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吴介一王克祥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将数字技术运用于传统村落文化作为总体研究目标,突破当前已被开发的传统村落中存在的"千村一面"等问题,以数字技术作为重要驱动力和支点,深入研究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结果:文章梳理近年来数字技术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应用,内容涉及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起源、演变与存在问题,以及数字技术在传统村落文化旅游、活态化处理方面的具体应用等.如通过虚拟引擎和无人机技术构建活态村落模型,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产品为文化旅游提供解决方案.结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传统村落,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正逐渐消失,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实施文化先行的策略.活态性和多维性的融合、地域性与个性化的聚焦、封闭性至连接性的突破,皆表明数字技术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基于多种数字技术构建的新路径,涵盖从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到数字化创新的各个方面,为传统村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

    传统村落数字技术文化数字化

    面向实战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常州大学本科毕设优培项目为例

    王璇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借助常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项目,通过在实际项目中的训练与专业竞赛的磨炼,增强学生面向实战的职业能力,从而提升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以常州大学本科优秀培育项目实践为例,梳理适应数字教育时代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育策略,使学生在项目中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尤其当学生们在专业设计竞赛中获奖时,会在无形中增强专业自信,获得项目成果.结果:通过教师的专门指导和项目驱动,解决日常教学中产生的教育目标分散、知识更新滞后、能力整合疲软等问题,尝试让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各阶段任务时灵活运用各门专业课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竞赛中获奖和产出研究论文等成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结论:项目组遵循设立该项目的学校文件精神,依照常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项目结项标准,借助数字化时代的优势,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促使其学习新的技能、突破思维局限、增强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项目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应行业需要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从项目驱动、以赛代训、论文写作、AI跨界四个方面积极探索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路径,以期增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助益.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数字教育时代实践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中国独立乐队粉丝群体身份认同研究——以新裤子乐队的演出为例

    谭碧涓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受户外音乐节、网络综艺、新媒体的影响,独立音乐进入公众视野,独立音乐人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独立音乐粉丝们狂热追捧乐队的特殊行为引发人们关注.文章还原独立乐队粉丝群体的真实样貌,全面呈现当代亚文化青年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旨在推动独立音乐健康发展.方法: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以中国知名乐队——新裤子乐队的演出为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在尊重并回应受访者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获取了全面真实、准确有效的反馈信息.结果:研究发现,粉丝在观演互动过程中,通过产生自我投射式认同,将现实与过去空间相联系,产生"求同"和"存异"的心理,实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通过社会类别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完成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以特殊行为完成符号化的表达.整个过程中,互动仪式通过激发情感,提升参与者的仪式体验,参与者的情感反应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仪式的参与和认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结论:文章揭示了互动仪式在激发情感和增强粉丝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了解独立乐队粉丝群体的行为特征和情感体验具有实际意义,而且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互动仪式链独立乐队身份认同新裤子乐队

    "科技观"影响下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研究

    孙晓昕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主要研究"科技观"影响下的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当时的知识分子主动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以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科技救国"的观念不仅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运动,也影响了近代美术教育.方法:文章从"'实业救国'观念影响下的设计教育"和"科学美术观的确立:从临画法到写生教学的转移"两个方面阐述"科技观"影响下的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结果:受"实业救国"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普遍认为美术与实业有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专业美术学校纷纷开设图案专业,培养设计人才.当时的学者也认为美术与科学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观在美术教育中表现为写生法的流行.写生法因要求师法自然、写生实物,被知识分子视为西方科学精神的体现,并伴随留学日本和欧洲的艺术家归国执教而融入国内的美术教育体系.结论:在"科技观"的影响下,美术学校开设的图案专业成为近代设计教育的开端.20 世纪20年代以后,美术教学中的临画法逐渐向写生法转变,各专业美术院校以写生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写生法教学的普及也为写实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观"美术教育图案教育写生法

    基于用户认知的AI写作编辑器界面设计研究

    吴颖荣
    111-11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聚焦用户的认知需求,探索AI写作编辑器中用户与AI写作助手的交互及设计原则,为后续的AI写作编辑器交互界面发展提供指导理论.方法:通过对确定型创作者和非确定型创作者用户的行为差异,以及用户认知特性如视觉审美感知、注意力、学习与记忆以及思维认知特性等的深入分析,识别交互界面设计中影响用户认知过程的关键问题,如信息承载过多导致用户认知问题、内容与短期记忆储存量相矛盾、AI入口信息感知能力较弱、用户回忆较为困难等.结果:明确了用户在认知过程中的视觉审美感知、注意力、学习与记忆以及思维特性,构建了用户对AI写作编辑器的认知特性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出AI写作编辑器交互界面体验需求的分析,如视觉审美的感知需求、注意力的认知需求、学习与记忆的认知需求、思维特征的认知需求等.结论:最终结合用户认知过程、信息编码过程提炼出符合用户视觉感知的布局感知优化、视觉设计原则,符合注意力特征的界面设计方法、符合学习与记忆认知特点的信息平衡呈现、提供预设信息的设计原则,以及符合思维的界面设计策略.此设计方法强调AI写作编辑器在交互设计中应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核心到辅助的逻辑顺序,为AI编辑器制定符合用户认知需求的设计标准,旨在创造更佳的交互体验.

    认知心理学用户认知AI写作编辑器交互界面用户体验需求

    唐代元日节俗的数字交互绘本设计探究

    韩文付碧涵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元日节和数字交互绘本的有效结合方式,从传统节日传承的视角探讨节日传承的数字化传承方式,以推动数字交互绘本创新性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唐代元日节俗特点,总结数字交互绘本的发展历程,运用经验总结法探讨数字交互绘本的设计策略.结果:文章对唐朝元日节的节日活动和饮食进行规划,并对部分节俗展开详细叙述,这为数字交互绘本的内容设定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文章提出数字交互绘本的设计策略,并总结元日节俗和数字交互绘本的结合效果.结论:过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最重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如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凸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无纸化阅读趋势不容忽视,数字交互绘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创造出沉浸式的视觉效果,使传统节俗的场景更加生动有趣.采用唐代元日节俗作为数字交互绘本的内容参考,这样的形式能够吸引读者,有效展现古代节俗场景.数字交互绘本依托电子设备,能够快速有效地在网络上传播,甚至可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代元日节数字交互绘本设计

    AR技术在儿童读物中的应用研究

    张诺非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AR技术在儿童读物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新兴技术增强儿童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融入AR技术的儿童读物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教育价值,同时保有传统阅读的魅力.方法:全面分析AR技术应用于儿童读物的优势、可行性以及现存问题.首先收集AR技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儿童读物中应用的现有案例.然后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图书出版等多个角度入手,分析AR技术在儿童读物中的应用价值.结果:AR儿童读物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维的阅读体验,通过丰富的视觉互动元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此外,AR读物通过互动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但是,AR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技术的普及度不高、成本效益比不合理以及内容质量控制难度大等.结论:AR儿童读物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技术的巧妙应用,AR读物可以成为传统阅读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典范.尽管存在一些技术和实施上的挑战,但AR儿童读物依然潜力巨大,不仅具有娱乐价值,还能作为教育工具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AR技术儿童读物应用

    城市记忆视角下的AR体验设计审美研究

    李一诺沈洁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球化与地域化发展背景下,城市记忆系统的建构对当代城市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突破,AR或将发展成大众移动终端,而城市记忆与AR有"互文"上的相似属性.基于此,文章立足城市记忆视角,以AR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深入分析其设计审美特点和融合方式.方法:采用文献综述、跨学科研究、理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城市记忆视角下的AR体验设计审美,探索城市记忆与AR技术交融的方式以及审美的发展变化,为AR体验设计在城市记忆传承和审美提升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结果:通过城市记忆与AR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概念解读,为AR体验设计提供指导,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创作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能有效传承城市记忆的作品.结论:AR技术具有实用性和便携性,有望成为大众移动终端,且与城市记忆具有相似属性,可打破时空局限.将AR技术应用于城市记忆展现中,须把握城市记忆的综合性、动态性、共享性、独特性和价值性,提取合适的文化符号、传播内容及方式途径,为人们提供更丰富和深入的城市记忆体验,推进国家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转型.

    AR体验设计城市记忆审美交互性参与性

    透视《中国奇谭》:中国动画符号的演变与创新

    周庭伊
    123-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产动画电影更是佳作频出,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长安三万里》等,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还展现了国产动画电影在工业化水平和艺术水准上的整体提升.然而,在如今我国动画产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仍存在大量披着"中国元素"外衣,但与中国文化内核完全脱节的国产动画,无法真正触动人心.基于此,文章对近期备受关注的、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回归"的动画剧集《中国奇谭》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感的动画作品.方法:以符号学为理论框架,探讨中华文化内核在动画中的转化方式,以及动画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融入新的符号元素.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和资料,并对《中国奇谭》的角色设定、视觉元素、情节设计等方面进行剖析.结果:《中国奇谭》以"中国"和"奇谭"为核心,成功融合传统符号与当代精神,从中提取出与现代观众审美相契合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对角色符号、场景符号、情节符号的巧妙运用,实现对中国动画符号系统的再解读和新构建.结论:《中国奇谭》利用符号的演变和情感共鸣,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还深层次地塑造了一种文化归属感,引领着现代中国动画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动画符号学传统文化《中国奇谭》

    基于追光动画的中国动画发展研究

    邵嘉玮陆菁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追光动画是中国动画电影行业特点比较鲜明的公司,文章旨在借追光动画一窥近些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优秀动画电影作品寥寥无几,其中有一些还是面向低龄群体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追光动画对中国动画电影进行了许多创新和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探讨中国近些年动画电影发展历程的着眼点.方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追光动画制作的多部电影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创作者的访谈实录,讨论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总结其优势和短板.结果:以追光动画为代表的中国动画电影公司面临的困境如下:故事缺乏逻辑和深度,情节零散薄弱;目标群体定位不明确;受同期电影的冲击等.追光动画自《白蛇:缘起》以来,值得称赞的改变在于转变作品定位,产出符合目标群体的故事,内容设计细致入微,能达到通过动画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结论:在国内动画快速发展、快速产出的过程中,明确作品的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产出符合受众需求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用考究的角色、精致的场景等充实故事,是动画制作方应该重视的问题.

    中国动画追光动画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