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旅融合背景下紫砂文创的设计研究

    李玉
    199-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针对紫砂文创现存的发展问题,如设计创新不足、品牌意识淡薄、宣传渠道单一等,结合茶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探究当前时代语境下宜兴紫砂的文创设计路径.方法:文章使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首先梳理了近年来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接着剖析了饮茶史角度下宜兴紫砂与本土茶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演变.笔者在研究日本民艺相关内容时,前往日本的多家茶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也与国内标志性的创新茶饮品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得出,构建茶与文创的"1+1"发展模式,可以使茶文化成为联系人与器物的桥梁,实现紫砂文创与茶文化的融合发展.结合宜兴在地文化,同时发展本土的阳羡雪芽等优质茶种,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使紫砂文创成为个性生活形式的展现,以结合时代生活语境,吸引消费者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引进数字化发展新模式,为紫砂与茶文化的美学价值挖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结论: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平衡,为紫砂文创的设计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紫砂陶制作技艺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宜兴紫砂文创设计茶文化茶旅融合

    互文性视域下跨界合作的当代苏绣文创设计研究

    王欣怡
    202-204,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互文性设计是文创设计领域经常运用的一种设计方法,通过不同领域的互文融合,将不同文化、历史或风格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多层次、跨越传统边界的设计作品,为大众提供独特、多元的审美体验,同时使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方法:谈及当代苏绣的文创设计,可以从色彩、材料和形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其互文性的建构过程.首先,在色彩上,当代苏绣文创不拘泥于清雅的传统印象,而是大胆创新,使用了更加丰富的色彩,与现代审美趋势相契合.其次,材料不拘泥于传统的丝线,而是寻求多种材料的配合运用,包括纤维材料、金属丝甚至塑料,这使得苏绣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感.最后,形式上利用科技的进步实现数字化文创设计,通过数字化技术,设计师能够更灵活地表达创意,设计出更加复杂精细的图案.结果:当代苏绣的文创设计通过色彩、材料和形式上的创新,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具有互文性的设计语境.结论:这种融合传统工艺与元素的手法使苏绣呈现出现代设计风格,具备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推动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为设计领域的未来开拓了更多的可能.

    互文性苏绣文创设计参数化设计

    基于天津"拴娃娃"习俗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王淑兰王中汉
    205-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俗渐渐被人们遗忘,天津"拴娃娃"习俗就是其中之一."拴娃娃"习俗是我国北方颇具特色的传统生育习俗,反映了人们祈福求子的愿望,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文章旨在研究"拴娃娃"习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文章收集和整理天津"拴娃娃"习俗相关资料,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感性工学等探讨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力求在展现文化习俗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关文创产品.结果:将"拴娃娃"习俗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感性工学、趣味设计法等,设计出保留文化特色且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作品.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拴娃娃"习俗逐渐被人遗忘,"拴娃娃"习俗是具有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的习俗,可使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感性工学、趣味设计法等,结合"拴娃娃"习俗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实践研究.

    "拴娃娃"文创产品感性工学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究

    王小龙
    208-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历的时间系统,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名称,反映了人与季节、自然环境、农业活动的紧密联系.然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认知度下降和传承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其了解不足.基于此,文章通过平面设计的方式,对其进行创新性传承.方法:以平面设计为焦点,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平面设计对传承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平面设计如何影响公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如何传播文化价值和吸引年轻一代;最后采用归纳法对本次系列设计的材料创新与形式创新进行梳理总结.结果:平面设计在传承二十四节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作品中,不仅强调特定节气的季节性特点、自然元素,也能通过这些设计元素传达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并借助装饰性文字设计与自然元素、文化符号的融合,生动展现二十四节气的多样面貌,使平面设计更具深度和视觉吸引力.结论:借助平面设计手段,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传承与创新,激发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兴趣.通过设计的创新和应用,可以确保其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相关设计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现平面设计,从而更全面地呈现创意和设计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体验,为其提供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机会.

    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平面设计

    女性产品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及存在问题分析

    许铭珂
    21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女性主义的盛行和消费主义的兴起,男性代言人开始大量出现在女性产品广告中,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女性产品广告中的男性形象类型,分析女性产品广告中男性形象存在的问题,并为女性产品广告代言人的选择提供建议.方法:在梳理相关概念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男性代言的女性产品广告为分析对象,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元素进行梳理,结合受众认知与销售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当前,女性产品广告中的男性形象愈发多元,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男性的外在形象得到凸显和强调.女性产品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为成功精英型、温柔体贴型、鲜肉美男型、运动活力型、个性潮流型.结论:女性产品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主次不分,降低产品关注度;第二,男性形象气质与产品不符,影响了产品的销量和品牌形象;第三,消费者对男性形象并不认同.因此,女性产品应凸显和强调产品本身,使代言人与产品和品牌产生紧密关联,使广告中的产品给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要根据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代言人,以免使消费者产生反感,最后要提前调查消费者认知及代言人的相关情况,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若出现突发事件,应根据情况寻找合适的新代言人,重塑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

    女性产品广告男性形象代言人

    品牌的符号化营销与传播心理学实践研究——以新茶饮品牌蜜雪冰城为例

    马瑜禧
    214-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是茶叶发源地,茶饮行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当下新茶饮品牌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综合国力与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鲍德里亚口中"消费社会"的表征,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功能或使用价值.文章基于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与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探索我国新茶饮等行业的品牌符号化营销与传播之路.方法:研究以学者孙戈兵在 4V、4E等营销组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符号化营销模型为框架,结合传播心理学原理,在符号化营销的视域下,全面分析蜜雪冰城这一创造扩张神话的新茶饮品牌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成功案例及相关数据.结果:研究表明,符号化营销已成为现代品牌发展的重要趋势,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助于品牌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进而引发消费者的共鸣.结论:品牌可以从打造符号差异、制造符号情感、引起符号共鸣、完善符号体验四个维度打造符号价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不过,品牌的符号化营销与传播之路远不止于此,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品牌只有将符号化营销与传播根植于时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稳中有进.

    品牌传播符号化营销传播心理学蜜雪冰城

    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出版机构播客品牌营销路径研究

    晏倩茹
    218-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播客平台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利用这一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营销.然而,如何有效利用播客进行品牌营销,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是出版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播客作为出版机构的品牌营销特征,以构建出版机构播客的品牌营销路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将媒介可供性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解析出版机构播客的品牌营销特征,并据此构建出版机构播客品牌营销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出版机构播客的品牌营销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可供性下的出版机构能够打造多样化的播客内容;第二,社交可供性下的播客能够建立起与听众的情感连接;第三,移动可供性下的播客能够实现场景化转向.在构建品牌营销路径方面,出版机构播客主要可通过专业化内容和选题、仪式互动和社群凝聚,以及线上线下场景塑造来实现品牌的传播和推广.结论:播客作为出版机构在数字领域的新兴品牌营销策略,通过媒介可供性的理论视角,能更深入地洞察其现行特性,并据此构建相应的发展策略.未来,出版机构要结合宏观环境的持续变化,根据市场最新的动态和反馈,持续优化其发展轨迹,以实现持久、稳定的发展.

    出版机构播客媒介可供性品牌营销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设计探究

    刘同芝徐琳博
    22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梳理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深入分析其理论框架及实践成果,着重考察海绵城市理念在水资源管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然灾害缓解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并详细论述这些领域面临的现有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全面评估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深远影响.方法:结合新加坡"花园城市"和中国"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不同城市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等.结果:文章强调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的多样性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实践中的表现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在这方面的改进方向.此外,城市背景和设计策略的多样性,也会导致海绵城市理念在不同地域的实践效果存在差异.结论:通过扩大案例范围和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应加强理论创新、增强技术可行性、推动政策落地,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海绵城市城市化城市园林设计

    基于PSPL的非典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使用评价研究——以后畈村为例

    张旭何隽
    224-227,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深入了解和评价非典型传统村落——后畈村的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并探究如何保护与建设非典型传统村落.通过评价挖掘现存问题,并对公共空间的未来更新建设提出建议,从而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落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研究有助于验证PSPL调研法在非城市环境中的适用性及有效性,以促使公共空间改进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科学支持和实践案例参考.方法:运用PSPL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计数、地图标记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着重分析公共空间的物理质量、居民和游客的使用感受以及公共空间的活动种类.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和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居民和游客均关注舒适性和愉悦性,这在历史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公共生活的中心点的村委会广场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村落公共空间面临交通、建筑、设施和环境方面的挑战,需要改进的区域主要为历史建筑群及其周边、村委会广场及其周边、村落入口、村落商业街和银杏树下空间.结论:研究表明,非典型传统村落如后畈村的公共空间使用亟待优化.文章据此提出改善历史建筑群、升级村委会广场环境、增强村落入口识别性以及活化商业街等建议,强调改造应兼顾当地居民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效性,旨在为其他类似村落提供借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非典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PSPL调查法后畈村

    镇江大西路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及文化再现要素特征探究

    王钦钦赵心怡周昊璟
    228-230,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城市双修"的政策背景,坚持实践导向,以镇江大西路传统建筑风貌保护设计为例,在考虑民国风貌再现、历史文化传承、地域文脉延续的基础上,试图以大西路为载体,以历史信息为媒介,以民国建筑风貌为立足点,探寻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与现实需要的契合点.深入挖掘能够平衡民国风情与规划格局、宜人风貌与特色场景、镇江文脉与建筑符号的策略,实现大西路民国文化的延续、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集约化发展.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策略具有实用性和参考价值,以期为国内其他历史建筑风貌的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文章从历史环境外因、自主改造导向下的传统建筑、营造需要下的景观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相关研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地域文脉与建筑风貌间的联系,建立建筑风貌保护体系,掌握城市风貌提升规律,以促进建筑风貌可持续发展.结果:为同类街区的建筑风貌保护提供解决方案.结论:系统剖析镇江大西路建筑风格表现要素,并提出基于人文重建的建筑风貌保护与传承策略,提倡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脉的重要性,以合理的秩序结构和呈现方式来打造一个质朴生动、形象饱满的艺术街区,真正实现文化传承和永续利用的价值.

    镇江大西路传统建筑风貌文化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