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肇兴侗族鱼纹的特征及其向心力研究

    卢达极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侗族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服饰、侗歌、建筑、节日等传承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自古以来,鱼一直是侗族人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鱼纹则成了侗族最具标志性的纹样之一.但鱼纹在使用过程中,含义逐渐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是民族文化的遗憾.文章旨在考察肇兴侗族鱼纹的特点,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方法:文章以黎平县肇兴侗寨为考察地,利用图像资源、侗族古歌和相关文献,分析鱼纹的来源,总结蜡染、刺绣与银饰中鱼纹的视觉特征,最后将鱼纹置入侗族的文化背景中了解其背后的含义,探寻其蕴含的民族向心力.结果:总结鱼纹尤其是鱼的组合形态的视觉特征,深入探究其内在含义,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关于侗族鱼文化的研究较少,文章聚焦贵州最大的侗寨展开鱼纹研究,旨在为其他地区侗族的鱼纹研究提供参考.结论:单个鱼纹常与其他纹样组合,双鱼纹与多鱼纹较多,鱼首相对的鱼纹在视觉上容易呈现出朝向中心的力.在侗族古歌、文献、博物馆资料中得知,鱼纹背后承载着肇兴侗族对民族繁衍和团结的朴素愿望,这种民族向心力与鱼纹的视觉向心力相呼应.

    肇兴侗族鱼纹向心力

    清代与民国闽潮地区粿印兴盛因素及审美溯源

    林婧雅廖曦
    4-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闽潮地区的粿印在清代、民国时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现存的粿印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其风格独特、造型多样、纹样丰富,造就了闽潮地区食物器具独特的审美和风格特征并影响至今.文章旨在探究闽潮地区粿印在清代与民国时期发展繁盛的因素及发展过程中的审美历史溯源.方法:文章通过研读与实地走访的方式,综合考虑地理人文、历史语言、民俗信仰、研究对象等因素,从自然条件、人口迁徙历史、地方性饮食文化、宗族观念等角度对粿印进行审美溯源,并分析其造型特征、纹样规律背后的题材来源和民间设计观.结果:研究表明,闽潮地区依山傍海的自然资源、清以后出口转内销的经济贸易、中原和越族文化以及当地宗族和祭祀文化的留存等,都是粿印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东南古越族的原始崇拜、中原自然崇拜、东南沿海海洋文化和闽潮地区的木雕艺术,对粿印审美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有所融合.结论:粿印既是粿品生产工具,又是一方独立的艺术品,蕴含闽潮地区的历史底蕴和民间审美.食物器具的历史发展与艺术审美所承载的传统民间生活美学,透过粿印的创作元素及模具刻印所呈现,对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地域性饮食器具的发展历史和民间审美有着重要意义.

    粿印糕饼印闽潮闽南文化潮汕文化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研究

    王子炎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古代建筑中,柱础石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白集汉墓羊型柱础承载着汉代的建筑痕迹和文化,体现了汉代人民对羊和柱础的理解.文章深入研究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揭示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柱础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及羊在汉代的象征意义,文章结合汉代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汉代石雕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以羊型柱础石为代表的动物形态雕塑最为突出.羊型柱础石的制作工艺精湛且复杂,充分体现了汉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柱础石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形式,体现了汉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研究羊型柱础石对于深入了解汉代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汉代墓室中,羊代表着对逝者的美好祝福与祈愿,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既体现了徐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信仰观念.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造型和雕刻工艺,还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建筑汉代墓葬

    论焦氏"心象说"对于斯氏"性格化"形象创造的再发展

    钟庆旻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梳理焦菊隐先生"心象说"对斯氏体系中的重要理论观点的继承发展,打破一些长期存在的误区,探析"心象说"的核心观点.方法:文章通过对斯氏"种子论""内心视像""构思"等国外理论进行探究,结合焦菊隐先生以人艺学派为代表的舞台实践,归纳出"心象说"这套孕育出"心象"再"练"化到人物中的创造角色的方法.结果:该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斯氏"性格化"形象创造的方法论进行提炼与改进,对斯氏"性格化"所要求的美学观点与路线加以继承与发展所形成的成果,为促使演员自觉、有方法地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创造出的适用于我国话剧民族化的演剧方式.结论:直至今日,以焦菊隐先生为代表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仍然在运用"心象说"的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使斯氏体系在民族化、时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心象说"作为现实主义的"常青树",矗立在我国话剧艺术的百花园之中,这是我国话剧实现民族化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光荣.

    "心象说"民族化性格化创造种子论内心视像

    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之比较

    吴子瑜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探讨二者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的意义.方法:将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即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进行对比性研究,并从文体学角度出发对《典论·论文》与《文赋》的文体观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研究.文章首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社会政治形势下的文体学背景;其次,进一步探究《典论·论文》与《文赋》文体观的相似之处,通过文学与"本同"、作家与"偏才"、文章与"体性"三个方面分别阐释;再次,对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文体观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主要通过文体类别、文学功用以及写作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对比探讨;最后,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指出二者在文体学史上的意义.结果: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在作家、文本体裁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文体类别、文学功用以及写作技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发展史上可谓承前启后的关系,标志着文体学意识的觉醒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繁荣时期.结论: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的对比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具有深刻的意义,从中不仅可见文学地位的逐渐提高,还可见文体学意识的觉醒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典论·论文》《文赋》文体观文学理论

    论黄庭坚诗歌中的"江湖"意象

    廖泽宇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黄庭坚诗歌中存在的"江湖"意象.方法:通过分析江湖的景与情思、江湖的梦与隐逸、江湖的成因与价值,讨论"江湖"意象.结果:"江湖"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被文人反复吟咏.北宋诗人黄庭坚笔下的"江湖"充分展现了其沉浮仕途中的心态与愿景,从对家乡的思怀、对文人唱和的追忆到对脱离官场、归隐江湖的向往,"江湖"意象贯穿其创作始终,其生成受到诗人故土风情、佛道思想、坎坷仕途的影响.结论: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进入自觉艺术审美阶段的第一个重要范畴,能够确保诗歌语境更加富有象征性、情感性以及审美性.在某种程度上,诗歌的创作和构思是一种意象的连接和选择方式,诗歌的意象结构较为丰富且灵活多变,这也是诗人的创作别具风格的关键.黄庭坚重视对诗法的研炼,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语言与意象的能力,他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创建了很多较为独特的意象组合,如并置式意象组合能够利用时空之间所具有的跳跃性进行意象搭配,以此起到丰富诗歌艺术层次的作用,并且在对比式意象组合过程中,会利用抽象和具体、动态和静态等方式传达情意.黄庭坚诗中的这片"江湖"为两宋留下了丰富的隐逸诗作,拓展了自古以来对"江湖"意象的书写,值得后世深入探究.

    黄庭坚"江湖"意象隐逸诗

    海洋、地域文化与生命哲学——从新南方写作论蔡崇达的《命运》

    王思佳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蔡崇达的小说《命运》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思考,呈现了一个充满韵味和思想内涵的世界,其为探索海洋在小说文本中被赋予的意象、独特地域文化作为文本展开背景的意义及生命哲学的呈现而创作.方法: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主题,揭示海洋、地域文化、生命哲学三大主题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内涵,同时展现了蔡崇达作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另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内容与理论相结合,论述主题的意义和作用.结果:顺应"新南方写作"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潮流,从"南部以南"地区出发,完成了海洋叙事与文化叙事的结合.通过对海洋、地域文化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他以海洋为象征,充分展现了海作为命运的载体在文中所承载的意蕴.以闽南地域作为故事开展的背景,为新南方写作的发展提供典型的文学范本,从宗教与神明信仰及民俗文化两个角度出发,揭开神秘的闽南文化面纱,拉近读者与独特地域文化之间的距离.《命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且层次丰富,透过阿太的人生传递了苦难中的生命哲学,即如何正常且有意义地死去.阿太在她百年的人生中交出了答卷.结论:《命运》是一部深入探讨海洋、地域文化和生命哲学的作品,以深邃的主题和细腻的描绘手法,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来理解和审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以海洋为象征,表现了生活的起伏波折,以南方地域文化为载体,呈现了人们对命运的坚韧和柔情.

    新南方写作海洋叙事地域文化生命哲学《命运》

    论双雪涛呈现创伤的艺术方法

    王旭瑛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以双雪涛、郑执、班宇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在文坛颇受关注,他们将目光聚焦特定人群,多描写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东北人民的奋斗和挣扎.其中双雪涛的作品令人瞩目,很受读者欢迎.文学作品是书写记录创伤的载体之一,文学与创伤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旨在研究双雪涛呈现创伤的艺术方法,探究其创伤书写中广阔的艺术空间.方法: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就双雪涛对东北故乡的创伤书写展开分析,从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文本之下的蕴含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呈现创伤的多种艺术手法,分析其如何再现时代与时节的寒冬中人物的经历与思考.结果:双雪涛并不高产,但始终坚持严肃文学的创作姿态,无论是其多样的叙述方式,还是文本之下的无穷蕴含,都让人们看到了"下岗潮"中的芸芸众生,看到了"共和国长子"的成就与牺牲.结论:双雪涛对故乡的创伤书写是成功的,表层通过悬念的设置与叙事留白,以及采用多个主体分别叙事造成视角转换,使作品呈现出悬而未决、时空跳跃之感;深层通过赋予东北故乡深厚内涵,以及赋予一草一木丰富的指涉意义,使作品达到内蕴丰厚、回味无穷之境.

    双雪涛创伤书写艺术方法

    以接受美学探析东西小说《回响》魅力之源

    邓志连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析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东西小说《回响》的魅力,找出其获得文化界认可与获得广大读者青睐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成功例子能否给当下的小说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审美研究理论,对东西小说《回响》中的叙述策略进行分析,挖掘其成功的原因.《回响》以刑侦和情侦两条线交叉进行叙述,既带有推理和悬疑色彩,又极具生活气息,满足了绝大部分读者的"期待视野".小说文本的"召唤结构"极具吸引力,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填补受害人夏冰清和刑警冉咚咚所留下的缝隙.结果:《回响》成功结合了精英阅读和大众阅读的需求,融合了推理、悬疑、心理、谋杀、探案、婚姻、出轨等众多元素,既深刻地剖析人性,又不失趣味性.《回响》满足了大众的"期待视野",合理使用"召唤结构"引导读者参与,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对人性、社会心理的关注符合社会现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结论: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东西小说《回响》的魅力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并非背道而驰,同时考虑到精英和大众的小说创作更容易获得成功.现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深刻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同时,可以把当下读者的阅读审美习惯考虑到创作中去.

    "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小说《回响》

    《新中国未来记》叙事模式分析

    陶宇佳
    28-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晚清之际,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小说地位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小说创作.李欧梵曾提到,在(现代性)兴起之前有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想象的过程是一种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说和报纸是非常重要的两种载体,晚清报刊的兴盛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文人通过报刊针砭时弊、辛辣讽刺,企图在面向大众的报刊中寻求认同感,营造一种"虚空的共时性",而当读者阅读时,会拥有共同的日常生活、共同的日常时间之感,从而达到共同想象的目的.方法:梁启超在中国近现代第一份以登载小说为主的杂志《新小说》的第一号第一篇连载《新中国未来记》,展示了其政治抱负和学术理念.他在小说叙事中构建了层层嵌套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一层级中对叙述主体进行一定的创新,引入"演讲呼告"与"一问一驳"的独特文体形式,借助大段政论文字,体现其"发表政见,商榷国计"的写作目的.结果:文章对小说中各叙述层级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梁启超在小说写作中的新实践与新探索.结论:《新中国未来记》继承与创新了传统叙事模式,梁启超用文学外衣包裹先进的政治理念,在新旧交杂的叙事模式下,打造虚实相间的阅读效果,传递出对未来社会的独特构想与无限期待.

    《新中国未来记》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叙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