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域餐饮文化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筷箸进食的唯一性被削弱.如此一来,过往筷箸所承担的礼仪文化传承功能被逐渐弱化.这是筷箸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为突破筷箸当下面临的困境,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从筷箸的符号特性入手.运用互文性概念,分析筷箸作为符号的互文表征,并以这些表征为脉络,归纳总结筷箸符号能够发挥叙事潜力的空间场域.当人们意识到在不同空间场域中筷箸符号所被唤醒的不同意义时,筷箸便能重新获得契合当前时代的生命力.结果:经分析可知,对筷箸进行思想性的升值,与我国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一脉相通.筷箸作为对象物,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符号连接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思维,构成了空间场景中的互文表征.以筷箸的互文表征为线索,可归纳出两大类主要的空间场域.一类是礼仪文化传习场,古人以"藏礼于器"的范式,以器扩延礼仪文明,展现"器道融合"的智慧.另一类则是作为礼仪、教养等内容的中介场域,承担文明的对译修辞.在此类场域中,筷箸是表征文化史的重要符号,在人们表征文化的过程中,其填补了语言难以叙述的脉络.结论:筷箸的符号特性仍有待继续挖掘.通过论述得知,筷箸符号能够成为互文表征,且在不同空间场域下具有强大的叙事潜力.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场域下筷箸互文表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艺术化传播策略,输出筷箸符号的内涵,让筷箸继续发挥礼仪文化传承功能,共建国民集体记忆的符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