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朱炳州许润琦
    221-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系统评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实施后西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实施现状.方法:从教学实施、资源配置、设施设备、考试评价、教师发展、教师认知维度编制问卷,对西安市(涵盖下辖 11 个区、两个县以及周边乡镇)共 218 名艺术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艺术学科边缘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教师发展资源匮乏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等问题.结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西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优化路径,包括构建课程监测评估机制、深化落实艺术课程改革、构建艺术教师发展生态、推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西安市中小学义务教育艺术教育

    群众文化中的合唱教学研究

    武婧
    225-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分析合唱教学现状,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旨在为改进合唱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采用综合分析法,探讨合唱教学具体方法及技巧的应用.结果:合唱对推动群众文化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合唱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群众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合唱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合唱教学中的歌曲种类单一、合唱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文章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加强合唱团管理、提升合唱团成员音乐素养、合理挑选合唱曲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以促进合唱教学长远发展.结论:合唱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合唱教学,不仅可以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还能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深入探讨合唱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推动群众合唱教学进一步发展,促进群众合唱全面发展.

    群众文化合唱教学技巧音准节奏感

    声乐作品排练课对增强高校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探究

    王艳丽
    22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声乐作品排练课对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合唱艺术的良好呈现奠定坚实基础.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讨论声乐作品排练课中团队合作的具体实践,并结合学生在排练中的沟通、协调与情感表达等具体表现,提出声乐排练课可以通过舞台实践、角色分配、加强课程设计、完善评价体系等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结果:声乐作品排练课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能通过集体排练演出,学会沟通、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团队意识.结论: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团队合作能力,高校应创新声乐排练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综合评价体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声乐作品排练课团队合作能力合唱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赵娜
    23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艺术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艺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背景、意义及路径.研究发现,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果: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探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结论: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够以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能使高校更好地应对挑战,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艺科融合视域下医学可视化研究

    施嘉雯卢毅
    234-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医学可视化的受众逐渐从专业人士扩展至社会公众.传统意义上的医学可视化主要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逐步拓大,公众逐渐成为医学可视化的目标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医学可视化的视觉表达在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并探讨艺术设计、视觉化符号在推动医学信息普及、健康教育中的潜力与价值.方法:通过梳理医学可视化的历史演变、功能特点及艺术表现形式,结合案例,探讨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可视化的核心特征与传播方式,分析医学信息的视觉传达与设计创新在推动医学科普中的应用与作用.结果:医学可视化经历了从早期手绘插图到现代技术图像的转变,由面向专业人士发展为面向公众的信息可视化工具,通过数字媒体、动画、信息图形等方式,提升了医学信息的易读性和传播效率.医学信息通过艺术语言转译为更具吸引力和易于接受的形式,为健康教育和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促进了艺术、科学与医学的跨学科融合.结论:医学可视化的受众逐渐从专业领域扩展至公众,其传播方式从单纯技术工具向富有人文关怀的艺术表达演进,实现了"科普+"与"+科普"协同发展,推动了医学科普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为公共健康知识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撑.

    医学可视化艺科融合科普数字媒体

    从《大海铭记》的舞台多媒体视频艺术论现代舞台艺术的创新趋势

    林莹莹
    237-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致力于探究舞台多媒体视频艺术的创新性运用,尤其是在《大海铭记》这部舞台剧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剖析其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促进传统舞台艺术实现创新和突破.方法:对《大海铭记》舞台剧展开深入探究,着重剖析其舞台艺术的组成、视频艺术的使用及其对观众体验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舞台设计、视频艺术以及观众互动体验的观察与分析,结合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其创新特性.结果:《大海铭记》运用多媒体视频艺术,包括全息投影、LED屏幕等,有效突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为观众展现出丰富的舞台视觉效果.该剧运用视频艺术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促进了文化与历史的传递,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舞台空间设计和视频技术相结合,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新走向,推进现代舞台艺术创新发展.《大海铭记》经由视频艺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舞台艺术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还通过创新的表现方式助力传统艺术突破.结论:多媒体视频艺术在舞台创作中的运用,已成为推动现代舞台艺术创新的关键力量.这一实践表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现代舞台艺术将愈发依赖跨学科的协作与技术的融合,创作出更加丰富的形式.

    《大海铭记》多媒体视频艺术舞台艺术创新文化

    乔姆斯基语言观与语言智能研究

    于志
    240-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讨论乔姆斯基语言观及其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智能的关系,驳斥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只强调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而完全摒弃理性主义和心智主义的发展路径,强调从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语言观中为语言智能的发展汲取智慧.方法:文章从两个层面建构乔姆斯基语言观和语言智能的联系.一方面,通过论述从传统计算语言学或自然语言处理到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范式转变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使语言智能得以继续保留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理论中获得启发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爬梳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和语言观,包括天赋假说、普遍语法和语言官能,论证乔姆斯基超前的理论预见性,其所关注的语言问题正是语言智能亟待解决的.结果:在现代语言学主流流派中,乔姆斯基的逻辑理性主义和心智主义观点尤其值得当前语言智能研究吸收借鉴.结论: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前沿研究深入交叉,语言智能逐渐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青睐.语言智能是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其发展同语言学尤其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经典理论密不可分.

    乔姆斯基语言智能语言观理性主义心智主义

    李耕壁画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实践

    刘学奎
    24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应用数字技术,对仙游县玉新书院、云山书院和瑞云祠的李耕壁画进行科学的数字化保护,以实现其数据存档、虚拟修复及多媒体展示利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方法:采用文献梳理、现场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修复、建模及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实施综合性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解李耕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其次,进行现场调查,以明确数字化保护的具体需求;再次,利用 3D扫描、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等手段,采集壁画的高精度数据;接着,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色彩管理、图像制作、模型构建等后续处理;最后,利用虚拟成像技术搭建三维空间展示平台,实现李耕壁画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结果:绘制了 78 幅李耕壁画正射影像图和病害图,完成了局部壁画虚拟修复,构建了三维展示平台.这些成果为壁画数字存档、学术研究和展示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也证明了数字技术选择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结论:数字技术在壁画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在虚拟修复过程中面临难点和挑战.

    李耕壁画数字化保护

    论人工智能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殷可澄
    246-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人工智能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带来的技术变革、艺术家角色重塑、艺术本质重新定义等问题,分析其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和挑战.方法:文章从技术变革角度出发,结合人工智能在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其对美术创作方式的革新;进一步讨论人工智能对艺术家角色转变和创作模式变迁的影响;探讨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后,给艺术本质、伦理和法律带来的挑战.结果:人工智能技术显著降低了美术创作门槛,使普通用户也能轻松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从模仿传统风格到原创视觉形式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等技术生成动态化、跨媒介的艺术形式,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然而,其在创作中仍面临技术挑战,如整体风格连贯性不足、特定艺术领域数据缺乏等问题.在伦理方面,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侵犯人类艺术家的版权,且归属权尚存争议.法律层面,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数据合法性及艺术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也面临难题.结论:人工智能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然而,技术、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挑战不容忽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与美术的深度融合将继续拓展艺术创作的边界,其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人工智能美术创作数字艺术

    超低音阵列(波束成形)技术在Our Party音乐会中的应用探究

    闵文君
    249-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超低音阵列(波束成形)技术在音乐会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超低音阵列的类型、波束成形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扩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如何优化声场覆盖和声音效果,以提高音乐会的音响质量.方法:首先介绍超低音阵列的类型及在声场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不同阵列的特点及适用场景.然后详细阐述波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扩声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在具体实验部分,以在Long Plus的Living House举办的Our Party音乐会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Soundvision对不同超低音阵列方案进行模拟,并结合现场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中,通过相位校正、波束成形技术设置等步骤,对超低音阵列的声源辐射范围和声压级进行测试和调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梯度阵列结合波束成形技术的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声源信号的均匀覆盖.在音乐会现场,超低音阵列的声压级在观众区各处基本一致,频率响应曲线表明音箱之间不存在相互掩蔽的情况.与端射阵列相比,梯度阵列能更好地抑制波瓣对舞台的影响,减少低音向舞台的泄露,确保舞台中央的低音声压级降低 15 dB或更多.结论:超低音梯度阵列结合波束成形技术在音乐会的应用,能够显著优化声场覆盖和声音效果.该技术不仅能提升观众的听觉体验,还能有效解决传统超低音扬声器在声场控制方面的不足,为大型音乐会的音响系统搭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合理的阵列设计和参数调整,可以实现声源信号的精确辐射,确保音乐会现场的音响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音乐会超低音阵列波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