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悬疑小说影视化改编研究——以迷雾剧场悬疑剧为例

    韩笑韩模永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网络悬疑小说以高质量内容、高价值引领获得各方褒奖,在相关文学作品及其影视化改编上,热度居高不下.但不少专家指出当前网络悬疑小说影视化改编存在较多问题,如改编形式单一、缺乏优质IP、制作粗糙、品质缺乏保障、社会影响欠佳、文化责任缺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悬疑小说影视化改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试图从不同作家作品和导演编剧的改编总结经验,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法:对比迷雾剧场出品的以网络悬疑小说为底本的悬疑剧及其原著,具体分析二者的差异与优劣.结果:迷雾剧场的影视化改编显著体现在对小说情节与人物的改编上.结论:网络悬疑小说的影视化改编最重要的是提炼原著的情节与主旨,围绕这两个部分,通过多线路并进式叙事、反常规视角化叙事、影视去暴力叙事进行情节上的改编;通过群体化社会化升华以及人性化精神式提炼,强调其立意;为满足从一次元到三次元的需要,在人物形象和环境衬托上可以通过犯罪形象的立体化、警察形象的"破"与"立"、印象化的背景选取来进行.

    网络悬疑小说影视化改编迷雾剧场网络文学

    "瓶子剧集"人物塑造研究

    陈宁熙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物塑造是衡量剧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驱使形成的"人设万能宝典"的影响,部分剧集总是难以摆脱人物扁平化、套路化的问题.令人困惑的是,如今许多剧集项目早已不吝于庞大的资金投入、豪华的演员阵容、精美的服化道等种种优质资源,却总是难以保证精彩的人物塑造.对此,一种来自西方、长于人物塑造的创作模式——"瓶子剧集"似乎能够带来新的启发.方法:文章探讨"瓶子剧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策略.首先从省钱策略和戏剧手段两方面探究"瓶子剧集"的本质属性,然后从空间、表演、角色三个层面分析"瓶子剧集"如何利用限制因素巧妙塑造人物,最后总结"瓶子剧集"对如今剧集的启示.结果:"瓶子剧集"诞生于节省预算的期望之中,受到重重限制,却因沐浴在创作者灵光中重获新生,将与生俱来的枷锁变成一种天赋.创作者们充分发挥限制因素,将故事剥离得只剩骨架,以实现极致的人物塑造.结论:如今,传统意义上的"瓶子剧集"已较为罕见,但仍深刻影响着西方电视业的发展.简单复刻"瓶子剧集"的模式并非明智之举,忽视对人物的深入挖掘亦可能使人物塑造浮于表面.如何取得平衡达成最佳效果,是如今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瓶子剧集"人物塑造限制因素

    电影《机器人之梦》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研究

    袁仪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视听语言是动画电影中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文章旨在分析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如何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实现审美体验与情感传达的深度构造.作为一部全程无对白的动画影片,该片通过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展现了动画电影在表达上的无限可能.方法: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电影《机器人之梦》的叙事手段、角色形象、色彩运用、听觉语言等核心视听要素,揭示影片如何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巧妙构建出故事框架,捕捉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触动观众的内心.结果:研究发现,《机器人之梦》凭借细腻的情节设计、鲜明的动画形象、丰富的色彩运用以及扣人心弦的配乐,成功创造了一个情绪饱满的动画世界.这些元素共同作用,不仅推动了电影故事的发展,还深刻传达了影片主题,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结论:《机器人之梦》作为一部视听语言运用出彩的动画电影,展示了无对白叙事和双线叙事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导演巴勃罗·贝格尔采用创新的表达形式,不仅丰富了动画艺术的审美维度,也为观众提供了超越语言界限的情感交流,进一步证明了动画电影作为情感传达与审美体验载体的重要价值.

    《机器人之梦》视听语言叙事

    跨媒介传播框架下网络微短剧传播策略分析

    高婕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分析网络微短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策略,通过对其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模式及用户扩容策略的研究,揭示该剧如何有效触达并吸引目标受众,旨在为其他新媒体内容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方法:文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跨媒介传播理论框架,从三个方面对《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进行深入探讨.传播链路方面,分析该剧如何通过跨媒介协同和内容模块化发布;投流模式方面,考察该剧投放时间选择、投放渠道布局及ROI出价保障策略;用户扩容方面,基于深度数据分析识别受众偏好.结果:研究表明,《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凭借创新的内容设计、灵活的跨平台传播策略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该剧不仅在内容上满足了受众对新颖叙事体验的需求,还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广泛的受众覆盖,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结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成功经验表明,内容创新、跨媒介协同、精准投流及深刻理解目标受众是提高新媒体内容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些策略不仅能促进单个作品成功推广,还能为整个行业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为新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指明方向.

    网络微短剧跨媒介传播《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空间叙事视域下《抓娃娃》的多重隐喻解读

    郑晨
    110-11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闫非、彭大魔导演的电影《抓娃娃》票房已经突破 33 亿元,成为 2024 年暑期档影片的票房冠军.影片延续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电影模式,通过讲述马成钢夫妇培养接班人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的"鸡娃式"教育,对这种教育观念所引发的社会症结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该片以奇观化空间、超现实情节完成了喜剧构建,在题材开拓和意义表达上完成了新的尝试.这一探索为喜剧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方法:文章基于马塞尔·马尔丹的电影空间理论对影片的空间体系进行研究,结合电影中的人物情节展开深入分析,对空间如何创造喜剧效果、揭示现代教育问题进行充分探究.结果:影片中有三种空间形式:再现性空间、构成性空间及过渡性空间.影片创造了虚拟与现实的双层空间,打造了一个专属于马继业的"全景监狱",人物的身份阶层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颠覆.双层空间通过电梯这一具有现代性标志的过渡空间联系起来,形成"教育的试验场".结论:原本富裕的马成钢夫妇只能遵循底层生活的法则,在空间的交叠碰撞和身份的撕裂扭曲中使电影叙事富有巨大的喜剧张力,同时揭示了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体在社会控制下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与困境,引发观众对现代教育和自我认同的深入思考.

    《抓娃娃》空间叙事喜剧电影隐喻

    从电影《爱情神话》看上海城市文化

    程美华袁媛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电影与城市总是息息相关,城市文化孕育电影故事,电影故事反映城市文化.电影《爱情神话》通过讲述 5 个上海中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弄堂里的日常琐事,来展现上海城市文化.文章拟通过电影《爱情神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角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解析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方法:采用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截取电影中的一些特定文本,借助一个个场景、场面、场所、场院里角色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分析这些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老上海"们的特点,从而探讨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结果:影片没有热闹与繁华,没有大开大合、曲折复杂的情节,只有弄堂里的家长里短,却体现出了上海都市文化的耐人寻味之处.结论:电影《爱情神话》道出了中年人各自的境遇与烦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浪漫、包容、雅致、温情的城市文化形象,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以及新的都市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

    《爱情神话》上海城市文化浪漫包容雅致温情

    品牌数字化转型探究——以徐工集团B2B重装备产品为例

    张学连
    116-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品牌要想长久持续地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品牌声音.文章以徐工集团为例,探析其数字化转型,同时挖掘微博文本内容,洞察其社交媒体营销规律.方法:利用Python爬取工具,抓取552条微博博文内容,并对数据进行编码,主要分为文章来源、文章形式、文章内容、转赞评4种类型,同时将文章内容细分为品牌宣传、产品展示等6个类目,并利用SPSS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文章来源来看,徐工集团的原创博文较多;文章形式以"文字+图片"或者"文字+视频"为主;从文章内容来看,品牌宣传内容最多;转赞评中的点赞数与评论数高度吻合,转发相较于赞评较少.结论:徐工集团在微博平台上积极推进品牌宣传,日常维护博文内容,积极展示新产品,并结合网络热点,传达自己的声音.同时利用微博抽奖活动等,最大限度维系粉丝.但"徐成功"形象的运用较为模糊,未充分发挥IP形象优势.未来可利用"徐成功"形象开展周边产品的推介,提升徐工集团的品牌知名度.

    品牌数字化社交媒体徐工集团重装备产品

    媒介化社会中的用户时间管理行为研究

    蒋泞泽
    119-12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面对使用网络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选择使用媒介化手段管理时间,以寻求内心对时间的把控.文章探究时间管理媒介化的用户行为机制,理性讨论用户媒介化管理时间带来的影响.方法:文章运用深度访谈法,了解用户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的具体情况,围绕用户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的动机、过程和效果,结合扎根理论对所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用户在自我实现和社群认同的共同驱动下,主动采取媒介化手段管理时间,通过量化自我获得满足感,实现自主性行为构建,但他人监视与工具理性也会带来时间压力、时间焦虑等负面反馈.结论:媒介化时间管理是社会媒介化进程的必然产物,研究用户的媒介化时间管理行为机制能为媒介化研究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媒介化社会用户时间管理深度访谈扎根理论

    媒介为灵:生死持续联结的路径回溯与特征呈现

    王怡然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媒介在生与死之间建立持续联结的作用、形式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生者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文章深入研究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角色,旨在为理解生死观念、哀伤处理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死亡导致逝者身体的绝对缺席,媒介重新塑造了逝者的灵魂在场.媒介在联结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媒介充当与逝者沟通的信使,处理死亡与悲痛的问题.从人类萌芽到数字时代来临,媒介作为生死联结的路径,以"原始的死亡媒介——石头""含义丰富的媒介——文字""抽象莫测的媒介——身体""可见可听的媒介——通信技术""拟真互动的媒介——数字网络"多维形态呈现.在媒介本体形态由静止模糊转向动态拟真的过程中,使用媒介的生者客体在联结范围、表达方式与认知态度方面皆发生了变化.方法:首先,采用文献回顾法,通过回顾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梳理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从石头、文字、身体、通信技术到数字网络等不同媒介形态在生死联结中的应用实例.再次,归纳生者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包括联结范围、表达方式和认知态度的转变.最后,讨论媒介联结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如生者悲痛与媒介使用的关系、逝者尊严与媒介呈现的考量以及商业与媒介使用的界限.结果:媒介形态演变: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作用经历了从静止模糊到动态拟真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媒介形态反映了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生者特征变化: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生者在联结范围、表达方式和认知态度上呈现出由单一封闭到公共开放、由个体寄托到抱团取暖、由深信不疑到情感体验的转变.伦理与道德问题:媒介联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了关于生者悲痛加剧、逝者尊严被侵犯以及商业道德等问题的讨论.结论:媒介作为生者与逝者之间联结的通道,在拓宽死亡文化边界、补充哀伤治疗路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使用媒介跨越生死沟壑时,应充分考虑伦理与道德因素,维护逝者尊严,关怀生者情感.同时,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死联结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媒介生死持续联结路径特征

    新媒体时代增强播音员主持人现场播报能力的路径探索

    周怀勤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整合者和引导者,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新的传播模式和受众需求.现场播报不仅需要准确传递信息,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中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播音员主持人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快速应变能力,更要拥有掌控播报现场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索增强播音员主持人现场播报能力的路径,以提升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方法:文章以播音员主持人需具备的现场播报能力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在现场播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增强播音员主持人现场播报能力的路径.结果:播音员主持人要应用播音主持技巧,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持续的实践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多元化、实时化和互动化的新媒体传播环境.结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和现场播报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未来,通过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技术手段,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为推动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现场播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