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太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太教育
亚太教育
亚太教育/Journal Asia Pacific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安全事件危机干预的实施--以上海踩踏事件为例

    顾秋瑀邱静
    252-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危机干预是在出现个体不能解决的危机时,由专业人士或者组织进行的针对处于危机中的人群的心理工作以及事件解决工作。本文对危机干预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踩踏事件的干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危机干预社会安全事件踩踏事件

    基于“思维导图”的免疫学检验新型教学模式

    宋广忠
    253-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免疫学检验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在免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免疫学检验教学质量。本文就备课、课堂教学、记课堂笔记、小组协作及课后复习等方面探讨思维导图在免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免疫学检验教学

    中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德性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王芳江春
    25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道德的提升,既要通过学习道德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践活动,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可以使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进而也为更好地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项目式志愿者活动道德内化社会责任感

    《车削技术》在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刘玉琼
    25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削技术》的实训教学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文章简要阐述了车削加工技术,分析了《车削技术》在实训环节易出现几个典型问题,并针对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

    车削技术实训问题与对策

    论黄伯荣《现代汉语(修订四版)》教材语料时代性的局限

    罗英
    256-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料有简洁性、实用性、贴近生活等特点,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在时代性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对现代汉语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文章主要从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教材语料时代性的局限以及打破时代性局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提出破除语料时代性局限的方法,有效地促进高校现代汉语教学。

    语料重要性特点时代性局限

    浅谈创新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刘烨
    257-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目前全能型人才是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它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十分严苛,没有创新,创作思维就会枯竭,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的。本文,笔者将分析当代的艺术教学环境,结合优秀的教育实例来具体谈一谈创新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创新能力艺术教学重要意义

    《家具造型设计》课程与企业项目对接教学改革探究

    郭晓敏
    258-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具造型设计》课程与企业实际项目对接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将学生、学校和企业链接起来,让教学从课堂改革到深入企业,校企结合,搭建多方交流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工作职责,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就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家具造型设计》企业项目对接教学改革

    浅谈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课程创新模式改革

    李龙珠
    259-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艺术教育教育模式为重点,通过实施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以科研配合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方面的才能、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学生艺术素质的深入发展,通过这种教育让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在社会中拥有核心竞争力。

    应用技术型艺术教育课程创新改革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双主体互动教学

    刘刚
    260-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证明双主体互动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也可以积极主动的掌握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文探究的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采取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互动教学

    浅谈项目式教学在《机械制图》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陈亚光
    261-261页