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形解意":南北朝画像砖中的高士图案内涵解读——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

    崔华一刘娜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频繁、政治最不稳定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离乱、战火频仍、疫疾流行、死亡枕藉,但仍诞生了极其动人的艺术篇章.这一时期清谈玄学盛行,士大夫阶层十分活跃,不仅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其音乐、绘画和书法艺术等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画像砖是这一历史时期特殊的艺术载体,镌刻在砖石上的线条与浮雕记录着当时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灵魂寄托.高士图案是这一时期特殊的文化产物.文章旨在分析南北朝画像砖中高士图案蕴含的艺术内涵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以窥探南北朝的时代画像.方法:文章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对作品中出现的高士图案进行分析,运用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形"与"意"辩证关系的理论,探讨图案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文化意蕴.结果:通过深入分析高士图案,揭示南北朝时期清谈玄学盛行、士大夫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下,高士图案作为特殊文化产物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示了画像砖作为艺术载体,在记录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结论:南北朝时期的高士图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特点.深入解读这些图案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也为当代人重新审视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以形解意"高士图案南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

    新印象派作品中离散性表现的成因探析

    杜若飞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印象派作品和数字成像有着相似的画面组织形式,点彩表现的笔触与像素一样作为最基础的离散单元构成整个画面.这一离散风格的历史成因在既往的图像学研究中往往侧重分析画家创作的个人动机与绘画史的前后关联,尚未关注画家的科学技术背景如何间接促成点彩风格的诞生.文章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脉络分析这一表现风格的历史成因.方法:文章从符号学和谱系学的角度探究新印象派作品背后的离散性成因.首先通过引入表象、失真的探讨,区分新印象派作品中信息学和符号学的两个维度;同时从符号角度分析离散表现的视觉性成因;最后从视觉性成因出发,探究从学院派到印象派再到新印象派的风格转变中,笔触作为一种媒介逐渐离散化的历史性原因.结果:在"学院派—印象派—新印象派"的转变过程中,承载信息的媒介逐渐离散化,其原因有三:第一,离散性媒介直接作用在人的身体层面,当时的人们逐渐意识到视觉的复杂性,用零散的笔触构建画面,迎合了这种认识;第二,创作者对表象的认识加深,同时其创作观念受用数字表示世界万物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影响;第三,技术的进步也为这种媒介的诞生提供了支撑,得益于化工化的颜料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工业化的颜料生产直接参与到新印象派的创作中.结论:在传统的图像学分析之外,谱系学视角强调促成离散性媒介诞生的权力和知识背景,从考察结果可以看出,新印象派中离散化表现的历史成因分别在于生理、意识及社会生产三个方面,确实存在数字化的脉络.

    新印象派离散表象失真谱系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照下高中美术特长生共生成长策略探究——以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实践为例

    蔡艳艳
    41-4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掌握高中美术特长生学习成长现状,为高中美术特长生共生成长提供支持,促进高中美术特长生健康成长.方法: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应用行动研究法积极探究、改进中小学美术教育.同时,探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培养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美术特长生的策略.充分结合适龄学生的特质以及美术生的特点,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培养,探究反思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制度、授课方式,以及提升学生审美综合素养的活动.结果: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与培养高中美术特长生相适应的前期铺垫策略、中期因材施教策略、后期"鏖战"策略等共生成长策略,形成与高中美术特长生相适应的共生模式.结论:该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美术特长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掌握绘画表现技巧、增强艺术文化自信心,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个人与艺术教育和谐共生.同时可以促进美术特长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美术特长生更好地成长,为培养高中美术特长生提供借鉴.

    高中美术特长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共生成长

    基于"她经济"女性视角的线上家居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孙子涵把小宁吕九芳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从"她经济"大环境出发,从社会环境与政策等方面对女性消费进行多维度分析,阐述女性线上消费现状、消费动机及消费逻辑,以便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分析互联网销售平台中女性的消费偏好,以及女性与家居类产品消费的关联,通过分析消费需求层次,对女性消费群体分类,以数据分析的方式展现女性家居产品销售现状.结果:结合女性消费偏好与互联网家居产品销售,分析线上电商相关策略引起的女性购物行为,得出家居行业可对女性用户采取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包括功能集成与实用主义、外观设计与情感共鸣、故事性设计、文化元素与自我提升四个方面,实现增加商业利润的目标.结论:文章通过线上市场环境分析,指出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采用面向女性客户的线上家居产品设计策略,有助于家居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家居行业与互联网经济融合,拥抱女性市场,能够引领新的家居销售模式.

    "她经济"女性消费家居产品线上销售

    论古筝演奏中应该把握的五个"度"

    周钰淇王小平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古筝演奏技法繁多,只有理解古筝演奏逻辑与模式,才能更好地掌握演奏方法与技巧.在古筝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扎实古筝基本功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拨弦准确度与手指灵巧度.方法:文章分析古筝演奏中需要把握的 5 个"度".文章首先分析演奏准确度的重要性,其直接影响力度和速度、均匀度和灵巧度的实现效果.为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要采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分为爆发力、耐力、控制力等,实施方法不尽相同.速度是演奏的第二准则,要加快速度,找到正确的弹奏方法至关重要,如演奏手型、演奏动作幅度与方向、触弦角度等.掌握演奏的均匀度和灵巧度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练习,并融合前几个"度"的演奏方法各个击破.结果:演奏的准确度是基础,速度和力度不仅是体现演奏者手指机能水平的必要因素,更能体现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完美呈现演奏作品.结论: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提高演奏技艺的关键,只有掌握演奏诀窍并学会变通运用,才能呈现更好的曲目演奏效果.

    古筝演奏准确度速度力度均匀度灵巧度

    论"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关于乡愁的记忆书写

    丁倩冯广圣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友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研究媒介记忆的重要网络社区.文章探讨在"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乡愁的记忆书写方式及其表达与回归过程,揭示乡愁如何通过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得以展现和传递.方法: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法,以集体记忆和乡愁情感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微博"回乡见闻"话题中自主发声的传播主体建构的集体记忆与差异表达.结果:分析评论数据的关键词和情感倾向,发现微博"回乡见闻"话题不仅仅是春节仪式化的情感表达,更是乡愁的回归,人们在流动的地域和身份中表达着自己对家乡和过去的追忆,形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乡愁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丰富的意象表达以及真挚的情感流露得以书写,微博评论的互动性也为乡愁的传播与共鸣提供了平台,使其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扩散和深化.结论:乡愁在虚拟媒介的记忆书写是一种情感回归和文化认同的体现,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提供了重要途径.深入探究乡愁记忆的情感内涵,传播好乡村故事,有助于建构人们对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

    "回乡见闻"乡愁微博评论情感分析

    "美学与技术双驱动"的地图学教学理念探究

    刘少俊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当前地图学教学多关注精准制图而未将其必要的美学特性充分融入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文章旨在改革地图学的传统工科教育模式,通过融合美学教育与工学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拓展地图学课程的内容深度和应用广度,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方法:文章分析传统工科教学模式中地图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美学与技术双驱动"的新型地图学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强调艺术美学与技术科学并重,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在课程设计上,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牵引和团队合作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构建一套教学相长、智育和美育协同发展的科学培养方案.结果:在实施新教学模式后,学生在地图设计和制作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反馈和学生作品评价均达到预期.结论:"美学与技术双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地图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技术能力和艺术审美的全面发展,还为地图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此外,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有望为学生未来的研究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地图学美学视觉设计跨学科育人理念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环保公益游戏设计策略探析

    张子墨刘柏亨周宏理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环保公益游戏如何通过具体的机制设计提升公众的环保参与度.方法:采用乔纳森·休斯的绿色生产力发展理论,探讨将其三种核心设计原则具体应用于环保公益游戏设计中的策略,并以《绿意高塔:可持续之战》这一游戏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游戏玩家行为数据的分析和反馈收集可知,游戏设计融入绿色生产力发展理论的核心设计原则,可提升玩家对环保活动的认知和实际环保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游戏互动体验,玩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践行更多的环保行为.结论:游戏是传达环保理念的有效工具,能够有效吸引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绿意高塔:可持续之战》的案例证明了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机制,可以显著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因此,环保公益游戏设计不仅可以作为环保教育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作为推广环保理念和深化公众环保行为影响的有效途径.

    环保公益游戏绿色生产力功能游戏设计

    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对乡土记忆的建构研究

    蒋徐敏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老龄化和城镇化交织的社会背景下,远离故乡的人们对乡土的记忆逐渐模糊,同时一批乡村银发网红出现在社交媒体中,他们将个体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展演于数字空间,构建了承载乡土记忆的回忆空间,为乡土记忆的数字化存储与唤醒提供了渠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青年人离开乡村,而乡村老年群体长期处于失语状态.鉴于此,文章探究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如何跨越身份、地域,激活受众乡土记忆,促成身份认同.方法:文章以"八零徐姥姥"为例进行分析,以"徐姥姥""八零徐姥姥"为关键词分别爬取账号发布视频以来微博用户发布的原创微博,并对获得文本进行高频词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及情感分析,从而对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如何跨越代际鸿沟及地域差异,实现乡土记忆的构建及身份认同进行探究.结果:文章研究发现,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通过印象重塑实现话语去边缘化、多元符码弥合乡土记忆、后台前置展演促成情感生成以及趣缘联结创建情感共同体.结论: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不仅展示了田园风貌,唤醒了受众的乡土记忆,还弥合了受众断裂的情感,使其得到精神疗愈,在促成线上身份认同、情感共同体形成的同时,实现了乡土记忆的数字化存储与建构.

    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乡土记忆乡村传播媒介形象

    夏热冬暖地区大型铁路客站建筑条形单元式屋顶形态得热机理研究

    何恩杰范征宇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条形单元作为典型的大型客站建筑屋顶造型设计手法,被建筑师广泛选用.铁路客站相对扁阔的空间形体大面积屋面成为建筑内部主要的热量来源,可显著影响其室内热环境与能耗,在夏热冬暖地区,这一现象尤甚.然而,在当前我国建筑设计运行全面低碳化的背景下,鲜有研究探究此类大型客站建筑的屋顶条形单元形态与得热属性间的关系.方法:文章基于案例调研法,梳理铁路客站条形单元式屋顶典型原型,通过Rhino&Grasshoper结合Ladybug+Honeybee平台,围绕屋顶顶峰点相对高度、顶峰点相对位置等条形单元式屋顶关键形态变量,进行以屋面为媒介的室内净得热量仿真模拟.结果:文章集中探究了夏热冬暖地区条形单元式屋顶形态与得热性能间的关联机理,认为改变屋面顶峰点相对高度和位置,会显著影响夏热冬暖地区条形单元式屋面夏季得热.结论:模拟结果中屋顶形态变量的定量化数据变化规律,可为大型客站的条形单元式屋顶得热与低碳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策略依据.

    夏热冬暖地区铁路客站建筑条形单元式屋顶得热室内净得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