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身体"羁绊中的生命联结——以陶身体剧场为例

    徐雯婧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浩渺的艺术宇宙中,舞蹈以其独特的身体语言诠释着生命的韵律与情感的交织.陶身体剧场是中国现代舞坛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遵循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深度挖掘了"身体"这一载体所承载的生命力量与社会文化内涵.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剖析陶身体剧场的舞蹈创作实践,探索编导如何处理"社会身体"与"自然身体"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启示,鼓励新生代舞蹈创作者打破常规思维框架,实现对生命深层次联结的艺术表达.方法:文章以陶身体剧场的"两个身体"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解读和分析剧场作品,揭示其在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独特的身体语言,构建并展现个体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生命羁绊关系.结果:研究发现,陶身体剧场通过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成功实现本我生命的自我联结、他我生命的相互羁绊,乃至超我生命的超越呈现,不仅丰富了观众对生命体验的理解,还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视角.结论:文章强调陶身体剧场的实践案例对于推动当代舞蹈创作的重要价值,指出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可以并且应当成为联结人与人之间生命纽带的力量,倡导舞蹈创作者借鉴陶身体剧场的经验,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方式创作能够激发共鸣、体现生命深度的作品.

    陶身体剧场两个身体舞蹈创作

    顾嗣立《寒厅诗话》述略

    唐鑫宇
    36-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顾嗣立及其诗学成就,强调其对《寒厅诗话》的贡献,并分析其在康熙诗坛的学术地位.顾嗣立这样一位涉猎颇广的学者,不仅在诗学领域有精深的造诣,还以广泛的社交生活而闻名.康熙年间,《寒厅诗话》的创作体现了其对诗学的深入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顾嗣立的这部专著,揭示其诗学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方法:概述《寒厅诗话》的结构、内容和顾嗣立创作中所采用的方法论.该诗话沿袭"集以资闲谈"的传统诗话体裁,记录了顾嗣立与师友间的诗歌交流和对诗学的理解,体现了他广博的知识面和精致的生活态度.结果:分析了顾嗣立如何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诗学见解及其在当时诗坛的独特地位,了解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精神追求.在诗坛主导的"唐宋之争"大环境中,顾嗣立通过《寒厅诗话》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不阿附一家,而是汇聚各方观点,兼取各家学论,以免于乡曲老儒式的褊狭,得以融诸家之长,博各派之音.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洞察了诗学的多样性.结论:总结了顾嗣立通过作品对诗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和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意义.顾嗣立的《寒厅诗话》不仅是其广泛学识的集大成,更反映出他的开放心态和独到见解,使他超越当时文坛的局限,成就了跨越不同流派的诗学评论.

    顾嗣立《寒厅诗话》诗学观

    "女性向"网络文学读者的内容生产活动研究

    原雪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女性向"特指以女性为主要参与者的创作.文章采用"女性向"网络文学其由女性在网络社区创作、读者群体多为女性且"规避外界窥探"的衍生义,探析"女性向"网络文学读者的内容生产活动特点.方法:对三部代表性"女性向"作品的读者在兴趣社交平台网易LOFTER的内容创作活动进行分析.结果:在LOFTER平台,读者从"女性向"小说的典型人物中提取出"萌要素",拼贴为"人设",将"人设"进行配对组合.为满足自身对特定配对组合亲密关系状态的想象,读者基于原著创作同人图片、同人漫画、同人文等.结论:读者的内容生产活动展现了女性对美好亲密关系的向往,这种向往在网络平台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兴趣社交平台网易LOFTER,用户从"女性向"网络文学原著中提取出"人设",进行角色配对,探索亲密关系相关问题并生产亲密关系替代性愉悦体验.在围绕亲密关系的内容生产活动中,女性的自我气质完成了再生产.女性将自己作为欲望主体,其个性、自尊与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同时,"女性向"网络文学对性别问题革命性的思考被消解,"爱"的复杂内涵被简化.

    兴趣社交平台"女性向"网络文学内容生产亲密关系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树上的男爵》的伦理隐喻探析

    胡洪菁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小说讲述了 18 世纪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 12 岁上树后一辈子在树上生活的奇幻故事.文章试图从文学伦理学的视域出发,对文本进行现代性解读与阐释.方法:文章基于文学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回到小说发生的历史伦理现场,从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与突破三个层面,剖析柯希莫这位"树上的男爵"所面临的种种伦理抉择,以及作者卡尔维诺想通过情节和艰难抉择传达的"生活在树上—守望大地—升入天空"的深层隐喻.结果:小说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卡尔维诺对人类自我实现之路的隐喻:柯希莫通过一次次艰难的伦理选择,在不断的探求与摸索之中,达到非个人主义的完整,成为"完整的人".结论:卡尔维诺通过故事所要传达的是人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异化,具体而言,即人的完整性和自我性的丧失.但柯希莫的艰难探索展示了人即使处于困境、即使面临难题,也不会放弃对自我空间和价值的探索.他的努力具有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勇于追求自我和理想价值,不被现实和困境所束缚,变得麻木迟钝.柯希莫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成为独立、完整和具有思考力的个体.

    《树上的男爵》文学伦理学卡尔维诺伦理隐喻

    论内在语在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中的运用——以《秋瑾》为例

    刘祥祯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究内在语在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中的运用,并结合《秋瑾》这一作品阐述其在朗诵艺术中的具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为朗诵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我的艺术生活》一书中提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技巧.朗诵作为一门艺术,想要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必须熟练掌握其创作技巧.内在语作为有声语言艺术内部技巧中的一种,关乎朗诵作品的创作是否成功.方法:想要有效运用内在语,须了解何为内在语,其在朗诵中有什么作用,并联系经典文学作品《秋瑾》进行分析,探析如何将内在语具体化为有声语言.结果:了解什么是内在语后,必须联系文章创作背景以及上下文,挖掘语句潜藏的含义,并与其余两种内部技巧相互配合,通过外部技巧将之具体化为有声语言.结论:有效运用内在语需要结合其他技巧,因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是一个整体,每一种技巧都不能孤立使用,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化学反应.

    文学作品朗诵内在语潜台词《秋瑾》

    论孙频小说《以鸟兽之名》中的失语者形象

    徐菁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中外文坛中,失语者的形象并不罕见,素来致力于书写乡村人性、苦难叙事等题材的小说家孙频,自《我看过草叶葳蕤》开始,便踏入回归山林的感性之旅,创作出许多城乡之变中典型的失语者形象.承袭"80 后"作家"归来"的写作特点,文章旨在探究孙频笔下独具文学温情的失语者形象.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孙频近年代表作《以鸟兽之名》中的三个失语者形象——李建新、游小龙、游小龙的母亲面对失语问题的三种经典反应——寡语、多语、禁语,深入研讨孙频作品中处于文化纷争不得解脱,但从未停止过抗争与对人生的叩问的失语者形象.结果:孙频提供了一个思考失语者命运的新视角.在她的笔下,失语不但可以是角色被迫遭受的命运,也可以是主角主动的选择.孙频通过三人不同的命运结局,表达了她对失语者们的独特关照,体现出她独有的文学温情.结论:《以鸟兽之名》作为孙频的代表作,塑造了众多洋溢着希望与温情的失语者形象,其所传达出来的坚韧与希望,使作品跳脱出生命绝对悲观的哲学,也为文坛失语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与范例.

    孙频《以鸟兽之名》失语者

    论《河上柏影》中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理想的构建

    赵怡宁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问题甚至生态危机日渐凸显,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阿来经典生态文学作品"山珍三部曲"中的《河上柏影》展现了一个藏区偏远村落数年间的变化以及这个环境中物与人的生命历程.文章旨在探究书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自身间的关系,以及作者构建生态理想、追寻精神原乡的实践路径.方法: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切入,运用生态美学理论,从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两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对比在生态整体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主客二分、工具理性思想下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探究作者的价值取向与生态理想.接着从传统生态伦理观与自然观入手,探求其中朴素和谐的审美追求.结果:《河上柏影》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态失衡与人性异化问题,提出了重建精神原乡的生态理想.精神原乡象征的是一种"回归"的向度,是对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价值的再度挖掘,是对过去纯净诗意的精神栖居地的向往.结论:阿来将自己对现代化的思考与生态美学相结合,试图重构现代的生态理念、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坚持生态整体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张给予自然生态更多的人文关怀.

    《河上柏影》精神原乡生态美学生态意识生态理想

    九九消夏图研究

    张宇娜
    56-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结合夏至九九歌的内容,对消夏图的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探析,了解其中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学习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巧妙结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方法:采用文献与图像互证的方法剖析消夏图.首先梳理文献资料,分析夏至的由来及习俗,其次结合夏至九九歌对消夏图作图像阐释,最后深入探析其内涵,并利用相关文献典籍进行佐证.结果:夏至是我国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九九歌为民间谚语,用简单的语言预测复杂的天气变化.消夏图记录了炎炎夏日民间、深宫内的消夏活动,与九九歌相互印证其真实性,其简单的数字内含丰富的数理思想.数字"九"既有作为贵数的吉祥寓意,又有"极"和"阳"的特殊含义,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盼望秋凉和秋收的愿望.结论:消夏图是古代夏季数九期间记录文人消暑活动的绘画题材,为观赏之用,常与夏至九九歌描绘场景遥相呼应,表达人们苦夏盼秋凉的愿望.古代先民利用言简意赅的九九歌记录和预测复杂多变的天气规律,其中所蕴含的阴阳调和之道的哲理内涵,对后世农耕及日常生活均有重要影响.

    夏至九九歌消夏图文化内涵

    度物象而取其真——论"真"的内涵与山水画创作

    刘丰源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分析荆浩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地位与影响,特别是其作品《笔法记》以及"度物象而取其真"中"真"的理念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意义.方法:为了深入研究山水画中"真"的含义,荆浩通过个人实践及对《笔法记》等古典文学和绘画理论的探讨,来阐释其中蕴含的审美标准和创作理念.这一方法着重于去除伪饰,发掘事物的本色和本质,在画面上追求形神兼备,展现物象内在的气质与精神.此外,借鉴书籍以及网络文献中对"真"的理解,荆浩将自然之道与物之本质融入绘画创作中,提倡情感充实饱满,并通过毛笔表现出人与宇宙精神交融后的淳朴和天真.结果:荆浩的山水画作品及其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如《笔法记》等,成为后世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参考,其"真"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绘画实践中.荆浩所倡导的"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关键作用,不仅提高了山水画的审美价值,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理念.结论:荆浩通过对"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在山水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为后世画家树立了典范.他的作品和理论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推动了中国画艺术持续发展.荆浩对"真"的追求和阐释,对于提升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创作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真"《笔法记》山水画审美标准创作理念

    论伊瑟尔的"文本游戏观"

    莫炎奇
    63-6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接受美学代表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文本游戏观"为研究对象,探讨伊氏通过"文本游戏观"表达的对文学人类学的美学追求.方法:整理分析伊瑟尔对"文本游戏观"进行的理论阐释,结合伊氏前期的接受美学理论与后期转向的文学人类学,对比研究上述理论的审美价值.结果:伊瑟尔对游戏进行分类并参照赫伊津哈对游戏的定义,重新对游戏进行界定:游戏是"能指的分裂游戏"和"颠倒图式的相互依赖游戏".文本在游戏中作为"游乐场",主要表现为剧目和策略.文本的剧目包括社会规范与文学引喻,文本的策略可分为"前景—背景"和"主题—视野",文本的层次可以被分为结构、功能和解释,三者在文本游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结合.伊氏将文学阅读中的读者分为三类:真实的读者、隐含的读者及游戏的读者.文本中存在空白和否定,空白激发读者协调文本中处于待填补状态下的成分,否定召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排除熟悉明确的成分.结论:伊瑟尔认为阅读过程存在一种能动的相互作用,游戏文本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寻找意义;文本的游戏使得阅读主体——读者作为"游戏者"在游戏——文本作为"游乐场"之文学接受过程中拓展"人的可塑性".

    文本游戏"文本游戏观"沃尔夫冈·伊瑟尔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