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环境与生计选择: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渔民生活研究

    刘静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至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地区的渔民群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渔民的经济活动以捕鱼为主业,兼业其它.在常规生产过程中有着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与合作,渔业活动体现着较强的家族性质.同时在必要时候也有渔民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长江上游渔民生活带有浓厚的以水为生的特点:渔民居住以船为舍,饮食上多有嗜酒的习惯,鱼是主要的菜品,水中的青苔、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是日常所食的蔬菜.由于常年的水上作业,渔民的外表体征也有一定的特点.

    明清至民国区域环境长江上游渔民生活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以湘西保靖县黄金村为例

    皇甫睿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建设对象是文化与生态的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抓住文化的主导作用,通过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来改变资源的利用对象和方式,从而实现文化的生态价值.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水平,重新建构"民族生境",才能真正实现对人为生态灾变的抑制与消除,才能完成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

    文化民族生境生态价值生态文明建设

    清代清水江流域田土典价及影响因素——基于"清水江文书"的考察

    张强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清水江流域田土典当中,禾田典价高于谷田典价,但禾田、谷田典价皆呈下降趋势,至咸丰时达到低谷;相对于田土买卖,一般情况下典价低于断价;至于清水江流域田土典价影响因素,除天灾人祸外,主要有交易双方关系、典资回报方式及回赎时限规定等三方面.

    清代田土典价断价

    清水江文书疑难双音词例释

    唐智燕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清水江文书中"汲水、凹讲、罢水"等十余条双音词的音义进行了考释,指出"汲水、凹讲、貌讲"为汉语双音词,其中"汲水"当为"滴水","凹讲、貌讲"当为"坳颈";"(出)倒、(出)祷、(出)讨""叩(出)"为侗语音译双音词,即分别为侗语"bial daov""kiuk bial"的音译;"罢水、几溪、坎 、丿(出)"为"夹侗"双音词,其中"罢(出)""几""(出)"分别为侗语"bags""jid""bial"的译写;"往地、往山、网山、众往、众网、网首"为"夹苗"双音词,其中"往""网"均为苗语"wangl"的音译.

    清水江文书疑难双音词音义

    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途径、观念与叙事

    范可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和民族主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擅长研究小社区的人类学而言,民族主义作为课题是个挑战.为此,人类学家通常关注诸如地方文化如何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受到影响,传统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为民族主义所利用之类问题.从理念上而言,民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有着亲和性,甚至互联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叙事建构来强调民族共同体的恒久性与辉煌或者苦难的经历.

    民族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叙事历史

    汉藏间的抉择:明代丽江木氏土官的文化认同研究

    安琪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丽江府位处川滇藏三省交界地带,是汉、藏与麽些文化的交汇之所,此地麽些木氏土官家族成功地奉行一种双轨制的身份表述策略,一方面攀附强势的汉文化以求洗脱其"边鄙蛮夷"的族群身份,另一方面又面向康藏高原拓展军事和宗教上的辐射力.基于此探讨明代丽江府木氏土官家族如何借助文学、礼仪和宗教艺术来建构族群身份,抵抗"汉化"所喻指的整齐划一的历史叙述,如何在面对外来社会力量时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调节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滇西地区独有的文化表述.

    丽江土官"汉臣"《木氏宦谱》文化认同

    道路建设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民国时期乐西公路的个案研究

    杨梅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川政统一和划宁归康,国民政府将西南建设为抗战大后方基地的国防战略基本确立,以及日本在桂南战役中切断了中国的西南补给线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封锁了中国的国际物资救援交通线,连接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的乐西公路段,成为了抗战生命线.同时,日军在占领宜昌后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考虑,国民政府把西昌内定为"第二陪都",乐西公路的修筑成为了迁都西昌的重大工程.1939年-1942年,伴随着乐西公路的修筑建设,新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权在西昌逐渐建立,与此同时教育体系、医疗卫生、工商业企业、电影等文化软实力以及报纸等大众传媒亦逐步在西昌建立,从而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系统网络以及民族国家意识的灌输渠道.由此民国政府通过公路建设实现了物质和权力在凉山地区的全面嵌入,进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力量的共同推进下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塑和国家认同的建构.

    乐西公路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抗战政权

    从西南边缘看中国社会的整合:问题意识、研究范式的梳理与述评

    谢晓辉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大一统中国秩序在西南地区推广与中国社会整合的相关问题意识与研究范式,指出西南地区作为传统时期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整合最为成功的典范,需要进一步突破单一中原中心的历史书写,在研究其整合入大一统中国社会模式的同时,关注其延续边缘性所蕴涵的机理与机制.对此,打破民族国家的框架,从更广义的"区域"与跨区域联系出发,去重新审视"西南传统",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中国社会整合边疆西南地区"西南传统"

    "阶层的空间化":青藏高原村落的人群分类与空间区隔

    邹礼跃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阶层的空间化"这一概念,对西藏曲村的人群分类和空间区隔现象进行了分析,空间区隔表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阶序性的社会关系,空间和屠宰户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旧西藏形成的"巴洞公"社区是屠宰户社会地位低下的表征,进而探讨了屠宰户空间区隔现象的历史成因和未来展望.

    阶层的空间化屠宰户人群分类空间区隔

    案卷功能视角下的基层法院审判机制——基于西部地区G省Z民族自治县的考察

    薛鸿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件卷宗是司法活动契合立法文本的重要形式,从结构上表现出司法活动与国家法的一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法制化的文本和法治文本化的结合,通过运用案卷的司法活动,建构了国家法被实施的司法现象.但是在西部地区具有地方性民族色彩的基层法院,法治文本化进程产生了国家法实施空间的压缩现象.从案卷功能视角出发,观察G省Z民族县运用案卷的庭审活动,发现在个案中存在着运用国家法的文本现象和运用民间法的实际过程,基层法院案卷运用是国家法和民间法运行机制的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县域环境,提供了国家法与民间法融合的空间,民间法介入国家制度运作具有必要性.同时应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有必要对基层法院民间法介入国家制度运作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考量.

    案卷基层法院审判机制国家法民间法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