好地付诸实践.方法:文章选取 2018-2023 年 2134 篇中国知网(CNKI)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和COOC软件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起步发展、快速升温三个阶段,规模日益扩大,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形成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在科研合作趋势和学术交流上存在明显短板.在研究主题上,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围绕理论、区域、内容等方面展开.在研究前沿上,多集中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领域.在研究趋势上,度假区建设和农旅融合发展的研究热度较高.结论:研究发现,旅游高质量研究伴随政策引领呈现典型阶段性、旅游多元性要求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呈现复合性、高频被引文献逐步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等.后续研究应致力于深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拓展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领域、因地制宜探索地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以乡村作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重要落脚点,关注度假区及农旅融合等新兴研究热点.

    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研究展望CiteSpace知识图谱

    古籍插图语义标注与数字叙事研究

    钱毅李强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古籍文本可供检索和阅读,但对古籍中插图揭示还不全面,插图与文本之间缺少关联,影响了对古籍作品的解读和利用.对古籍插图进行语义标注,深度揭示插图文化艺术并辅助古籍数字叙事,可促进古代插图艺术史数字人文研究以及古籍智慧保护与传播利用.方法:文章依据图像元数据、资源描述框架和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等技术标注和规范,提出古籍插图语义标注模型,该模型分图像层、实体对象层、插图语义标注层三层架构.再以《尔雅音图》与《毛诗品物图考》为例证进行标注实践,利用多维智慧图像处理平台,对古籍中的名物插图进行图像标注、实体对象标注和基于词表的深度语义标注,揭示插图对象及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诗经》数字叙事框架,包括插图素材主题分类、交互式注解系统、虚拟场景重建等技术实现.结果:古籍插图语义标注实现了从插图图像层面到插图对象层面再到插图背景层面的深层语义标注,实践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插图标注效率,尤其利用国际图像互操作规范可实现不同馆藏地的图像在线标注,经过标注的插图再结合数字叙事,丰富了古籍插图利用空间和场景.结论:采用基于分层模型的古籍插图语义标注方法,可深度揭示古籍插图的背景知识,辅助数字叙事,可激发读者阅读古籍的兴趣,同时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与欣赏古籍的重要视角.

    古籍插图语义标注《诗经》数字叙事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实践探究——以地图制图学基础课程为例

    江畅乐洋
    34-3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应增强课程的思想政治引领功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兴趣,进而提升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方法: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文章以地图制图学基础课程为例,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从教育理念更新、师德建设和平台搭建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以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介绍课程的教学设计.重构教学内容,明确了知识模块的"知识—能力—素养"三级阶梯目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采用"闭环+反馈"的教学方法,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结果: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学生增强了对地图制图学基础课程的认同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了测绘工程对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师德建设得到加强,为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结论:创新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新工科地图制图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思政建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