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中数字虚拟人应用的新路径研究

    杜鹃杨瀚林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敦煌石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变迁,还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与传播价值.文章探讨"人文+科技"背景下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向,研究未来的虚拟空间及先进技术、平台发展下,人类对文化的可视化想象.方法:借助数字虚拟人技术、新媒体运营等手段,用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敦煌文化虚拟形象的应用场景,以跨媒体叙事赋能敦煌文化数字产品的IP运营,拓展敦煌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宽度.结果:目前已有数字虚拟人形象敦煌仙子伽瑶及其朋友乐乐大王、供养鹿小呦等形象,未来将逐步扩展并打造敦煌文物与保护相关的数字虚拟人IP群,构建以敦煌文物保护与敦煌文化传播为中心的元宇宙,改变单方面输出的展览体验,以互动性更强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群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可视化、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创新创造更多可能.结论:利用虚拟人技术,构建具有独特敦煌文化内涵的元宇宙,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发掘具有敦煌文化价值内核的数字化产品,实现文物保护的多方位共进,与大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在使公众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同时使石窟保护与现有研究成果以更加普世化的方式在当今时代绽放光彩.

    敦煌数字虚拟人文物保护文化传播

    基于可持续理论的老旧街区微更新策略研究——以五里街区为例

    徐莉孔峥王晓璇张国强...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健康、可持续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考虑未来的建设,更要充分关注大量老旧街区现存的问题.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老旧街区原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和绿化环境等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在改善居住环境、营造街道氛围等城市修补工作中,街区微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项目,研究街区现状及更新模式策略.与以往城市建设中大规模的拆迁、改建不同,老旧街区的微更新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原则.应在保留街区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考量整体空间,对相应的环境、设施、绿化等进行渐进的、小规模的微型更新.结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尊重当地独特的地域记忆,又要考虑到群体情感需要;既要突出体现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也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中界定微更新过程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美.结论: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老旧街区现状与特点,以山东省桓台县五里生活老旧街区现状为研究对象,从空间、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四个方面提出微更新研究策略,在此基础上阐述微更新的可行性与意义.将低碳理念与街区微更新相结合,通过节能减排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城市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老旧街区微更新可持续发展

    基于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看车动效设计策略研究

    李星瑞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以汽车资讯类APP的 3D虚拟看车功能为案例,旨在探索动效设计在移动端虚拟看车场景下提升用户沉浸体验方面的潜力与价值.方法:基于现有动效分类和沉浸式体验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沉浸式体验的特征,运用情感设计理论与沉浸感构建过程,构建以动效为基础的 3D虚拟看车沉浸体验模型.结果:最终基于模型提出引导类动效、展示类动效、转场类动效、反馈类动效四大动效设计策略和相应的设计方法.结论:研究成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数字化体验动效设计和用户沉浸式体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充分考虑了新技术发展趋势,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为未来的汽车数字化购车体验注入新的活力.

    虚拟看车沉浸感动效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策略

    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

    李雅舟陆王妤佳张丁睿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第一,梳理界定相关概念范围,提供灾难文学研究新视角.文章从"人"这一元素入手,提供了一个基于人的行为模式及心理机制的研究角度.第二,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学领域阐释灾难文学的内在逻辑.第三,灾难文学将意识灾害转变为灾害意识,将非理性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塑造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第四,发掘灾难下民族精神的闪现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方法:通过明确灾难文学的相关定义,梳理古今灾难文学,并与其他题材作比较得出结论.结果:提高了灾难中媒体与大众对受难者的关注度,构建了受难者的英雄形象,完善了灾难文学的叙事伦理与社会功能,提升了灾难文学的审美价值.同时立足于当代青年的危机、生命意识淡薄,学校对灾难文学不够重视的现实情况,以灾难文学的特殊性构建受难英雄的形象,加强生命教育,并拓宽灾难文学的理解空间,增强其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感染力,激发灾难文学的活力.结论:文章以灾难文学的英雄形象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灾难文学的研究和反思,构建受难者英雄形象,提升灾难文学审美价值,并据此开展生命教育,增强现代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灾难下的民族精神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灾难文学英雄形象生命意识

    空间·记忆·话语:电影《建党伟业》的三重空间叙事研究

    陈刘昱安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媒介,是唤醒观众红色记忆、弘扬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效方式.《建党伟业》作为经典红色电影之一,通过影像唤醒观众对于建党的历史记忆,在为观众提供身份认同的同时弘扬建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法:根据电影所构建的空间,将《建党伟业》的空间分为叙事空间、心理空间、意义空间,探索电影空间叙事与观众文化记忆间的关系,使电影中蕴含的建党精神与红色记忆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被重新唤醒.结果:在《建党伟业》建构的叙事空间中,提取画面空间的视觉符号,直观建构起观众的记忆场域;利用声音的空间叙事效果,延续视觉空间的间隙,弥补断裂的记忆空间;运用镜头运动的空间叙事,巧妙营造动态真实,有效强化观众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心理空间中,触发观众一系列复杂的认知,唤醒潜藏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意义空间中,体现红色记忆与国家话语的深层表达.结论:《建党伟业》通过空间叙事不断营造建党过程这段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建构出叙事、心理和意义三重空间,使观众潜藏的文化记忆被不断唤醒、重塑、加深,使观众沉浸于电影的同时,重新激起对现实的感情以及对当下的思考,从而达到影像艺术欣赏与爱国教育的双重目的.

    《建党伟业》空间叙事红色记忆

    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探究

    袁巾茗张仲言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石涛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方法:分析石涛的创新表现技法和与自然的融合境界.结果:石涛的创新打破了中国画界的封闭局面,为之后的中国画艺术开启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他勇于质疑和反思画坛现状的精神,以及独特的表现技法和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给当代艺术家在思考艺术发展现状和处理继承与发展之间关系等方面带来了重大启示.结论:石涛的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他将继续激励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艺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石涛的创新在当时的中国画界引起了轰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画艺术带来了新气象.他勇于质疑和反思画坛现状的精神,激励了后来的艺术家们对传统的思考和突破.石涛创新的表现技法对中国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创新的表现技法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激发了他们对艺术表达多样化和自由化的追求.同时,石涛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与自然的融合上.他深入研究自然景观,将自然的美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画作表现出来.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启示了当代艺术家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关怀时,要注重与自然的互动和共生.

    石涛创新精神"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艺术绘画

    基于生成艺术的黔西南背扇设计创新路径研究

    巫启璇刘锟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基于生成艺术,创新黔西南背扇设计,包括改变背扇的图案形式、媒介载体、互动方式、技术应用以及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方法:文章深入分析生成艺术的特点以及黔西南背扇的文化内涵,提出一套基于生成艺术的背扇设计方法和原则,协调生成艺术的创新性与背扇传统文化特点,从而凸显设计的文化内涵.此外,还结合案例研究,以展示生成艺术在背扇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结果:生成艺术对背扇设计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生成艺术可以为背扇设计开拓新的维度,如图案形式、媒介载体、互动方式和技术应用,促进背扇产业的多维创新发展.结论:生成艺术在背扇设计中的应用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商业化、与传统的冲突及价值评价困难.传承背扇的工艺精神和艺术内涵,应充分解读和传播背扇作品的文化背景及艺术价值,以确保背扇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艺术品质的提升.

    背扇生成艺术设计创新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当代商业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实践探析

    张炜黄梦薇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升级为全球性的巨大挑战.人类活动和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商业建筑比如售楼中心也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售楼中心的转型迫在眉睫,必须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采用创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同时加强生态景观规划,打造宜人的户外空间.结果: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结论:将可持续设计原则应用于售楼中心转型项目中,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还有助于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可持续性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以确保建筑的持久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可持续设计商业建筑环境设计再利用

    生态纺织艺术与STEM教育:交叉学科的对话

    柴佳彤汤力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索生态纺织艺术与STEM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学科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创新且实用的教育经验.方法:文章对生态纺织艺术的发展史以及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进行梳理,设计实施一个名为"从农田到时装秀"的跨学科项目.该项目鼓励学生深入农田,选择和采集生态纺织材料,利用STEM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最终完成一个环保时装作品,并在时装秀中展示.结果:生态纺织艺术与STEM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学生通过项目不仅能学到生态纺织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还能够了解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结论:将生态纺织艺术与STEM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且实用的教育体验.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助于他们建立一个更完整和系统的世界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态纺织艺术与STEM教育的融合将给未来的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态纺织艺术STEM教育交叉学科

    一"纸"辛酸泪:《灭籍记》的"存在"解读

    汪喜媚陈佳冀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灭籍记》作为范小青的长篇力作,在其创作谱系中占有独特地位,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籍"为中心,讲述了几代人寻籍、灭籍的故事,多维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真实景观和个体的生存境遇,具有极强的当代感和现实性.文章通过对《灭籍记》的"存在"进行解读,以揭露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种种"存在"困境.方法:文章从《灭籍记》中的"籍"切入,结合文本细读、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对其中的系列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追问,捕捉隐藏于社会繁杂表象背后的现实本质,体悟范小青别具一格的书写艺术和创作理念.结果:《灭籍记》中,"籍"多以"纸"作为主要载体,在串联人物视角、推动叙事进程等小说故事层与话语层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套完整严密且不可撼动的符号系统,其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表明现代人正在历史与生命等不同层面遭受着难以承受的"灭籍"之痛,揭示了现代身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肆意僭越和异化人的主体意识的悖谬性.结论:范小青借一个个荒诞的"灭籍"故事,推动了对历史书写和自我存在等问题的反思以及出路探寻,彰显了其对现代化进程中现实与人性的敏锐感知,既实现了对"人的文学"这一传统的继承,又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先锋意识,用满"纸"的辛酸泪与荒诞感,提醒人们时刻不忘审视自我存在的意义.

    《灭籍记》"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