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湘西苗族蜡染的传承创新之路探究

    王婉睫何瑶吴敏王文哲...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湘西苗族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分析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揭示其在湖湘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方法:文章首先追溯苗族蜡染的起源与发展,概述其在湘西地区的传承脉络,详细分析其制作工艺,包括工具与材料、工艺流程、图案与色彩特点等.随后深入探讨苗族蜡染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信仰与图腾崇拜、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等.最后提出蜡染画的传承、创新策略及实例.结果:湘西苗族蜡染以卓越的工艺技巧、独特的图案设计及色彩运用,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成为湖湘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湘西蜡染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才匮乏、出现商业化倾向等.结论: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蜡染技艺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将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美术创作、地域文化保护等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与设计理念的更新,为蜡染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蜡染的传承和创新无须回避商业化,应加强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蜡染产品高质量发展,确保苗族蜡染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西苗族蜡染地域文化传承创新

    新媒体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张煜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文章揭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存在传承方式落后、产业链薄弱、设计创新不足等问题,旨在推进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发展创新,重新焕发生机,满足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方法:文章阐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提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文化自信、赋能"非遗"发展,并通过"非遗+"形式实现跨界融合.同时,提出通过技艺创新化、产品品牌化和产品扎根化等路径,打造"非遗"新形态,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果:通过实施上述策略,朱仙镇木版年画可实现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保留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扩大受众群体,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结论:研究表明,新媒体新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可能.采取新媒体赋能、跨界融合及技艺产品创新等策略,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可以实现融汇变通,还可以为其他"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新媒体"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创新

    音乐数字化对传统音乐产业的影响与转型策略探究

    钱旸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音乐数字化对传统音乐产业的深远影响,分析其在产业结构、收入模式、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变革,并提出应对这些变化的转型策略,以帮助传统音乐产业在数字化时代保持竞争优势.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研究音乐数字化对传统音乐产业各个环节的影响,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革新、版权管理、跨界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效,分析不同策略的实施效果及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研究表明,数字化已成为音乐产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促使传统产业结构朝着更加扁平化和灵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收入模式逐步向流媒体订阅、粉丝经济、版权授权等多元化方式转型,市场竞争也因此变得更加激烈.创新技术手段、参与跨界合作、培养数字化人才等策略,在推动行业变革和开拓新市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许多传统音乐企业通过这些策略成功实现了转型.结论:为了在数字化浪潮中持续发展,传统音乐产业必须全面拥抱数字技术,积极加强版权管理,优化商业模式,并注重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音乐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点.

    音乐数字化传统音乐产业转型数字技术

    弹好闽剧月琴的策略探究

    陈登宇
    10-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如何弹好闽剧月琴,提升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通过系统学习基本功、了解闽剧音乐、掌握曲牌及带腔方法,为演奏者提供实用的技巧和指导,以提升其在闽剧表演中的表现能力.方法:强调练好基本功,包括对指法、节奏和音色的控制,以奠定扎实的演奏基础.通过了解闽剧音乐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帮助演奏者掌握音乐表达的核心要素.学习曲牌的结构和演奏方法,使演奏与剧中音乐更为契合.掌握月琴的带腔方法,主要包括熟悉演员的唱腔特点、配合主胡的演奏节拍、符合板鼓的鼓点节律以及体现月琴的弹奏特点.结果:通过实施上述方法,演奏者能够在实际演奏中更自如地控制月琴的音色和节奏,使演奏更贴合闽剧音乐的风格.同时,对月琴的演奏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有效地配合其他乐器和演员的表演,强化整体演出效果.结论:要弹好闽剧月琴,必须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深入了解闽剧音乐的风格,熟练掌握曲牌,并能够灵活运用带腔方法.采取这些策略,演奏者可以显著提升月琴演奏水平,使其在闽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闽剧的艺术表现力.

    月琴闽剧演奏技巧闽剧音乐曲牌带腔方法

    古诗词歌曲《秋风词》不同版本分析

    邓娴竞
    13-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古诗词歌曲《秋风词》为例,分析《梅庵琴谱》中的琴歌版本与赵思越作曲、冯俊懿编配钢琴伴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在音乐风格、曲谱特点及演唱方式上的异同,为古诗词歌曲演绎与教学提供新思路.方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从音乐风格特点、曲谱特点、演唱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分析琴歌版本的宁静含蓄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的怀古悲秋;其次,对比两种版本的调性、曲式结构、旋律节奏;最后,探讨琴歌的吟诵性要求与艺术歌曲的声乐技术要求.结果:琴歌版本以C宫五声音阶为主,节奏自由,演唱时追求与古琴的和谐统一,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而艺术歌曲版本则采用G羽七声清乐,结构复杂,演唱时要求音色厚重、情感浓烈,以实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结论:琴歌与古诗词艺术歌曲各有特色,前者强调意境与和谐,后者注重情感表达与音乐性.应结合两者特点开展教学与演唱实践,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诗词歌曲,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诗词歌曲琴歌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

    闽南拍胸舞现代文化生态特征与传承路径探究

    丁天福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促进闽南文化传承,文章以闽南拍胸舞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拍胸舞的现代文化生态特征,探索闽南拍胸舞的传承路径,推动闽南拍胸舞现代化发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深入调查和总结闽南拍胸舞的艺术形态和文化特点,从大量有关闽南拍胸舞的历史资料中探究其起源,分析闽南拍胸舞的现代文化生态特征与传承路径.结果:闽南拍胸舞是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民族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现代文化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底蕴等方面,其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舞蹈艺术的创新.结论:中华民族拥有璀璨的传统文化,涵盖舞蹈、音乐、诗歌、剪纸等各种形式.其中,民间舞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与文化变迁而出现的特殊艺术形式,可以反映大众的艺术需求和审美特征,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存在一定的差异.拍胸舞作为闽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当地的婚丧嫁娶、庙会等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人们跳拍胸舞.

    闽南拍胸舞现代文化生态特征传承发展

    《牡丹亭》中"至情"的起源及现实探究

    李子涵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牡丹亭》的问世将当时社会人们羞于启齿的"情"搬上了台面,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后世学者在围绕其"至情"思想内核进行解构与建构时,却鲜少回答开篇题词"情不知所起"的问题.文章探究宋明理学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晚明时期,杜柳二人的"情"究竟起于何处.方法:通过阅读《牡丹亭》原文及后世学者所作的批注,以及与宋明理学有关的文献和书籍,了解汤显祖所接触的思想及个人生平经历.结果:研究发现,《牡丹亭》对情可抗礼、情可越生死的抒写,有其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结论:"情"起于杜丽娘作为人的"天性",兴于柳梦梅"欲"的"诚挚",根植于汤显祖个人的"气",内含其对人性、欲望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诸多思考.将《牡丹亭》置于个性解放与封建礼教碰撞的晚明现实背景下,并进一步剖析"情"的离经叛道色彩和"情"与"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理解《牡丹亭》的跨时代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牡丹亭》杜丽娘汤显祖"至情"

    设计批评文献展:厘清批判性设计与观念艺术的模糊界限

    曾纪铭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批判性设计与观念艺术之间总是存在"到底是艺术还是设计"的模糊界限.批判性设计在多数情况下因无法从理论层面提出自我的身份认同,所以只能依附于观念艺术的表达.本研究力求厘清批判性设计与观念艺术之间的模糊界限.方法:从视觉表达、主题选择、目的达成三方面对批判性设计与观念艺术进行文献分析,同时,对会展的展陈内容、主题、目的进行实践观察与分析.结果:身份认同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因素,能为厘清批判性设计与观念艺术之间的模糊界限提供条件.将设计批评文献展作为构建批判性设计身份认同的最佳载体,并将这一设想符号化,能够巩固批判性设计的身份认同.结论:举办设计批评文献展可以提前明确服务的对象,提前告知文献展的形式、主题与目的,尽可能避免观众陷入"非设计批评的原则与主题"的误区,以厘清批判性设计与观念艺术的模糊界限.

    设计批评文献展批判性设计观念艺术身份认同界限

    teamLab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探究

    古雨桐
    27-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沉浸式影像艺术已成为当今艺术创作中一种备受欢迎的形式.文章探讨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特征及其在受众感官体验中的作用,以teamLab艺术团队的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表达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teamLab的团队概念及发展历程,然后探讨作品中视觉、听觉、触觉及空间艺术等多种语言的具体应用,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结果:研究发现,teamLab的沉浸式影像作品通过多感官的交互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其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而且在多重感官、交互和空间设计的配合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推动了受众与艺术作品的深度互动.结论:沉浸式影像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产物,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艺术价值.teamLab的作品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揭示了作品艺术语言在多感官体验中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艺术创作方式的思考与探索.深入分析沉浸式影像艺术,可以看出其在艺术表达和受众体验中的广阔前景.

    teamLab沉浸式影像艺术语言特征

    中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发展研究

    黄文曦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中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发展展开研究,旨在总结中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发展进程和内容.方法:将中西方美术史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全面细致地解读不同阶段中西方绘画艺术所呈现的特点.结果: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中西方美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和我国美术风格演变路径不同,受不同审美观念和创作思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结论:中西方美术史发展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其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体系的差异,推动风格学在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西方美术史风格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