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拟数字人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探析——以敦煌研究院"伽瑶"为例

    王嘉奇杜鹃
    33-3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不仅是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还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的场所.馆藏文物的多元展示是向公众奉上的"文化大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虚拟数字人技术参与赋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既可以增强文化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又能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文章在概述虚拟数字人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以敦煌仙子"伽瑶"为例,探讨虚拟数字人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其如何助力文博事业的创新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可能.结果:"伽瑶"自诞生以来,为公众带来了许多高质量的敦煌文化创意内容.这不仅凸显了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敦煌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价值和深远影响,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例证.同时,这是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一次积极实践.结论: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变革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博物馆应主动探索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文化弘扬、智慧导览、跨界联动、创意衍生等场景中的应用,并加强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以此推动虚拟数字人在文博领域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虚拟数字人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董永传说孝道文化景观叙事研究

    余红艳杨馨颖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挖掘董永传说孝道文化景观在乡村文化建构和振兴乡村孝文化精神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对董永传说孝道文化景观叙事展开研究.结果: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说景观被视为重振乡村传统文化、建构民众集体记忆的关键工具.董永传说孝道文化景观叙事在山东博兴、山西万荣、河南武陟、湖北孝感、江苏东台、江苏丹阳、云南新平、安徽马鞍山、南京江宁区共七省十一地形成了孝道文化空间,地方依托董永卖身葬父的孝道文化符号打造了一系列孝文化景观,如"佣耕侍父"景观群、"卖身葬父"景观群、"望仙盼母"景观群等,让景观成为记录传说的重要物质性载体的景观叙事手法,集中体现民众对董永孝道精神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一方面,董永传说在不同地域的历史语境下经历了复杂而丰富的演变;另一方面,传说与当地的孝道景观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断产生新的叙事内容和文化形态.结论:董永卖身行孝的故事不仅是孝道景观建构的原始文本,还是七省十一地人民集体记忆之中的普遍性的文化内涵元素,对于重构和发扬乡村孝道文化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振兴乡村文化、构建和美乡村的过程中,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董永传说孝道文化资源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实、传承乡村孝道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

    和美乡村董永传说孝道文化景观叙事

    "看展式社交"视域下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新路径探究

    冀星如李冬阳谢凤婷钱淑贤...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内博物馆举办展览活动愈加频繁,看展成为当代青年人一种新的生活与社交方式.要提升展览质量,打造良好的口碑,为看展式社交提供话题与载体,进而优化游客的观展体验,延长文化活动的链条,博物馆必须采取一系列手段,增强展览的趣味性、科技性与前瞻性.方法:文章围绕"看展式社交"进行线下实地考察,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审视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困境,同时结合"看展式社交"的特点以及我国新媒体数字技术发展现状,详细阐述"看展式社交"视域下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创新路径.结果:可以从"打造多维度交互新体验、推动博物馆虚拟数字人参与社交、联动线上线下符号化营销建立共同话题、构建社交新圈层"四个方面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结论:在"看展式社交"走红的当下,博物馆应采取相应措施深化数字化发展维度,增强展览的交互性与科技性.

    "看展式社交"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交互体验年轻人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下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

    王雪芹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高校专业课教育如何与创新要素融合.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项基本任务,然而全国各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的融合却面临诸多困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造成严重阻碍,亟须探索高校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有效融合的优化路径.方法:以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双语课程为例,深入分析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并基于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现实痛点,提出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优化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当前存在三大现实痛点: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割裂化,创新要素融入意识不强;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短板化,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创新要素融入专业课教育方式教条化,创新能力教育成效难显现.基于此,文章提出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融合的优化路径:深入挖掘课程创新要素,寻求精准切入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O2O)教学方式,增强创新要素融入的多样性;开展创新能力教学技能方法培训,推动创新要素融入的专业化;依托VR、AR、MR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探索沉浸式创新要素融入模式.希望文章的研究能为城乡规划前沿和展望等专业课程的创新要素融入提供实践参考.结论:面向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建议各高校紧紧围绕创新要素挖掘、创新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维度,调整专业课教育方案与管理模式,助力专业课教育与创新要素深度有效融合.

    创新人才培育创新要素高校专业课教育现实痛点

    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的在线美育课程设计探究——以合唱实践课程为例

    董燕娜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 年 12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首次提到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开发教育教学、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打破了传统美育教学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方法:文章采用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等方法,将自我导向型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创新性融合,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加强教师对自主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线上美育课程,旨在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开创教学新理念,打开美育新格局.结果:基于数字技术开放的在线教育平台使美育课程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美育资源,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实现美育各级各地均衡发展.结论:在线学习是一种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负主要责任的学习形式,在线课程不论是内容选择和组织还是互动与参与等,都要既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又要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自我导向型学习理论的核心正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发展,将此学习理论应用于在线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地强化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

    美育自我导向型学习理论在线课程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以滇池学院的双创育人实践为例

    唐俊钟伟明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推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行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落实应用型改革.方法:滇池学院不断推行改革实践,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推动应用型转型:一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四创融入"的双创育人模式和主体、目标、资源协同的产教融合双创育人路径,形成创新创业育人合力;二是建设"一主体两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同时建设教师、学生分类奖励的激励机制,构筑教师聘任、就业保障、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健全校内、校外互补的评价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创育人制度体系;三是强化导向作用,建设双创实践校园文化.结果:滇池学院的系列改革举措构建起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推动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结论:应用型民办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变劣势为优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双创育人实践

    算法推荐在景观打造中对用户与社会的影响研究——以小红书为例

    白静宁
    58-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红书应用的算法推荐如何塑造用户日常生活,并依据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一步探讨算法推荐在构建消费文化景观中的作用及其对用户造成的潜在影响.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并结合个人的定性研究经验,从景观的出现与特点出发,分析界面设计如何吸引用户并增强用户黏性,以及推荐机制的工作原理对用户消费倾向的影响,继而讨论算法促进景观塑造的具体方式.结果:小红书通过优化界面与互动设计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利用算法推荐强化消费趋势、促进社群形成,导致信息茧房产生.此外,不透明的算法推荐对用户的消费行为产生诱导,挑战了用户的选择自由和自主性,从而削弱了人文精神.结论:应采取策略优化算法并提高其透明度,加强对算法应用的社会监管,加深公众对算法运行机制的理解,同时注重个体的人文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社会与个人需要共同努力,免受算法机制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个体的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

    景观打造算法推荐新媒体用户

    叙事理论视域下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王立哲李敏李兰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当前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存在的文化魅力不足、设计表达模糊、无法引起情感共鸣等问题,满足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强化用户文化体验等需求,文章基于叙事理论视域,研究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方法:分析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与叙事理论的共性,探讨将叙事设计思维引入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可能性和优势.首先,梳理与归纳叙事设计的相关概念与一般步骤,结合手工艺类"非遗"的特质,提出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主题的确定原则;其次,从用户、文化、产品的交叉视角出发设计叙事情节;最后,以黄梅挑花为例,提炼出针对性的设计表达原则,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明确导向.结果:基于理论与原则的双重引导,构建针对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的研究方法,包括叙事主题的确立、叙事情节的构建以及叙事设计表达方法等.结论:叙事理论视域下手工艺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于今后手工艺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叙事理论手工艺"非遗"黄梅挑花文创产品

    马王堆"乘云绣"纹样特征与艺术价值解析

    虞倩雯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乘云绣"作为西汉时期的重要绣品,蕴含着卓越的艺术价值.文章通过深入剖析"乘云绣"的纹样特征,探讨其艺术价值,旨在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刺绣艺术.方法: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乘云绣"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化手段复原其单元纹样与整体纹样,并按照结构、造型、色彩等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与细节分析.同时,探究其与同期刺绣纹样的异同,进而全面解析"乘云绣"的艺术手段、美学原理和文化价值.结果:"乘云绣"纹样以凤鸟、菱花等变体云气纹为主要内容,结构上采用每上下两行二分之一错位的二方连续排列方式,造型抽象柔和,色彩搭配灵动自然.同期刺绣纹样采用不同的装饰艺术手法,但均以变体云气纹为基本纹样,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乘云绣"纹样采用外方内圆与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变化、对比与均衡的美学法则,抽象图案具象寓意的呈现手段.结论:"乘云绣"纹样展现出的装饰美感与历史文化意蕴,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具有美学价值的设计灵感和艺术表现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马王堆刺绣"乘云绣"纹样变体云气纹艺术价值

    拉斐尔前派米莱斯绘画语言分析

    黄瑞万欣悦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对米莱斯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以及他在拉斐尔前派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米莱斯的绘画语言进行研究,包括色彩搭配、线条处理、构图设计等,进一步理解和阐述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理念和追求,以及其对传统绘画规则的挑战和突破.方法:笔者通过阅读拉斐尔前派绘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对其绘画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从构图、色彩、光影等方面,探讨米莱斯的绘画语言.结果:米莱斯对绘画主题、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的精妙掌控,充分展现了他对拉斐尔前派忠于自然这一理念的态度,侧面表现了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理念:不再追求传统高贵典雅的风格,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美的理解.结论:米莱斯在绘画作品中不仅展示了自己对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的理解和探索,还表现了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理念.其认可拉斐尔的绘画技艺,但不接受传统法则的束缚.以米莱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张艺术要发展,就必须回到拉斐尔之前的时代,以之前的艺术为楷模,创造一种源于真实自然、破除因循守旧的艺术思想.在思想意识一致的前提之下,拉斐尔前派应运而生.

    拉斐尔前派米莱斯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