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

    赵旭东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们重新去阅读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时,当是以深入认识此书背后作者的写作方式为开始的,借此而成为理解乡土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一种独特方式的新发现,并寻求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知识探索的独特性路径的梳理.还需要从清楚地析分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剖面图而去追溯此书背后所隐含着的可能的人类学原理,而这种原理的核心的核心就在于其对乡土本色的发现和解释.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要从一种变化的语境之中去探索乡土中国自身的文化转型的发生,这自然也体现出了日益融入到了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也正是费孝通一生之中从《乡土中国》一书为开始而一以贯之地试图要去予以揭示的.

    乡土中国费孝通乡土性知识探索文化自觉

    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价值探赜

    马国君李红香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上并存着数千个民族,这些民族在与环境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民族生境,形成了与之适应的传统生态知识,这样的知识在维护自身民族生境稳定的同时,也使得其他区域民族从中受益,建构了全人类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这样的和谐被打乱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给自身生境带来诸多"生态灾难",而且还危及其他民族的生存.因此,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重树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关系的新格局,还得借鉴、消化与吸收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故充分发掘和创新利用好此类知识,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生境生态文明

    再论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

    梁苑慧李国栋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在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中,尽管角度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是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具体在稻作文化起源地和发生的时间段,水稻驯化技术、代表文化功能等方面,则存在多种不同见解.综合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成果,稻作文化起源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互换,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水—稻和谐共生,有序组合模式.

    稻作起源稻作文化共生生态文化

    试论21世纪以来国外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趋势

    凯沙尔·夏木西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通过对该领域 21 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目前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议题:一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研究;二是本土生态知识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风险认知研究;三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研究;四是本土生态知识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研究.若对上述四个方面加以梳理论述,那么,本土知识的现代化问题也就可以获得较为接近历史真相和现实需要的理解和认识.

    国外本土生态知识共生共存

    国外景观人类学的学术脉络与研究进展

    桂榕刘金泉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辨明和把握国外景观人类学的学术特点和发展走向,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梳理其学术发展脉络.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景观人类学的崛起,是人类学内外多学科理论方法互鉴、交融和发展的结果.其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科领域有关,是对较早开展景观研究的考古、人文地理等人类学学科内外关于景观社会文化层面研究的拓展.其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 21 世纪以来,一方面,它通过对遗产、旅游休闲、流动与移动、语言与符号、媒介等 21 世纪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和新兴领域的研究,展现出颇具影响的学术创造力;另一方面,跨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对现象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借鉴吸纳,使其跨学科风格凸显.尽管国外景观人类学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研究范式,但其基本的人类学风格不变,在此基础上的跨学科趋势已然不可逆.展望未来,这种跨学科的开放包容性,使它具有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潜力和韧性,在景观概念理解、景观研究维度和景观研究社会应用等多学科共识层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学科优势.

    景观人类学遗产景观旅游景观符号景观媒介景观

    气味、体现与社会区隔——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与感知研究

    朱雅雯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学身体研究转向的推进,身体体现呈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形态,其中包含对身体感知的强调.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甘肃省夏河县的田野过程与身体经验出发,展现出气味感知对于当地藏族的文化内涵,以及气味偏好如何体现在当地民众的婚姻选择和食物属性上,气味又如何呈现出社会区隔的内在逻辑,从身体与感知的视角解读夏河藏族的生活世界.

    身体研究气味偏好体现身体感知

    "弱者的强权":中国当代城市治理中的城管境遇

    植璟涵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主位视角来看,城管眼中的自己是多重意义上的"弱者":他们是制度、法理地位和舆论夹缝中的弱者.他们被要求在城市治理中高效,却缺乏"垂管部门"的足够保障,甚至在法理地位上也存在争议.与此同时,作为城市"脏乱差"的"清道夫",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强制手段,这又会轻易将自己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样的夹缝境遇中,城管人员必须采取足够的情景策略,做到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才能在一个夹缝困境中有效地推进中国当代的城市治理.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的城市治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管的境遇和不同个体的能动性.

    城管策略城市治理都市人类学

    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互助依赖与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基于河南、山西两地传统农村变迁的考察

    邢社贵王向阳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差异显著,是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基本事实.既有空间变迁视角下的村落终结论和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区域差异论相关研究,难以对我国同一社会结构背景下乡村社会转型及其影响机制做出充分解释.基于河南、山西两地传统农村变迁的考察,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参与是理解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视角和关键变量.在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条件下,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务工距离较远,对村庄传统社会互助体系冲击较大,导致村民与村庄关系日益松散,乡村社会转型较为迅速;在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条件下,以山西农村为典型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务工距离适中,对村庄传统社会互助体系冲击有限,一条龙服务等市场化机制难以完全替代,村民与村庄关系韧性较强,乡村社会转型较为平缓.在既有社会结构等视角之外,劳动力市场视角,无疑是对既有解释的进一步尝试性拓展,可以较好地弥补既有社会结构视角对我国乡村社会转型问题所遗留的解释空白.

    区域差异乡村社会转型劳动力市场社会互助体系村落终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晋城戏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陈宁张睿馨胡思琪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野调查和系统研究,以山西晋城为例,了解该地区戏曲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分析当前该地区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部门的形式化保护、边缘化管理,戏台戏曲的同质化展示、程式化表演,戏曲产业的局部化发展、空洞化研究,文化遗产的独立性保护、相离性传承等,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组织分工不明、地方管理遇阻、戏台分布散乱、保护难度加剧、社会参与不够、民众意识淡薄、文保人才稀缺、资源整合匮乏等.提出该地区戏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即通过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产研融合、动静结合等方式,来推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戏曲文化遗产山西晋城整体性保护乡村振兴战略

    在地化与遗产化:文化振兴视野下少数民族节日的实践与传承研究

    陈雪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日是文化振兴的必要载体,正以活态的方式赓续传统、面向现代.以黔东南鼓藏节为例,两个不同村寨的鼓藏节实践存在"在地化"与"遗产化"两类模式,呈现出"内生型"与"外向型"发展特点,节日既可以通过地方生活实践进行区域整合,也可以通过外部力量介入开展现代转型.节日传承与文化振兴的发展需从拓展主体行动范围、把握资源开发限度、促进节日文化共享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此实现文化振兴与社会繁荣.

    文化振兴鼓藏节节日实践在地化遗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