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代"意"与"法"书学观念及创作启示

    刘盈君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与"法"书学观念为笔法创作提供了参考.书法作为文人墨客"中得心源"的表现,从实用的功能中逐渐脱离,成为表达心灵的载体.在规整严谨的唐代书风的延续下,宋代书家创新主观精神表达,将尚"意"精神注入书法创作.方法:文章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博物馆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意"与"法"的概念,通过宗教交叉研究等多种方法,引发思考与实践,进一步论述"意"与"法"在宋代的产生原因、体现、影响以及评价.深化书法抽象认识,感受书法家们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更深层次的内涵.结果:在分析宋代书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书家作品,提炼宋代书家们"意"与"法"的精神和思想内涵,以创新内容完善理论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再解读.并且着眼于唐、元等多个时代,窥见"意"与"法"的发展脉络及其书论对当代、后代书家实践创作的指导和创新.结论:唐朝的书法艺术是在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崇尚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以唐太宗为首的一众统治阶层的推崇下,各阶层皆以学习"二王"书法为规范,并涌现出一批尚法、风骨妍美的书法家.宋代,由于统治者对士大夫阶层的约束较为宽松,士人思想趋向于开放和自由,传统"二王"帖学获得了发展与变革的契机,禅宗思想也使书家在作品中更注重个体精神的表达,"尚意书风"应运而生,这也为宋代书法审美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承袭唐人尚法的书写秩序后,宋代书家将"意"与"法"的书学观念结合,使宋代书坛出现了革新之象.文章从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两方面入手,旨在分析宋代书家书论与书法作品中的"意"与"法",以及宋代书家对唐人尚法观念的接受研究.

    "意""法""尚意书风"书法创作

    论1942年前后力群新木刻创作风格之变

    李卓怿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力群先生是中国新木刻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纵观力群 70 余年的创作生涯,其一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方向.文章将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视为力群木刻版画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关注其 1942 年前后艺术创作风格之变,梳理力群创作风格之变的动因,并挖掘其内在艺术价值,旨在为当代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主体性建构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图像学、形式分析、文献考察、文本细读等方法,分析力群1942年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木刻作品的风格之变,结合力群个人经历、社会背景,对力群新木刻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系统讨论.结果:力群的艺术创作生涯与我国新兴木刻的发展历程几乎同步,其深受鲁迅先生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始终把生命和艺术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坚持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服务.力群始终随时代发展而创新,其一开始模仿借鉴西方,1942 年后作品开始呈现出圆润、流畅、明快,融合传统和民族元素,略带稚拙又不失厚重的独特风格.结论:力群的创作风格之变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即艺术创作时的个体经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审美受众,脱离社会和观者.艺术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和活力.

    力群新木刻版画创作风格延安精神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乐的跨文化对话探究

    王宇彤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乐作为独特文化载体,如何通过跨文化对话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传播与融合,探讨其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播机制、接受度及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并分析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梳理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政策和音乐市场的文献,了解中国民乐在这些国家的传播现状和趋势.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乐海外演出和合作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民乐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大型国际音乐节和商业演出等形式,中国民乐实现了与其他音乐形式的有机融合.当前,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跨文化音乐作品涌现,不仅提升了中国民乐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结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民乐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与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尽管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挑战,但凭借政府的支持、现代媒介的进步以及中外音乐人的共同努力,这些挑战正被逐步克服.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民乐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民乐跨文化对话

    中国烟草包装设计未来趋势研究

    蒋铭杰陆斌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烟草行业,包装设计不仅反映产品外观,还是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的载体.文章探讨中国烟草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融入文化、绿色环保理念和数字化智能技术,旨在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平衡,引领烟草包装设计创新发展.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烟草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然后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探讨文化、绿色环保理念和数字化智能技术在烟草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研究发现,融入文化是中国烟草包装设计的核心方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成为主流,采用环保材料和简约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技术的引入为烟草包装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智能包装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优化消费者的互动体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结论:未来中国烟草包装设计应在文化、绿色环保和数字化智能技术三方面寻求突破.在包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选用环保材料并引入数字化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平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竞争力,还能推动烟草包装行业迈上新的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

    烟草包装设计文化绿色环保数字化智能技术

    皮尔斯符号学在"非遗"文创设计中的作用探究

    李日阳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皮尔斯符号学体系在"非遗"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文章通过梳理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结构(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研究其在"非遗"传承和现代设计中的有效性,并从符号的重新解读、跨文化融合和创新设计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皮尔斯符号学如何为"非遗"文创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结果:研究发现,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结构为"非遗"文创设计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开放的框架,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传统符号的重新解读和现代符号的融合,实现符号的跨文化转译和创新设计.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符号的现代化解读与再现;二是跨文化符号的融合与应用;三是符号解释项的动态生成与再解释.这为"非遗"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结论: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结构对"非遗"文创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其动态性和开放性使设计师能够在保留"非遗"技艺核心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设计元素,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通过对符号的重新解读和跨文化融合,"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能够吸引现代消费者的关注,还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文章旨在为"非遗"文创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皮尔斯符号学"非遗"文创设计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实践——以盐河村为例

    陈萍康锦润仇茂楠马雯欣...
    79-8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摆脱乡村发展困境,化解城市和乡村发展矛盾,文章立足生态体验角度,通过发展农村田园文化,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秩序维持和文脉维系,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方法:首先分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选取淮安市具有曲折自然形态的盐河村作为案例进行设计实践,以生态体验为切入点,发挥乡村优势,打造生态农庄、露营基地等一系列亲近自然的公共文化空间,将生态体验具象化,为人们提供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独特体验.结果:乡村在形态上虽然仍保留乡土风貌,但在治理上要体现城市水平,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优势,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逐步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打造集农作体验、知识学习、美食享受、手工制作于一体的假日农场,逐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结论: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回归自然,所以田园生态文化的挖掘和生态体验的倡导与开发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方向.同时,绿色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可以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将绿色与发展相融合,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态体验设计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汉英翻译教程》在民办高校英语类专业翻译课程中的生态建构探究

    许姝馨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拟解决翻译课程校本教材教学中存在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缺席、当代中国故事缺失、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实现丰富课程素材、完善课程思政目标、加强课程间互联互动的目标,同时丰富生态翻译学的实证研究,并以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建设英语类专业特色课程,搭建英语类专业课程间生态关系,形成特色课程体系.方法:立足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线索""生态理性""五个特性"三个方面,对教学思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进行研究.首先,确定课程育人目标;其次,分析可用于建构现有课程资源的材料,明确为什么用、怎么用.结果:初步建构完成后,进行教学实践.根据课程建构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兼顾教学整体目标.结果表明,"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汉英翻译教程》的生态建构具有合理性,翻译理论在翻译课程中具有适用性,能形成更完善的课程资源.结论: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课程建构,能够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拥有全球视野的英语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民办高校英语类专业翻译课程生态翻译学生态建构《汉英翻译教程》

    红色文化传播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突破研究——以沛县为例

    朱晓寒厉笑余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为传播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法: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聚焦沛县革命老区,剖析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当代价值,以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系列建议.结果:研究发现,红色文化在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结论:文章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促进红色文化的有效发掘、科学保护、全面激活与广泛弘扬,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加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红色文化传播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武则天文化的活态传承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探索

    张世佳胡旻梁艳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面对现代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武则天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文章以武则天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以虚拟现实技术拓展武则天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可能性,旨在促进武则天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活态传承.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活态传承方面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武则天文化的特点,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实施路径.另外,以实践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反复实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结果:通过研究,团队成员设计出一套具有武则天文化特色的虚拟展馆,表明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造虚拟的文化展示空间,创设真实情境,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实践结果验证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为武则天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将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建构、平台建设、交互性体验等方面与武则天文化活态传承相融合,能让用户便捷地接触这一珍贵的历史人物文化.文章旨在为武则天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南,更好地推广这一独特的历史人物文化.

    武则天文化虚拟现实技术活态传承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

    张凤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旨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并确保其具备较高的思政修养,符合新工科要求.方法:文章运用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参考,从深耕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历史、深究土木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等五个方面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其中.结果: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学会灵活处理专业问题的同时,更加爱岗敬业,为土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结论:新工科背景下,只有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新工科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