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动艺术中的沉浸式场域建构研究

    罗犀子
    38-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语境下,艺术与传播的联系愈发紧密.离身观曾主导传统的主流传播学研究,而具身认知与具身传播理论使身体得以回归,技术赋能使身体得到知觉延伸,传播与认知方式的改变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与审美趣味.在此背景下,沉浸式艺术蓬勃发展.文章基于知觉与行为、具身传播、技术赋能等,探究互动艺术中沉浸式场域建构的方法与路径,为沉浸式互动艺术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具身认知与具身传播理论探讨互动艺术中沉浸式场域建构的方法,以案例佐证其可行性与实际意义.结果:验证了以受众身体感知与具身互动为导向的建构路径,能够通过设计引导受众以高注意力状态进入作品所建构的场域,最终获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结论:沉浸式互动艺术中具身沉浸体验的关键在于环境场域、主体知觉及认知结构的综合作用.因此,以受众体验为重要导向,合理借助空间、图像、材料、技术等要素的建构,尽可能地扩大主体感知范围,提高主体感知强度,为主体在艺术体验中的具身映射提供多元化路径,给予其充分的"自我"表达、互动与再创造空间,是构建深度沉浸场域的重要方法,最终建立起受众与沉浸式场域的根本性关联.

    具身认知沉浸式场域技术互动艺术

    筷箸作为国民互文符号的逻辑分析

    熊承霞周靖秋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域餐饮文化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筷箸进食的唯一性被削弱.如此一来,过往筷箸所承担的礼仪文化传承功能被逐渐弱化.这是筷箸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为突破筷箸当下面临的困境,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从筷箸的符号特性入手.运用互文性概念,分析筷箸作为符号的互文表征,并以这些表征为脉络,归纳总结筷箸符号能够发挥叙事潜力的空间场域.当人们意识到在不同空间场域中筷箸符号所被唤醒的不同意义时,筷箸便能重新获得契合当前时代的生命力.结果:经分析可知,对筷箸进行思想性的升值,与我国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一脉相通.筷箸作为对象物,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符号连接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思维,构成了空间场景中的互文表征.以筷箸的互文表征为线索,可归纳出两大类主要的空间场域.一类是礼仪文化传习场,古人以"藏礼于器"的范式,以器扩延礼仪文明,展现"器道融合"的智慧.另一类则是作为礼仪、教养等内容的中介场域,承担文明的对译修辞.在此类场域中,筷箸是表征文化史的重要符号,在人们表征文化的过程中,其填补了语言难以叙述的脉络.结论:筷箸的符号特性仍有待继续挖掘.通过论述得知,筷箸符号能够成为互文表征,且在不同空间场域下具有强大的叙事潜力.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场域下筷箸互文表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艺术化传播策略,输出筷箸符号的内涵,让筷箸继续发挥礼仪文化传承功能,共建国民集体记忆的符号生产.

    筷箸空间互文表征符号集体记忆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印丹榕
    47-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红色校史文化是高等院校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民主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探析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方法:文章概述红色校史文化的双重定义,明确其在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中的具体功能,以及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其融入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结果:当前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教育方式和方法须进一步创新、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校史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等问题.结论: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应通过建立健全红色校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路径进一步推进心理认同教育,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作出更大的贡献.

    红色校史文化大学生心理认同教育实践

    融合美感设计的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改进措施探析

    杨柳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当前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中忽略美感设计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融入美感设计方法,激发学生对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的兴趣,品味到美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相关内容,并拓展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方法:文章深入分析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外观设计、交互方式和教学理念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如何改进传统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效果.同时,利用成果导向教育教学评价策略生成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结果:以具体企业研发的测绘地信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配套设备为例,验证虚拟仿真教学改进措施.调研结果表明,使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论:融合美感设计的工程测量学虚拟仿真教学改进措施能够给学生展现情境教学下的美感,彰显其创造性,并为测绘高等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对针对性培养测绘行业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测量学美感设计虚拟仿真情境教学高等教育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伦理限度研究

    吴纲吴颖
    54-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工具,还涉及教育和伦理问题.方法:文章首先采用基于TensorFlow的CNN模型构建的表情识别和基于OpenFace2.0 的姿态识别,完成一套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课堂评价开发系统.其次,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与对比记录师生成长轨迹,对比传统评价和人工智能评价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与优势,论述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和教育伦理的关系.结果: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课堂评价存在伦理过度与伦理不及的现象,同时提出正确的人工智能赋能课堂评价伦理限度原则.结论: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认真考虑这些伦理挑战,可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全面性,更好地服务教育的真正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课堂评价伦理限度

    数字传播视域下传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姚奕旭王奕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下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兴起,传统文旅产业面临巨大挑战.数字文旅融合成为未来传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文章旨在探寻数字传播视域下传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方法:通过查阅传统文旅产业相关文献,了解文旅产业政策变化和文旅产业的相应变化,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探究.结果:研究发现,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面临政策、数字化基础建设、产品供给、市场变革、营销传播五个层面的困境.结论:在数字传播视域下,传统文旅产业若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字化运行体系;拓展文旅融合,推动数字文旅跨界融合;注重契合用户与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发掘数字文旅的人文价值.

    数字传播传统文旅产业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衡阳题材诗词的特点及内涵研究

    谭雅雯谭波
    61-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衡阳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吟咏衡阳的诗词不胜枚举.衡阳题材诗词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分析衡阳题材的诗词作品,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文本分析等方法,分类梳理衡阳题材诗词的特色,揭示其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主题选择、在艺术效果方面的审美趣味,以及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层次理解.结果:研究发现,衡阳题材诗词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对地方风物的描绘、古楚余韵的延续以及当地历史神话的引用.这些诗词反映了衡阳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对家国人生"心忧天下"的感慨和对佛道哲思"超逸脱俗"的阐述.结论:衡阳题材诗词在展现自然风光、表达内心情感、反映社会历史以及传达深层哲学思考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这些诗词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中国文学的宝库,还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衡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风貌.研究衡阳题材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文本、感受衡岳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推动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

    衡阳题材诗词特点文化内涵

    江南近代建筑文化在皖南地区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张浩伍蕾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代江南地区与皖南地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自明清以降两地来往密切、文化互动频繁,在此背景下,江南近代建筑文化对皖南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旨在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解析江南近代建筑文化在皖南地区传播的基础、途径、驱动机制,传播及影响的过程、结果以及具体空间表现,为两地建筑文化寻找历史渊源.方法:采用史料分析和现场调研等方法,深入剖析典型的皖南近代建筑.结果:两地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且开埠通商、徽商活动等为江南近代建筑文化在皖南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商贸投资、宗教宣扬、求学教育或工作归来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江南近代建筑的本体优势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地理气候、经济条件、技术材料等是其传播的内外动因;建筑文化传播经历接触、选择、采纳三个阶段;皖南近代建筑也形成了模仿借鉴和承续传统两种类型,丰富了地方建筑风格、优化了空间布局、改善了建筑品质,促使建筑的天井、楼梯、窗户、屋面、装饰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革新了皖南本土建筑营建理念,给地方建筑带来了增值和创新.结论:皖南近代建筑筛选和吸纳江南近代建筑文化要素,与皖南城乡景观、建筑形式和营造技艺的融合,形成保留部分外来建筑特征的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当下,需要加强对皖南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促进皖南与江南地区文化融合发展.

    近代建筑文化皖南文化传播江南

    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王倩
    68-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方法:分析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明确融合的关键点,并提出具体的融合途径.融合途径包括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红色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改进课程体系,强调以主题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扩大宣传范围,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结果:将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可以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艺术作品中.结论: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应继续深化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培养更多具备良好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课程体系、扩大宣传范围和利用现代技术等具体措施,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相融合能够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红色文化艺术教育融合路径

    "新文科"视域下艺术类ESP教材建设思政路径探索——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

    施维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同时强调学科之间要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艺术类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融合艺术与语言的交叉学科属性恰好顺应"新文科"建设的创新要求,其教材建设的目标除了提供艺术专业与语言学习的融合平台外,还应具备课程思政维度的考量.方法:文章从课程思政角度研究艺术类ESP教材建设,以四川音乐学院ESP课程音乐英语系列教材建设实践为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基于课程思政的艺术类ESP教材建设在团队组建、材料选择、内容呈现、任务设置等方面具有可行性.结论:在"新文科"精神的引领下,艺术类ESP教材的建设须提升编写人员思政素养,组建课程思政设计团队;发挥团结协作的力量,优化内容设置;巧挖思政角度,丰富任务形式;助力艺术类ESP课程的整体协同发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艺术人才.

    "新文科"ESP教材建设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