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岭南与长江中下游:跨区域贸易背景下的徽商活动与皖南古村落

    王振忠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整理黟县卢村的相关书信,探讨清代徽商活动对徽州村落社会的影响.从中可见,至迟从盛清时代开始,黟县的经济就与跨区域之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岭南的广州及长江中下游之汉口、九江和大通等,都与僻野山乡的卢村发生了颇为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茶叶经营中,从茶叶生产到销售过程的诸多环节上皆充满了竞争,理性的商人根据汉口、广州的茶市行情,精心策划营销策略、拟定购销规模,以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从频繁的茶叶贸易中获取的利润则源源不断地流入皖南,促进了徽州村落社会的发展.

    徽商黟县卢村彩兴号汉口

    从"路学"到"路域学"——人类学视域下的聚落与交通

    周大鸣公秋旦次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的形成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流动与连接作用,与人类社会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围绕人类学对中国现代道路交通的研究,回顾有关近代中国道路交通文献,对近十年来国内兴起的"路学"研究动态进行了阶段性的阅读和反思.一方面,相关研究者们分别从国家在场、聚落变迁、空间生产、边界以及理论建构等问题对道路交通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呈现出国内人类学道路研究多元化的景象;另一方面,"路学"研究目前为止未能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仍处在探索的状态.针对目前道路研究的困境,提出用"路域学"这一概念来试图推动道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道路交通"路学""路域学"区域研究

    "公路神话":湘西下瓦水村的空间秩序与社会转型

    彭秀祝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物质实体,常被用来描述社会开放、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在过往的研究中,道路多被置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予以理解,其经济发展价值和政治联通功能得到了重点关照,但其精神意涵、文化隐喻以及使用者体验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将道路视为一种文化接触的场域,借由湘黔渝边界一个土家族村落中的"公路灵石"案例,对其变化轨迹("岩爹"-"恶石"-"岩菩萨")进行描述,揭示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公路场域中接触和并接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容.

    公路风险道路人类学空间秩序社会转型

    高速铁路与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基于贵广高铁榕江站的考察

    李金兰王政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与运营,高速铁路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贵广高铁建设对榕江县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修建造就了城镇发展的创新模式,扩大了城镇经济规模,促进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聚集.高速铁路与城镇发展之间存在多方位、多层次的促进关系.然而高铁站点具有重要的"节点效应",未设站的沿线区域大多面临"过道效应",并不能从中获益.如何避免高铁修建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高速铁路城镇化道路人类学城市空间

    地方知识赋新饮食品牌——以云南"乍甸鲜奶"为例

    邓玉函徐广玄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城乡融合背景下,都市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城乡空间产生了重叠与交织,这必将带动农村文化向更高层次、更多元、更加包容的方向演变,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如何在都市得到发展是值得关注与探究的问题.以个旧乍甸鲜奶及其产物——鲜奶吧为切入点,通过人类学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个旧乍甸鲜奶的饮食文化品牌营造中地方知识赋新与消费认同进行分析,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农村文化传承创新仅凭内在资源很难实现,必须要有协调性、整合性、资源性的文化空间环境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自信进一步实现文化的续用.

    地方知识乡村振兴消费认同乍甸鲜奶文化想象饮食人类学

    以何为食,何以为食:饮食人类学研究的四种范式

    彭涛吴文萍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源于自然,成于技艺,多样于文化,并与个体和社会紧密交织.在人类学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饮食研究路径,可将其归纳为四种范式:一是以马文·哈里斯为代表的"需求范式",主张以生存适应结果反溯群体饮食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饮食;二是以西敏司为代表的"政治经济范式",主张从食物背后的政治经济过程出发,不仅关注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分配和消费模式,而且力图揭示食物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经济利益和文化认同;三是"阶层区分范式",以布迪厄的理论为基础,关注食物消费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及其对社会身份与阶层区分的强化作用.四是以萨林斯为代表的"文化安排范式",强调饮食作为文化制度安排的结果,吃什么、如何吃均深刻反映并塑造着特定的文化逻辑与价值观.

    食物饮食人类学范式

    防灾、预警、处置与重建——中国灾害人类学研究对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之贡献

    陈祥军高致远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灾害人类学为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认为,灾害人类学以文化为视角强调灾害与文化的互构效应.灾害人类学通过总结文化归因,发掘防灾文化,提升预防准备能力;通过分析致灾因子与灾难象征符号,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通过挖掘地方性知识,实现文化御灾,提升处置救援能力;通过重构城市记忆与保护灾区文化,为防灾知识生产与民族文化传承提供路径,提升恢复重建能力.在未来,灾害人类学可通过研究科学化、研究整体化等路径为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应急管理灾害人类学灾害文化现代化

    不患无卤而柴难:云南盐井生态问题与生态维护

    李陶红吉木尼布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关注云南盐井生态议题的研究,将盐业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互为抵触的矛盾体,同时也忽略了滇盐"不患无卤而柴难"的特殊性.因此,该研究关注柴薪这一中心,从整体观的视角重新梳理云南盐井的生态议题.云南盐井"以卤代耕",煮盐过程中对柴薪具有刚性需求,柴薪,成为盐井生态景观的重要呈现.从文献的梳理、地方口述史的研究及实地的田野调查来看,盐井面临与柴薪相关的天灾人祸问题,如水灾、火灾等.然而,盐井在天灾人祸面前建立起来的生态维护,比生态问题体现出更多社会能动性与社会韧性.

    柴薪滇盐盐井生态问题生态维护

    西南山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多维实践及当代价值——以基诺族为例

    朱映占魏婷婷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充分挖掘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实践中蕴藏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以西南山地民族基诺族为典型个案,从自然互动、社会生活、社群互动三方面探讨当地民众具体的生态实践,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农业、生态教育、生态经济三维视角阐释传统生态实践的当代价值,以期为西南民族地区推进生态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西南山地传统生态观生态智慧生态经济价值

    守望与传承:侗戏"非遗化"语境中的主体叙事与族群认同

    王凌丹张应强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品供给,侗戏的需求量降低,其功能也因此转变.结合音乐人类学理论,通过对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叙事,从历时性的族群认同、局内人口述史的叙事记忆、"非遗"的传承及反思等多维度,对"即时性"的音乐文本进行深描,反思侗戏在"非遗"语境中族群性与认同感.

    侗戏非遗化主体叙事族群认同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