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及内在意蕴探究

    王纪元金雪钰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吴敬梓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入思考,描绘了科举体系下儒林士子们的生活轨迹,通过捕捉这些人物可笑又可悲的瞬间来进行委婉却尖锐的讽刺.方法:这部小说广泛地描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八股考试制度下儒林士子们的各种面貌.它凭借独特的诠释方式,彰显主题的多样化特征,同时客观描述了作者对未来探索的心路历程,于儒林外的贫民社会中寻找知识分子及社会的出路.结果:这部小说在讽刺艺术方面,采取了精湛的白话表达,围绕真实的艺术主题,通过细节描绘来塑造角色;巧妙地融入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喜元素,将其与历史上的其他讽刺作品区别开来,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小说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角色,并通过细腻的描绘来重新呈现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它的价值远超于此,特别是在叙事视角上,它融合了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多种叙事视角,赋予了文本丰富的艺术含义,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使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意义,还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讽刺文学的创作带来了启发.结论:《儒林外史》在小说形式和内在意蕴上超越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革新了中国小说的基本诉求,具有极大的文化容量.

    《儒林外史》主题讽刺叙事方式

    昆曲旦角角色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莹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昆曲旦角角色在文创产品中的艺术意义与形象语言,总结昆曲旦角角色在文创设计中的真实性与审美性、识别性与艺术性、创新性与时代感的审美准则,为同类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促进昆曲文化的传播,提高昆曲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方法:系统分类和归纳昆曲旦角角色,发现并总结昆曲旦角角色的形象元素、妆容,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各个视角甄选出昆曲旦角角色中最具特点的视觉要素.将现代生活理念与设计相联系,提升设计的意义和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此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并重新设计造型,应用于昆曲旦角角色文创设计——调味罐的设计案例中.结果:结合昆曲旦角角色佩戴的帽子以及面部妆容等样式,与调料罐相结合,制作出一套以头部为整体、帽子与帽饰为盖、人物面部为罐身的昆曲文创调料罐套组.结论:通过分析和实践,将提取的视觉元素运用于文创设计中,把昆曲文化与创意产品相结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戏曲文化,让人们进一步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和当代艺术价值.

    昆曲旦角角色文化内涵造型语言文创产品设计

    武汉水文化城市品牌建设的内涵、价值与构建路径研究

    饶鉴李畅宇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武汉市政府积极推进水文化城市品牌建设,促使城市的水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文章旨在深入研究武汉水文化城市品牌建设的内涵和价值,并为武汉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具体指导和战略方向.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观点法,全面探讨武汉水文化的关键内涵,分析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关的构建路径和策略.结果:文章详细阐述了武汉水文化的特质,包括传承智慧、水域丰盈、治江兴城、江城诗韵等,以及武汉水文化城市品牌建设的价值,包括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以及促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结论:文章强调构建路径的关键要素,包括挖掘城市独特性、塑造水文化城市品牌形象、强化文化推广和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些建议将有助于武汉更好地展示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通过品牌的全面构建和推广,武汉水文化将持续焕发魅力,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夯实基础,为城市的可持续繁荣注入新动力.

    武汉水文化城市品牌建设

    基于倾斜摄影的实景三维建模技术研究与实践

    高晓林张辉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园区、数字工厂、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具有真实纹理的地面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具有建模速度快、真实纹理强、生产成本低、模型精度高等特点,现已成为主流的实景三维模型生成方式,通过倾斜摄影技术对大遗址文化进行三维重建的方式逐渐被广泛接受.方法:文章以唐桥陵为实景三维建模研究对象,介绍倾斜摄影技术在前期各工作环节的应用步骤和方法,探讨倾斜摄影技术在实景三维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结果: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优化处理产出的唐桥陵实景三维模型,再将其与Unity 3D平台结合,通过一定的信息可视化和交互设计,设计进入神道、导游模式、面积测量、光影变化、720°全景展示等交互功能,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唐陵的地理概况、陵园构造和三维模型信息,为唐陵文化的宣传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结论:通过搭建唐桥陵实景三维平台,对唐陵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填补了唐代帝陵在实景三维领域的空白,为其他文化遗产建模研究及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实例和一定的参考.

    倾斜摄影实景三维交互设计

    生生美学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街道的设计研究

    刘海玲罗曼
    46-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与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扩大,现代城市的发展进入增量建设向存量品质提升过渡的新时代,这表明城市更新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研究如何提升城市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并激发公众的广泛社会参与意识,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新时期城市的不断发展将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鲜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追求的显性表达.公共艺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定位,寻求与文化的融合,并寻找与公众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方法:文章以生生美学视角为切入点,将城市街道中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融合现代之转化应用的生生美学理念为研究内容,探讨生生美学与城市街道公共艺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和表达方法.结果:文章提出构建具有生生美学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艺术设计策略,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新的途径.结论:加强城市设计至关重要,其中城市街道设计被视为主要的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内涵.

    生生美学公共艺术街道空间

    艺术乡建中的情感共同体建构探析

    冯超张凌然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解决乡村发展困难等问题,将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发展中,成为一种新型的乡村建设方式.艺术设计创造力强,能够整合乡村资源、改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然而,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村民主体性缺失、人才紧缺、文化活动表面化等问题.方法:文章从艺术乡建中"艺术—村民—乡村"的情感认同角度出发,采用理论性研究、分析实际案例、实地调研等方式,挖掘艺术的潜力,构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解决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情感化设计与艺术教育.在情感化设计中,要简化村民的认知过程与满足其情感需求等.同时,要加强乡村的情感化建设,主要包括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尊重和保护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等方面.在艺术教育方面,要向村民普及艺术文化基础知识,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减少年轻劳动力流失等.结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应从多方面予以考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村民、乡村之间的情感共同体构建也是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结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乡村振兴艺术情感化设计

    文本生成式绘画的创作主体性及创造力研究

    张笑娟
    52-5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推动了科技与艺术的交融.在绘画领域引入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是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是绘画界对人工智能的尝试,为绘画艺术带来了创新性和无限可能性.文本生成式高清图像与超乎想象的绘画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绘画在创作表现上的多维思考.如何理解文本生成式绘画的创作主体性及创造力,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方法:为深入探讨文本生成式绘画的创作主体性及创造力,文章通过梳理文本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的创作过程,分别从人类与技术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入手,分析文本生成式绘画中的创作主体性及创造力问题,阐明文本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创作主体性的动态变化关系,总结人类与人工智能模型在该创作中发挥创造力的衡量方式及具体途径,并引入人机协同艺术概念及特点,展望其未来.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人类与技术在人工智能绘画创作中并无绝对主体性,二者的创作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创作地位视具体参与方式及程度而定,只能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结论:在艺术创作领域,人机协同是艺术创作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人机协同艺术将有望引领人类迈入"全民艺术家"时代,实现艺术"民主化".

    文本生成式绘画人工智能创作主体性创造力人机协同艺术

    幼儿韵律操编创中融入不同民族舞蹈元素的策略研究

    杨晓乐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如何将我国不同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幼儿韵律操编创中,丰富和拓展幼儿韵律操的内容,实现提升韵律操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幼儿参与和练习韵律操的积极性、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的目标.方法:文章在撰写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从更新编创观念、遵循创编原则、建立专业教师与带班教师协同创编模式、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选择便于幼儿合作的队形这五个方面研究策略和方法.结果:推动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幼儿韵律操编创中,不仅在幼儿韵律操编创中实现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创新,更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具体实践经验借鉴.结论:将民族舞蹈元素引入韵律操编创中,可以改善当前学前教育韵律操活动开展效果不佳的情况,具体为幼儿韵律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幼儿通过韵律操练习,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显著提高,且更有助于民族舞蹈等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接续传播.在学前教育范畴内,通过研究韵律操,可以有效增进不同专业教师间的专业知识交流,提高带班教师的舞蹈修养,丰富舞蹈专业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幼儿韵律操民族舞蹈编创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和声启蒙教学探析

    陈风淋田果
    59-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和声能够直接体现音乐的情感色彩和作曲家的个性,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堂不应忽视和声的启蒙教学.和声的启蒙教学应利用儿童的听觉与情绪感知能力,充分调动其感官.文章探寻在儿童听力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建立和声音感,避免枯燥且脱离和声音响的理论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方法:通过调查国内和声教学现状,分析和声启蒙滞后的原因.并借鉴母语的学习规律,在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阐述先进行听觉训练后进行理论构建的和声教学更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念.结果:借鉴母语学习规律,以"听—唱—辨—用"的顺序进行和声启蒙,使和声教学更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紧扣小学音乐教材,使学生能用立体的音乐思维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将和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结论:和声教学不局限于高等院校专业音乐学习阶段,也适用于普及音乐教育的小学音乐课堂.和声听觉的建立有助于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唱和声让艺术表现更有深度,从和声的听辨中还能促进文化理解,和声的运用为创意实践提供灵感,将和声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和声教学小学音乐"母语式"教学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究

    吴静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方法: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总结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乡村空间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包括社区参与、文化记忆、环境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等.同时,讨论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实施和管理.结果:通过加强研究和实践,公共艺术可以为乡村带来美学享受,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提升,推动乡村振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结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需要注重地方文化与创意的融合,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社区参与和合作.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的特点和环境,注重文化传承和环境融合,促进乡村社区的参与和合作,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要开展资金支持和维护工作,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和制度,确保公共艺术的长期发展.研究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的策略,可以进一步拓展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公共艺术乡村空间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