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地化视角下汉代崖墓与陶俑研究——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

    叶美余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四川所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是主体文化经历了在地化的结果,通过研究了解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地化所带来的影响.方法:运用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用实物资料勾连史籍,分析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文化在四川发生在地化的原因.同时,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分别对馆藏的三台郪江坟台嘴 1 号崖墓和不同种类的陶俑进行详细的研究,基于这些代表丧葬文化的要素探讨汉文化在四川及邻近地区传播过程中在地化的具体表现.结果:研究发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文化接受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特殊地域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更符合该地特色文化因素的物化表达.结论: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并且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为今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崖墓陶俑在地化汉文化绵阳市博物馆

    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杨诗雨张毅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海南黎族絣染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一种古老的扎经段染技艺,2009 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处于濒危状态的黎族絣染技艺开始受到各界关注.文章解码黎族絣染纹样艺术表征及其深层文化内涵,以期为黎族絣染织锦风貌研究提供多元视角,赋能地方絣染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法:文章以海南黎族絣染纹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物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在阐述黎族絣染的历史源流、发展过程及织造技术的基础上,从黎族絣染的代表性纹样入手,深入探析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结果:研究表明,黎族絣染技艺不同工序操作细节的变化对絣染纹样形色表现存在较大影响.黎族絣染纹样题材以自然题材与人物题材为主,纹样以几何构形为主,反映了美孚、杞、哈方言区"万物有灵"的物神信仰,"血脉勾融"的先祖信仰,以及"四时吉祥"的生活祈愿.结论:文章对絣染纹样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探究,为海南黎族艺术文化价值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为现代文化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纹样素材及风格选择提供了参考.

    黎族絣染纹样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OBE理念下的口语传播艺术课程设计与实践探析

    毕嘉豪
    74-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 5G、AIGC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开启数智传播时代,传播领域呈现出传播主体范围大、相关专业门槛低等特点,新的制作分发模式为媒介传播深度赋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寻求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口语传播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在改革中探索进路.方法:以OBE理念为课程改革依托,围绕"口语智能"和"智能口语"设计成果导向和课堂场景,立足传播领域对传播者提出的更精细化的职业要求,通过对口语本源的探索思考,结合时代和社会需要设计出有较强指向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口语传播场景下充分把握口语传播态势和规律.结果:通过课程改革,调整顺应媒介环境与传播语境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理论—实训—岗位"人才成长通路,努力实现媒介传播现代化发展中相关口语传播者的专业素质对位匹配,筑牢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阶梯.结论:在课程改革机制方面,应以行业标准牵引课程内容设计,以实践应用价值取向重构阶段性成果产出,通过校企、校地共建平台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加快构建较为稳固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持续提供问题环境,将问题导向贯穿课程始末.在改革举措方面,须从教学目标、课堂内容、考查标准方面全面提升.注重加强媒介认知与专业素质的有机融合,达到从表达技术到表达艺术的进阶,主动前瞻,突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实现课程目标与社会需要的精准匹配、课程素材与现代化发展的同频共振,形成既具品格又具风格的创新课程.

    成果导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口语传播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

    吕龙贡琰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是通过艺术手段和方式,对乡村文化记忆进行重构和传承,将艺术作为再现和延续乡村文化记忆的建构手段,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文章旨在探讨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突出艺术在重塑乡村文化中的关键作用,并展现其多维度的赋能特性.方法:立足乡村文化记忆的概念,从文化记忆的载体化、文化记忆表征的社会化、文化记忆媒介的多元化等方面解读重构内涵,提出从要素重构、形态重构、功能重构和价值重构这四个方面进行再建构,从实践层面对重构路径和优化策略进行详细论述.结果: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和方式,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围绕建立乡村文化记忆档案与数据库、创新艺术表达形式、培育艺术创作人才和加强社区参与互动,形成重构路径,并以政策支持、社会合作、数据化和展览推广为保障策略.结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体现了融合元素的多元化、表现手法的专业化、社会合作的共赢性和媒体推广的精准性.通过社会各界合作共赢、新媒体网络平台推介和社区参与互动,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层级的乡村文化记忆传承和再现.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路径优化策略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以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实践为例

    李荣志
    81-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高校管理面临着事多人少、高度不确定性等问题,必须从系统变革角度,结合新技术进行调整.方法:文章以案例入手,结合新技术应用,以高校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平台为例,从背景、设计目标、智慧思路等方面阐述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以期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结果: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便利化服务,达到"范围的全覆盖,服务的全方位",进而有助于打造"构架完整、业务齐全、管理完善、服务创新"的统一服务管理数据网络大平台.结论:大数据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可以实现以下价值:服务、监督、效能提升、舆情管理.按照"一平台受理、一渠道交办、一标准审核、一口径回复"的设计思路,创新学校网络问政,打造"中心调度交办体系、部门联动会办体系、纪委监察督办体系、中心舆情分析体系"的"四位一体"大数据平台,形成阳光服务系统.

    智慧校园信息化大数据技术高校行政管理

    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冯燚季越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土资源是经过历史锤炼、时代检测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当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文章以本土资源为例,构建和实施相关的主题课程,以实现建设高质量、特色化课程体系的目标.方法: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等方法充分挖掘南通狼山地区的优质资源,根据相关原则筛选和利用资源.针对艺术课程的特殊性,提出本土资源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践策略.结果:基于课程游戏化"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将本土资源与幼儿园艺术课程巧妙衔接,以五个维度进行课程实践:第一,将狼山主题课程与学前领域教学融合;第二,将狼山主题课程与幼儿艺术游戏融合;第三,将狼山主题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融合;第四,将狼山主题课程与家园社区互动融合;第五,将狼山主题课程与环境创设融合.结论: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注重区域特点,并在实践中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风格,将狼山的地理位置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狼山自然主题课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类课程,拥有丰富的素材、深厚的意蕴、多样的视角及显著的效果,对周围的教育机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潜力.建议附近的幼儿园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设计相关主题课程,以创建高品质且富有特色的课程框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土资源幼儿园课程艺术教育

    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现状及实践策略研究

    雷晴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钢琴自 18 世纪由西方传入我国,经过几代国人共同努力,已在创作、表演、教育领域取得斐然成绩.钢琴艺术已成为我国当代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乐器专业化教育的发展相比,钢琴专业具有受教育群体庞大、发展迅速等特征.百年来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育改革步履不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生源差异较大、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作为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培养适应新时代艺术市场需求的钢琴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方法:笔者结合多年钢琴教学实践,详细分析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现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加强基本功训练,培养音乐表现力等,在已有教学体制基础上调整教学实践,打破固有藩篱,提出改革实践策略.结果:希冀改善现有钢琴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不足,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及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结论: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积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及相关基础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有效构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只有在技术、艺术素养等层面对学生实施综合性培养教育,才能使之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足.

    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课堂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主题插画设计与创新研究

    韩旭妍茅芝铭苏婧刘政楠...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掘和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并深入设计与创新,是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苏北乡村有许多农谚和习俗,多与节气和农作物有关,具有乡土特色,其中二十四节气更能代表苏北特色.代表古代农耕社会生产、生活、节庆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从事农耕的根本依据.方法:文章首先概述文化背景、研究目的及创意方法,引出创新点和新视角,介绍苏北乡村特色和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在考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插画设计.除此之外,文章还对二十四节气的设计进行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中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文章对节气文化元素进行筛选、设计和再创作,通过鲜明的色彩和艺术形式,展示节气文化对农耕事业的影响,有助于引发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结果: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来设计有关乡村振兴的农民画,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能够启迪当代人的苏北文化认知.结论:文章通过插画设计形式,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苏北乡村文化结合设计插画,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农业艺术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还能为文化创新和时代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北农村农民画二十四节气

    基于Kano模型的消费者线上购买红木家具需求研究

    裴引祎吕九芳
    93-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红木家具企业积极布局新媒体平台线上销售渠道,但面临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Kano模型分析,深入理解消费者线上购买红木家具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方法:通过初始需求获取、Kano问卷调查和需求分类三个阶段,研究者获取了红木家具消费者的初期需求,并运用Better-Worse系数分析法处理 83 份有效问卷数据,以Kano模型为理论支撑,分析 13 项消费者需求的优先级和影响程度.结果:消费者需求分为必备、期望、魅力、无差异和反向需求.通过Better-Worse分析,确定了必备需求 1 项、期望需求 4 项、魅力需求 3 项以及无差异需求 4 项.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了每项需求的Better和Worse系数,并绘制Kano模型的象限图,为后续优化策略奠定了基础.结论:针对必备需求,红木家具企业应提供权威木材鉴定证书,以解决真伪难辨的问题.对期望需求,提供专业的售后保障、个性化定制、包邮和退换货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服务期望.对魅力需求,注重产品创新和文化融入,增强消费者黏性.通过深入剖析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可优化线上销售模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期望,提升市场竞争力.

    红木家具线上销售Kano模型消费者需求

    论马克·罗斯科中后期绘画作品与美学中空间艺术的联系

    寇福景黄瑞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马克·罗斯科绘画作品和美学中空间艺术相关文献的研究,理解他的艺术创作理念,特别是他对空间艺术的理解和运用,以期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方法:主要通过阅读与马克·罗斯科以及美学、空间艺术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个人自述、艺术评论等,深入理解其艺术创作理念和作品.除此之外,分析马克·罗斯科的绘画作品,从色彩搭配、形状构成、画面布局等方面,探讨其作品中的空间艺术元素如何体现,以及这种体现如何影响观众的感受.结果:马克·罗斯科中后期绘画作品与美学中空间艺术的联系表现为他对色彩和形状的精妙掌控、对画面情感氛围的深入挖掘和对空间艺术的独特理解、探索.结论:马克·罗斯科的中后期绘画作品与美学中的空间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展现了他对空间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探索.马克·罗斯科认为艺术的目的不仅是再现现实,更重要的是表达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其作品中的空间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空间,这种空间既包含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也包含观众的情感反应.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美学的深入理解,他认为美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因此他的作品色彩和形式并不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精神.这种对美的理解使他的绘画作品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极强的影响力.

    马克·罗斯科中后期绘画作品美学空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