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可视化创新模式构建探究

    吴媛媛刘政艺张梓莹任雨辰...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可视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文章探析乡村文化可视化的意义,研究乡村文化可视化设计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分析当下乡村文化可视化的常见方式,选择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运用元素归纳、符号提取、意蕴抽象等设计方法,对乡村地区的地形景观、自然资源、传统技艺等元素进行挖掘,提炼出图形、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为当下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形象建构提供借鉴.结果:通过对乡村地区的显性地域文化和隐性地域文化的提炼总结,共设计出三个乡村标志,打造个性鲜明的乡村形象.结论:将地域文化元素应用于乡村标志设计中,能够避免乡村形象的同质化和单一化.乡村文化的可视化设计应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以地方精神为引领,注重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多维度挖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拥抱当代人的生活,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提升乡村形象的可识别性,实现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也为未来乡村文化的设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可视化设计创新

    基于儿童行为导向的医疗科普玩具设计研究

    周祺任梦瑶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立足儿童行为导向视角,研究儿童行为特征在医疗科普玩具中的应用.结合儿童医疗科普玩具的设计现状,总结后疫情时代医疗科普的重要性.方法:通过社会背景调研以及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行为特征得出,市场上的儿童产品已无法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以学龄儿童行为特征和行为引导为指导,分析现有的医疗科普玩具,总结儿童医疗科普玩具的设计趋势,使儿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活医疗常识,提前预防和了解相关疾病的由来以及应急处理方式,为同类儿童玩具的设计开发提供借鉴.结果:目前的儿童医疗科普类玩具专业性较强,方式单一,对儿童的普及程度较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科普教育效果.因此儿童产品设计必须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日常习惯的养成,并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在玩耍过程中进行劝导,助力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掌握相应常识.结论:为有效缓解学龄儿童及家长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理论分析儿童每个阶段的行为特点.首先,研究学龄前儿童在日常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设计实践引导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其次,通过游戏教育儿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行为导向学龄前儿童医疗科普玩具

    《本草纲目》金陵版矿物药图像艺术特征研究

    杨卫华
    110-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草图像是中国古代画家描绘药物形态、炮制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图像,研究本草图像的艺术特征,可以使传统绘画艺术向实用层面渗透与发展.方法:《本草纲目》是中国历代本草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文章通过研究《本草纲目》矿物药图像,将其与宋代《证类本草》图像形式及矿物实物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征及演变.结果:研究发现,《本草纲目》金陵版矿物药图像主要分成三种:矿藏图、矿物图、生产加工场景图.从表现形式上看,矿藏图与矿床的自然状态不能对应,无法识别矿藏地带的岩体构造、片理结构、晶质状态、颗粒大小等;矿物图的外轮廓形态较为笼统,矿物的解理、断口、色彩、明暗、透明度、光泽等重要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只有文字内容的示意;生产加工场景图的环境场景大幅简化,图实不能对应.结论:这种写意化的本草图像形式,打破了宋代以来本草图像以图模物的常理.《本草纲目》图像形式写意化的原因在于作者李建元和李建木都不是专业画师,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受到明代"利家"画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本草插图源于对古代本草图像的临仿,但是这种临仿,更多是一种文人"利家"式的转换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草图像的艺术形式中,明显体现了艺术思潮的变迁.

    《本草纲目》药材图像写意利家

    基于培养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绘画能力测验研究——以建筑设计类专业美术课程为例

    李欣芸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开展高职美术教育的关键.文章旨在开发课前绘画能力测验工具,工具模型借鉴"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同时将其他美术评价指标作为参考依据,结合不同高职学生绘画基础不同的特性来建构.该工具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绘画基础水平以及绘画中的优缺点.方法:研究主要运用教育实证方法,测试工具指标拥有 4 个一级维度,分别是造型能力、绘画表达、艺术素养、美育态度,11 个二级指标根据专业特性分配不同的权重.学生根据测试题目进行绘制后,教师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有效测试问卷共 120 份,文章选取极具特色的 4 名学生的测试卷进行分析解读,发现学生测试得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美术潜能.结果:通过该绘画测试工具以及设置美术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在课中因材施教,利用返回式计划对课堂学业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最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推动优质课堂和高效学习服务.结论:文章通过指标设置、实施、再修正,检验指标的可实施性,最终完成了针对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绘画能力水平测验工具开发,该指标的设置对高职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具有可推广性、可复制性,弥补了高职美术评价的缺失.

    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美术课程绘画能力测验

    基于身心康养视角的农旅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卢渊王琴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与农旅综合体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基于此背景,生态康养旅游开始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旅综合体快速发展的新风口.区别于传统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的受众群体更多是一些选择到乡村进行生态康养活动的亚健康人群或是残障人群.方法:文章从身心康养理念的内涵出发,在详细论述农旅综合体康养功能实现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索农旅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路径,以期满足更多乡村旅游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并推动乡村旅游及农业综合体更好发展.结果:最初康复景观主要出现在一些规模化的养老场所,与城市的医疗机构、公园基地等进行联合,在后续的发展中才逐渐融合风景旅游区,最后演变为康复花园.农旅综合体康养项目属于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将康养理念与田园自然风光有效融合,以现代审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结论:基于农旅综合体景观的乡村康养是一种新型康养方式,是指人通过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方式,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与健康养护,修身养性、享受人生,最终达到精神愉悦、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身心康养农旅综合体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贵阳城建筑遗产类型多样性数量特征研究

    罗栎媛李效梅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析文化线路城市建筑遗产类型构成并厘清其各时期的多样性特征,文章对宪章进行阐释并结合系统、整体的关系开展文化线路建筑遗产群研究,提出建筑遗产文化类型研究技术路线,以更好地对城市建筑遗产进行识别与多样性保护.方法: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的整体性理念,梳理古苗疆走廊节点城市贵阳城现存的 53 处建筑遗产与其文化类型,并应用香浓指数、辛普森指数以及均匀度等生态学指标,构建贵阳城建筑遗产类型多样性数量特征体系.结果:根据贵阳城建筑遗产文化源流分析,将其分为土著、融合、移民、外国及三线文化五大文化类型.在多样性数量特征上,一是多度方面,清时期的数量最多 175 处,元时期数量最少 12 处,现代数量 53 处;二是类型丰度方面,建国至今最多,有 5 种类型;三是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方面,当代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布均匀度指数也最高.结论: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期贵阳城建筑遗产数量具有多样性特征.结合历史时期各类型建筑遗产研究结果,针对当代稀少濒危的建筑遗产类型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拓展城市建筑遗产理论研究,为贵阳城文化线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方法.

    文化线路建筑遗产类型多样性贵阳城

    清末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的定位及转向研究

    赵琳崔蓉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清末民国时期是现代小学书法教育创立和发展的时期.文章旨在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的研究,对课程定位及转向进行分析,为当下小学书法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以清末民国不同学制时期的小学书法教育内容为研究对象,从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视角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梳理清末民国时期书法与小学语文的关系,探究它们经历的并列、合并和"貌合神离"三个阶段.结果:清末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在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位和任务.清末和民国初期,小学书法教育继承蒙学书法教育,定位书法辅助小学语文的识字和写字学习;壬寅学制至壬子癸丑学制时期,小学书法教育定位小学语文课程的汉字工具性书写,书法课程的功能单一;壬戌学制时期,小学书法教育强调书法的社会实用目标,强调书法的美观标准.结论:自壬戌学制开始,小学书法教育便与小学语文脱离联系,转向社会生活和职业实用需求,小学书法课程标准演变为独立的小学书法课程标准.清末民国时期,小学书法教育建构了现代小学书法教育体制,既有承续传统蒙学书法教育之劳,将硬笔书写纳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又有开创现代小学书法教育之功.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书法定位

    "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探析

    高永鹏孙雅昕阚玉帆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析"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为河北省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后梳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包括加强保护与传承、提高国内外地位、完善发掘机制、推动融媒体发展等方面.结果: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是河北省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具有深厚的历史性、丰富多样性和强烈的创新性,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双创"背景下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结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要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认清文化价值,发挥文化作用,同时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借鉴借力、创新创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为河北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昌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舞蹈美育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马静李雨荠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舞蹈美育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文章旨在探讨舞蹈美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选取 100 名舞蹈美育课非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衡量评估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对舞蹈美育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归纳舞蹈美育课在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研究发现,舞蹈美育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资源与环境尚不健全,制约了高校美育手段的多元化与创新,影响了高校舞蹈教育的整体质量;二是高校参与美育课的学生对舞蹈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够,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缺乏审美情趣.结论:舞蹈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立足舞蹈学科特色,从学生心理和硬件因素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美育的想法,并根据调查结果为这一创新模式提供依据,同时希望这一举措能为高校美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创新思路.

    舞蹈美育教育教学应用

    中国史前至高神之"太阳神"刻绘符号溯源

    刘瑾怡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史前至高神"太阳神"是原始先民太阳崇拜的物化表现,其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自然灵崇拜阶段.方法:文章在结合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的基础上,立足图案学并吸收当前先进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刻绘符号为线索,以图案和器物为参照,对"太阳神"图案进行神话叙事的溯源和考古语境的还原.由此总结出太阳崇拜在历经未有火化、天然之火、人造之火、日为火主四个阶段后,终于在傩崇拜阶段,以"太阳神"刻绘符号的形式贯穿、融合于"神""巫""器"图案的结论.结果: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太阳神"像,并非"神",而是"人"——佩戴傩面的巫觋.其由以原始至高神刻绘符号主导的主图腾神图案发展而来,因此被其所主导;而"神"像又支配着祭仪及其他器物的造型、图案和功用等.这说明"神—器—巫"的图案互动模式已基本定型.傩崇拜阶段的"太阳神"刻绘符号及其延伸图案仍处于象征型艺术的幻想阶段,即真正象征的前夕.结论:原始刻绘符号是原始先民有意刻绘而成,虽未具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性,但发掘其渊源和背后意志符合 20 世纪陈之佛先生提出的"表号图案"这一概念对"艺术的根源"的探索目的.因此,此次研究还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详细深入的考据.

    "太阳神"刻绘符号象征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