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蝶扇》中吴玉山的演剧技巧与角色塑造剖析

    郑田田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索闽剧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以《双蝶扇》中的角色吴玉山为例,深入分析演剧技巧和角色塑造方法,以期为该角色的演绎提供参考,进一步丰富闽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增强闽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方法:文章从唱腔、表演、道具三个方面入手,对吴玉山的演剧技巧进行详细剖析.在唱腔上,提出注重旋律的抑扬顿挫与感情的细腻表达.在表演上,强调动作自然流畅,角色性格精准刻画.在道具运用上,提出巧妙借助扇子等道具增强角色的立体感和戏剧张力.同时,基于语言技巧的运用,进一步提出情感和旋律融合、情感和动作融合、情感与细节表现融合三种角色塑造的方法,意在通过对情感的深度挖掘与细腻表演,使吴玉山这个角色更加鲜明生动.结果:上述方法的运用,不仅使吴玉山的内心世界得到揭示,也使其外在形象更加鲜明、立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结论:在塑造闽剧《双蝶扇》中吴玉山这一角色时,演员需在合理运用演剧技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角色情感,实现情感与旋律、动作、细节表现的深度融合.只有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才能塑造出更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增强闽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

    《双蝶扇》吴玉山演剧技巧角色塑造情感唱腔

    论漳州布袋木偶戏武打动作的演绎要领

    许昆煌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漳州布袋木偶戏中的武生,身手敏捷,反应极快,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洞察能力.武生走路飞快轻盈,能及时发现周围环境存在的危险,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漳州布袋木偶戏中的重要角色.但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武打动作演绎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亟待破解.例如,角色"活"起来存在难度、观众期待与演出技艺之间存在偏差、高难度武打动作需要持续提高水平等.如何持续改进,备受业界关注.方法:文章从漳州布袋木偶戏武打戏的发展演进历史、漳州布袋木偶戏武打动作演绎的技术难点、漳州布袋木偶戏武生的动作演绎要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全面剖析布袋木偶戏武生动作演绎的发展方向.结果:要塑造武生独特的表情形象,促进演绎的日常知识经验积累和技术转化,同时创新场景布局,使武打动作更加成熟.结论:漳州布袋木偶戏武生动作演绎,需要熟练做到多角色自由转换,做到一心多用,也需要重视木偶关节臂的改良,探索最佳的灵活表现方式,确保木偶造型合理美观.也需要进行技术积累,准确把握各种表情,使武生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做好演绎场景的渲染与技术协同,进一步提高数字技术在木偶武生形象中的运用层次,真正使布袋木偶戏的武生动作敏捷,形象生动有趣,凸显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艺术魅力.

    漳州布袋木偶戏武生武打动作演绎

    传统高甲戏与现代戏曲的融合创新探究——以《围头新娘》《阿旺的幸福生活》为例

    郑添龙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统高甲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与现代戏曲的融合创新对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讨中国传统高甲戏与现代戏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近年来,传统高甲戏不断创新发展,涌现出《围头新娘》《阿旺的幸福生活》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方法:文章以这两部作品为例,分析其所体现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以论证传统高甲戏与现代戏曲融合创新的可能性及现实意义.首先介绍高甲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以及现代戏曲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表演风格、唱腔音乐和舞台表现形式等.随后,深入分析《围头新娘》和《阿旺的幸福生活》两部作品中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发现其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引入新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包括融合现代表演方式、舞台技术等手段,使传统高甲戏焕发新的生命力,激发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兴趣.结果:两部作品在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传统高甲戏与现代戏曲融合提供了成功经验.结论:《围头新娘》和《阿旺的幸福生活》作为成功实例,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强调持续探索传统艺术现代化路径的重要性.

    高甲戏现代戏曲《围头新娘》《阿旺的幸福生活》融合创新

    中俄手风琴音乐文化发展状况及特征探究

    赵明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手风琴是中俄两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文章探讨中俄手风琴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及特征,并分析相关教育教学策略,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艺术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发现.方法:中俄两国在手风琴音乐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和分析中俄两国有关手风琴音乐的历史文献,开展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全面了解中俄手风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同时,对比两国手风琴音乐的教育教学模式,探讨其异同点和可借鉴之处.结果:研究发现,中俄两国手风琴音乐文化均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在教育教学方面,两国均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此外,两国手风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结论:中俄手风琴音乐文化发展状况及特征有所不同,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高校手风琴音乐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俄手风琴音乐文化发展状况特征

    论竹笛在现代闽剧伴奏中的融合与创新

    胡胜男
    12-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竹笛在现代闽剧伴奏中的融合与创新,分析竹笛在乐队编制、音乐表现及技术创新中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传统戏曲艺术形式面临现代化与多样化的挑战.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如何在现代闽剧伴奏中保持传统韵味并实现创新,是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通过回顾竹笛在传统闽剧中的应用基础,分析其在乐队编制中的功能、音色表现、演奏技巧及技术创新.通过对比分析竹笛在不同演绎阶段的变化,探讨竹笛如何与现代闽剧的整体风格、情感表达和技术需求相适应.同时,结合《双蝶扇》和《画网巾先生》剧目案例,分析竹笛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揭示竹笛在现代闽剧中突破传统、融入现代元素的路径.结果:研究发现,竹笛与闽剧音乐深度融合.通过滑音、颤音、吐音等灵活的演奏技巧,在情感渲染和戏剧情感推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在现代化乐队编制中与其他乐器协作可以让音效更富表现力.在技术创新方面,竹笛结合现代设备突破大剧场演出局限.演奏风格能随戏剧情境变化,在抒情与激烈的情节间灵活转换,既保留传统音色又丰富情感层次.结论:竹笛在现代闽剧伴奏中的融合与创新,不仅会促进传统戏曲音乐的现代化发展,也为其他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借鉴.竹笛通过技术创新和艺术融合,增强了在现代闽剧中的表现力,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竹笛闽剧伴奏融合创新

    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应用研究

    吴伊彪
    15-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集音乐、表演、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要求演唱者拥有出色的嗓音技巧,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和传递作品的主题与情感.文章旨在探讨在声乐表演中如何合理应用肢体语言,使表演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进而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让观众能够深刻理解并感受歌曲的魅力.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应用现状,明确形体语言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方式,为研究顺利开展夯实理论基础.结果: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合理运用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声乐表演水平,增强表演的观赏性,并提升观众体验.结论:在声乐表演中,为实现对肢体语言的合理应用,演唱者首先要学会灵活运用手势及面部语言,其次要注重身体姿态动作的优化,最后要重视舞台步法的调整,实现唱与演的完美融合.

    声乐表演形体语言艺术应用

    《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策略研究

    李芳屹马闻泽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实现了传统古诗词艺术在音乐领域的传承发展,使古诗词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研究歌曲《青玉案·元夕》,可以综合展现古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方式,不仅能够给演唱这首歌曲提供明确的思路,还可以给其他同类作品的创作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深耕《青玉案·元夕》的诗词文本内容,了解古诗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青玉案·元夕》的音乐乐谱,研究《青玉案·元夕》的古诗词艺术特征与音乐艺术特征.再结合目前关于《青玉案·元夕》的研究成果,深层次剖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策略.结果: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发现《青玉案·元夕》具有传统宋词上阙描景与下阕抒情的特征,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歌曲引入了传统民族音乐调式,通过多变旋律来展现内在情感变化,使文本内容与音乐元素相得益彰.结论:在演唱《青玉案·元夕》时,演唱者需要先诵读古诗词文本,掌握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适应古诗词吟唱的艺术节奏.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控制好气息,保证演唱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吐字咬字也要融入古诗词艺术特征,做好韵尾的归韵处理.在传达音乐情感时,要把控歌曲的情感主旨,结合音乐旋律与节奏,层层推进,在舞台上完美演绎音乐作品.

    《青玉案·元夕》艺术特征演唱

    从《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论董启章音乐性叙事策略

    王艺霖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成长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香港作者董启章曾自言其写作受多种风格音乐作品的影响,这些音乐的创作方法影响了其小说叙述形式的建构,成为增强文字表现力的有机成分.文章分析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中音乐性叙事的典型表现,旨在探究董启章的叙事策略在音调结构跨界影响下生成的创新之处.方法:文章以董启章提出的长篇交响诗叙事构想为参照,从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的主题内容、叙事结构、意象选用三方面切入,采用跨学科的视角横向把握小说"声部"结构多样性的表征,进而观察文学借鉴音乐的叙事艺术所达成的丰富效果.结果:文章从主题的复调织体与变奏曲式、结构的声部轮替与对位法则、意象的呼应原则与寓意演化三方面分析小说"声部"结构多样性的表征,初步得出此类音乐性叙事策略在拓展作品内容、创新空间架构及丰富文本表现力层面所发挥的效用,借助文本细读呈现出小说逐层递进、余音绕梁的叙事效果.结论:董启章将音乐融入小说架构的叙事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音乐形式的叙事风格,拓展了文学写作的可能性,创新了对历史、时空、人物关系、人性演变等宏大议题的讨论方式,进而开拓出文学表达的新路径,使读者在介入作者创设的私人化小说生态系统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共鸣与回应.

    董启章叙事策略音乐性《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唐宋时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雪景画比较研究

    李瞬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风景画的一个分支,雪景画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唐宋时期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年代跨越较大,但分别是中国和欧洲雪景画发展从初期到逐渐盛行的时间段,所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方法:文章聚焦唐宋时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雪景画,从技法、载体形式、盛行的背景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唐宋时期的雪景画以"敷粉法""留白法""弹粉法"为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以笔触的技巧、颜料叠加为主,描绘雪景.欧洲有日历画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雪景画常以日历画的一部分出现,与之相对,中国雪景画则常以四时画的形式出现.结论:结合古气候学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雪景画的流行程度与画家生活年代的气温存在相关性,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雪景画比欧洲雪景画出现得更早的原因.

    唐宋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雪景画

    颜真卿书法在李氏朝鲜的认同与传播研究

    王龙杰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自唐以来,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的代表风格之一,尤其至元明清时期,颜真卿的爱国主义人格和雄浑的书写风格在民族矛盾深刻的朝代更迭中被演化成完美的书法人格,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内迅速向四围诸国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对李氏朝鲜的书风转向具有突出作用.文章旨在探索颜真卿书法在异域传播过程中的驱动原因和历史活性状态,以探究其传播路径与文化融合经验.方法:文章采用传播学、书法文献学研究法,通过梳理和分析书法传播、风格转向、社会认同等方面的资料,着重阐述李氏朝鲜后期颜真卿书法风格的一类书写风貌、书学观点及论述,从而阐明颜真卿书法在异域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传播方式、传播心理以及转译与接受.结果:在"壬辰倭乱"背景下,颜真卿的忠烈气节被李氏朝鲜臣民奉为国家精神.颜真卿书法在李氏朝鲜得到普遍认同,其传播过程远比颜体集字碑帖、政治外交、社会教化等李氏朝鲜君臣的全体崇信复杂得多,具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结论:通过颜真卿书法在李氏朝鲜的传播与转译,可知颜真卿书法外传具有内外表现的双重性:一是颜真卿书法文化的外传具有直接性和模仿性;二是因为颜真卿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历史遭际,使其书风的异域传播在社会心理、传播需求、文化再生等方面具有深层的文化认同.

    颜真卿书法李氏朝鲜认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