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吴组缃小说的悲剧书写

    廖泽宇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研究吴组缃作品以平淡清浅笔调书写深沉厚重悲剧的叙事艺术.方法:从叙述者、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等多个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吴组缃小说的悲剧书写.结果:吴组缃常选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冷漠或平淡的叙述口吻讲述故事,擅长使用掩藏尖锐矛盾的平淡语言,采用平静中生波澜的叙事结构和悲喜融合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悲剧,形成批判.结论:吴组缃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小说独具匠心,在求新的基础上保持稳健,表现出了圆熟的技巧,这也得益于其高超的叙事策略.吴组缃善用白描手法配合短句,糅合民间语言与文人语言,通过平淡清浅的叙事积蓄力量,在故事的结尾轻点饱含苦难与悲情的一笔,透露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其小说的悲剧书写具有含褒贬情感于直观叙事中的春秋笔法风采,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吴组缃自小接触传统文化,全面且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传统文化影响了其个性气质,孜孜不倦的艺术探寻和创新精神成就了吴组缃,使其小说极具艺术魅力.

    吴组缃悲剧书写小说叙事艺术

    从《倦怠社会》谈躺平与内卷

    许倩倩
    35-3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围绕功绩社会的功绩主体作出了有关"倦怠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用以说明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现代转变及此情况造就的"倦怠综合征".该神话常被用以解释躺平与内卷的内在关联.方法:文章将卡夫卡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及汉德克《试论疲倦》一文与韩炳哲的"倦怠"理念作比较.结果:被韩炳哲拿来用以阐释倦怠治愈性的"伤口愈合",这一细节并不是卡夫卡关注的重点.如同对普罗米修斯疲倦产生原因的改写,韩炳哲同样改变了汉德克《试论疲倦》里疲倦的旨意.准确来讲,对功绩社会所作的普罗米修斯与老鹰"自我啄食"的神话譬喻,基于韩炳哲对他者性和陌生性缺失的社会判断.在由功绩主体自我规训与肯定的功绩社会,普罗米修斯因自我啄食而产生的"倦怠"成为韩炳哲希望功绩主体能够获得"否定性"力量的存在.结论:正如因疲倦而停止自我啄食的"治愈性倦怠",与内卷息息相关的躺平也是社会主体思考个体人生及反思社会运作的触发器.只有进一步分析隐藏于网络热词与社会现象背后的时代问题,才能延续"否定性"对主体自身辩证发展的有益作用.若以"倦怠的普罗米修斯"来解释躺平与内卷的社会现象,更需注意韩炳哲改写的神话背景及把握其赋予倦怠的"否定性"内涵.

    《倦怠社会》倦怠躺平内卷韩炳哲

    晚清乌托邦小说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以《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为例

    陈泽群
    38-4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晚清报刊重地的《新小说》与《月月小说》汇聚了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借文学创作探讨建构崭新的国族想象、激励文化身份认同,其中晚清乌托邦小说成为晚清时人实践自身理想的阵地.因而文章以《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作家群的乌托邦小说作为参照对象,从另一角度思考晚清时人如何处理严峻的时空危机.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对照法,结合历史背景勾勒出潜藏于文本之下的不同作家群体的思想转变.结果:《新小说》作家群利用历史与政治小说为宣扬自身乌托邦思想开辟了道路,虽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第一次超越了时间间隔,将"未来"置于中国人的视野之中,却无法弥合"现在"与"未来"的历史裂缝.《月月小说》作家群创造出的乌托邦同样是未完成的,但与《新小说》的作家相比,他们试图真正迈出前进的一步,寻找一切可利用的经验去构筑"新中国".而作为两份报刊的衔接人物——吴趼人尝试构建出真正的"理想国",但这份努力始终萦绕着困惑与迷离,他无法进一步想象未来的不同方向,以及进化过程本身的各种变数.结论:虽然《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作家群将乌托邦小说作为改革利器与"未来"试验蓝图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尝试与求索开启了五四石破天惊的光明神话.

    晚清乌托邦小说历史叙述未来想象《新小说》《月月小说》

    杨沂孙篆书风格的形成和影响探究

    刘振煦
    41-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从杨沂孙的生平、学书历程以及书学思想等方面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及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也为相关学习者学习传统、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书学思想和书风面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方法: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搜集概括杨沂孙的家庭背景、交际圈、时代背景以及邓石如书风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杨沂孙篆书风格是由多种因素及其自身所秉承的"简化"的书学思想相结合而成的.结论:碑学兴盛的大时代环境与家庭环境、朋友圈层,给杨沂孙提供了良好的学书条件和环境.同时,在友人的影响下,其开始学习邓石如的篆书,在这一过程中融会贯通,结合自身艺术见解,内化创新,苦心经营,变圆为方,在笔画相接处加入自己的理解,相接处或厚实凝重,或虚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将"简化"的书学思想完美表现出来.静观其字,文雅静谧,字态端正,笔画流畅而透亮,将清代文人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书之路上,杨沂孙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也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且其书风的确立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大澂、吴昌硕等书家就受到杨沂孙篆书的影响,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清代杨沂孙碑学篆书

    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以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为例

    孙铭蔚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西方绘画作品的价值和特点,可以为鉴赏画作提供合适的参考与帮助.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代表分别是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想要更好地比较和鉴赏中西方绘画,就要考虑到两种类型的绘画风格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来自不同时代和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作品所展现的特点.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国画的写意内涵体现,探究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特色,对比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在审美取向、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中西方绘画在构图和布置两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国画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西方油画则注重写实和真实性,在构图方面更加注重传递事物的客观事实,表达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构图布置方面,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差异性在于西方注重立体感,而中国国画多为平面化创作,表达形式和关注点也有明显差异.中国国画在布置构图时采用多种技巧,如虚实结合、墨色浓淡,利用对比度凸显作品的生动性;而西方油画则通过构图布置展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结论:观赏者在鉴赏中西方绘画时,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的题材、表达方式、绘画技巧、表达的主题思想等,而是要深入探究和挖掘作品蕴含的文化底蕴、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而这也是造成中西方绘画作品表达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国画欧洲油画比较鉴赏

    论当代山水画笔墨的构成与创新

    张清韩雨晴
    47-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影视图像以及人工智能对中国画乃至传统架上绘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视觉效果与图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对中国山水画提出了新的需求与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构成元素.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山水画笔墨的构成与创新成为艺术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传统山水画笔墨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其次探讨山水画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对当代山水画笔墨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系列创新当代山水画的建议.最后,分析当代山水画笔墨中出现的多元化现象,以及这种多元化对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继承与发展.结果:当代山水画笔墨中出现的多元化现象对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论:艺术家们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当代山水画笔墨构成传承创新

    美术语言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运用探究

    彭书妤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美术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同于人们口头上的语言,由画面中的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语汇组成.每个画家都会根据自身经历和思维表达习惯在其画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美术语言.研究克里姆特画作中的美术语言,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艺术观念、创作思路和技巧手法,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进一步认识这位重要的艺术家.方法:查阅中外文献,梳理和解读克里姆特绘画中的美术语言,进行多维度交叉性发展的联系研究,探索美术语言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独特魅力.运用图像学研究法,分析克里姆特作品中的图像元素,探究其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结果:通过对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构图、线条、色彩和肌理这四种美术语言来研究克里姆特的画面.总结归纳发现克里姆特的画作有三个特征;线条多用曲线和螺旋线;色彩善用暖色,尤其是金色,对比强烈从而突出画面中心;肌理独特,善于运用金银箔、珠宝、羽毛等综合材料进行装饰.结论:克里姆特的美术语言具有独特魅力,他吸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绘画技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近代绘画.

    克里姆特美术语言绘画

    中国画和水彩画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研究

    刘芮源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水彩画的历史背景、技法及艺术表现特点,进而分析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分析,为融合中国画与水彩画的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基本概念,梳理其发展脉络.随后详细分析两种绘画形式使用材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异同.最后提出相应策略,以促进中国画和水彩画在现代艺术创作中有效结合.结果: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画和水彩画使用材料、技巧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在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艺术表达上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例如,中国画通过其独特的线条和墨色运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意境;而水彩画以其独特的水与色的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彩且富有层次感的画面.结论:借鉴中国画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水彩画的色彩运用技巧,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绘画是自由、开放的表现艺术,水彩画之所以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有较强的色彩感和表现力.将其与中国画融合,不仅能丰富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而且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流和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

    中国画水彩画表现技法融合

    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实践与探索——以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华亦雄孙超然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符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及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教育智能现代化,文章对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文章以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景观设计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介绍景观设计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框架与建设内容,探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构建策略,并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从资源库建设、教学实施系统建设、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及管理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总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正向影响及平台构建策略.结果: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全面展现景观设计效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效果,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深切领略景观设计的魅力和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设计类专业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功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提升其空间感知能力,激发其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论:虚拟仿真平台能够为景观设计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景观设计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

    邳州话轻声特征的弱化探究——兼与徐州话轻声对比

    张竞文
    60-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对邳州话的研究多聚焦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音专题研究较少.文章以邳州话的轻声为研究对象,对邳州市赵墩镇的方言展开调查,同时与徐州市区的轻声现象进行比较.方法: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语音调查同时进行的方式,结合相关社会因素讨论两地轻声差异的成因;使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所得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并选取在两地读音中有明显差异的典型语料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语音试验,得出邳州话较之徐州话具有轻声弱化的特征,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邳州话轻声的声学特征较不明显,音高和音强均高于徐州话;部分读轻声的字存在音节脱落现象,且不成规律,少部分读轻声的多音节词轻声字脱落;一些在徐州话中读轻声的字在邳州话中读原调或重读.结论:结合语音事实与问卷走访中得到的被调查者相关信息,可以得知这种内部差异现象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与此同时,人口流动和语言环境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邳州话产生各类音变.对于此类问题,邳州人可以先了解邳州话轻声的特点,再留意该音变现象与普通话的差别,如参考王守之先生从徐州话与国语声调的差别中归纳出的"三一律读法",在生活中实际运用普通话时有意识地自主纠正,从而说好普通话.

    邳州话徐州话轻声弱化内部差异音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